1.江南这首诗的画怎么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画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它的广阔、深邃与背后的迷离艳光令人产生一种向往的感伤情绪.

2.古诗《江南》最好的画框中的画框指的是

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间的新文化浪潮中,林风眠当属先驱者的行列。

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致力于中西艺术的嫁接与沟通,其彩墨艺术是近现代中国绘画的一座高峰,书写了中国美术史最为辉煌的篇章;他开创的全新的艺术视野与绘画样式,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1900年生于广东梅县一个石匠家庭的林风眠, 18岁时赴法学习油画,后又赴德国旅行学习,深入钻研学习印象派及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绘画理念与手法,为以后的创作风 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结束欧洲游学之后,林风眠在回国从事美术教育的同时,开始了他漫长又充满坎坷的创作生涯。他的彩墨画创作始于1938年客居重庆期间,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十年如一日寂寞于艺术创作之路,直至逝世时为止。

林风眠的彩墨画是以中国画的宣纸、毛笔、水墨为工具,辅以水粉、水彩等西画材料,多以山水风景、仕女、花鸟、静物、戏曲人物等为题材,构图多方形,其中融入印象派的光影、色彩因素和近现代西方绘画的现代感与空间处理手法。在纯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中,在中西艺术的嫁接中,林风眠的彩墨艺术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艺术风格鲜明而耐人寻味。

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宁静的诗意、优雅的色调、单纯的构图和含蓄、丰富的内蕴;诚如评论界认为的那样—造型隽美,想象丰富,色彩多变,格调清新,富于装饰性和感染力,既有时代面貌,又创艺术新格。 《渔舟》、《渔》、《捕鱼图》与《芦雁》、《岚》等作品,都是以平远式构图展开,显示了画家一贯的风格,为作品笼罩一层孤独忧郁的薄雾:平静的秋水映着远山的倒影,孤零零的渔舟泊?岸边;或是一行芦雁直飞而过;或是渔人孤独的远望,等等。

而苇叶在风中抖动,渔鹰面水而立,远处烟霞弥漫,使人顿生荒寒凄凉之感,久久挥之不去。这些作品把主要景物置?画面的前景或中景,远处则层层平远,用以产生沉静、深远、平和的情绪与境界。

林风眠在处理这类作品时,非常注意用平远中的直线、斜线、弧线,以及动势和色彩变化,给平静、恬淡的情调以活力。譬如《渔》就是以平远画法画就的江南山水风景,水墨浓淡变化营造出淡泊、寂寞、空寒,近景渔舟上的渔人背影与临水而立的渔鹰,面向远处的几抹烟岚与远山,这是一种孤独与荒寒的象纫,包含着狡杂而又丰富的人生意绪,这是林风眠极喜欢的画题,他曾不厌其烦地反复表现这一题材,以浇胸中块垒。

《渔》、《渔舟》等,都是林风眠彩墨画的典型题材与代表作,在灵动飘逸之中归于沉静和清寂。这里的忧郁与孤独是画家生命体验与坎坷身世的自然流露,它不同于空虚,它是画家以心灵观世界的自足式的孤独与忧郁,因此,在这些作品的画面中始终洋溢着超然的诗意与空灵美感。

从审美观的角度来看,林风眠醉心于空漠秋水、烟雨迷茫、鹭鸶振翅、芦雁奋飞等境界的追寻与营造,这源于画家与自然对象的亲切和谐关系,也来自于个人内在情感的流露。《鹭》、《芦雁》等作品,都生动的表明画家把自由与个性融于自然,把心境移情于对象,把生命激情纳入静观的中国文化传统。

同时也接受了弘扬理性、和谐、人道、诗与美的西方阿波罗精神于作品之中。在上述作品中,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含蓄、优雅、宁静、清冽、刚健的特质,以及西方推崇的希腊艺术特有的“静穆的哀伤”特质,都被林风眠以宽广的人文胸襟化为充满生机、静谧和谐、孤寂而优美的审美整体,这是林风眠的独特之处。

《鹭》、《芦雁》等作品,以深墨、淡墨为主,颇具水彩意味,弱化了中国画的笔墨性能,其特点是—墨中加色,形成独特的色墨,使墨色与物象色彩和谐为一。可以看出,这些作品是根据画面需求和光色的冷暖远近关系,调入赭石、红、兰、绿等颜色的墨去完成的,原理多出自西画,但视觉效果上都是民族传统的,使画面出现了西方绘画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洋溢着中国绘画的宁静文化气质。

《鹭》中的线条与《女裸体》的线条如出一辙,这是一种饱含情思、韵律与美感的线条,源?中国陶瓷的造型与画法,特别是有着明显的宋代官窑,龙泉窑透→明色彩的影响,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飘逸与灵动感,那种透明、纯净及高雅的格调,与宋瓷的审美品格,有着内在的联系。而《芦雁》则以平远的两重芦苇和飞翔的芦雁,空阔的河面和阴霾的云天渲染了秋天的气氛,以平行的墨色挥染,画面平和恬淡;芦苇向右摇伏,卢雁则向左疾飞,相悖而行的两种力量使画面获得活跃的结构,静中有动。

平远的构图法造成整体的平衡、安定,平远中的斜线穿插、醒目的黑白关系和力的方向变化,给平和安静带来对抗和适度倾斜,使画面陡增了生命的颤动和心灵的吟咏感。 这是林风眠作品最突出的特质,呈现了林风眠绘画的现代意境。

《梅花只鸟》采用了中心式构图,小鸟居于梅花的纷繁氛围之中,为加重主体对象—小鸟的分量,以浓墨绘之,周围以淡彩或空白环衬,使小鸟极为突出,同根横线、斜线的交迭与穿插,既分割了空间,又稳定了构图;为使居于画面中心的小鸟产生平衡感,左右都画了茂密的树叶与花朵,使中心突出,且富于变化;因此,画面中的对比归?和谐、。

3.《忆江南》的古诗词配画有哪些

《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

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e69da5e6ba907a6431333363396337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桂子,桂花。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⑼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

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日,几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