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名句摘抄带作者及作品名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53. 里《小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摘抄古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3.摘抄有关火的古诗句,和作文好句段
离离原上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诗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火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
旧俗烧蛟龙,惊惶致雷雨。 爆嵌魑魅泣,崩冻岚阴昈.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入夜殊赫然,新秋照牛女。
风吹巨焰作,河棹腾烟柱。势俗焚昆仑,光弥焮洲渚。
腥至焦长蛇,声吼缠猛虎。神物已高飞,不见石与土。
尔宁要谤讟,凭此近荧侮。薄关长吏忧,甚昧至精主。
远迁谁扑灭,将恐及环堵。流汗卧江亭,更深气如缕。
《甘露寺火后》 (罗隐) 六朝胜事已尘埃,犹有闲人怅望来。只道鬼神能护物,不知龙象自成灰。
犀惭水府浑非怪,燕说吴宫未是灾。还识平泉故侯否,一生踪迹比楼台。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 》(李白) 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吴宫火起焚尔窠,炎洲逐翠遭网罗。
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道州观野火》 (吕温) 南风吹烈火,焰焰烧楚泽。
阳景当昼迟,阴天半夜赤。过处若彗扫,来时如电激。
岂复辨萧兰,焉能分玉石。虫蛇尽烁烂,虎兕出奔迫。
积秽皆荡除,和气始融液。尧时既敬授,禹稼斯肇迹。
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家有京坻咏,人无沟壑戚。
乃悟焚如功,来岁终受益。《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韩濬) 朱骑传红烛,天厨赐近臣。
火随黄道见,烟绕白榆新。荣耀分他日,恩光共此辰。
更调金鼎膳,还暖玉堂人。灼灼千门晓,辉辉万井春。
应怜萤聚夜,瞻望及东邻。描写火的诗句1. 塞下曲六首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2. 出自蓟北门行 (李白)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3. 北上行 (李白)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转自诗词殿堂::/《草》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 令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韩愈《山石》: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韩愈:《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扌为]呵.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高适:《燕歌行并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王维:《洛阳女儿行》: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杜甫:《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祖咏:《望蓟门》: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淄”去三点水加草头).李商隐:《隋宫》: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对火玩雪 白居易 平生所心爱,爱火兼怜雪. 火是腊天春,雪为阴夜月. 鹅毛纷正堕,兽炭敲初折. 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 稍宜杯酌动,渐引笙歌发. 但识欢来由,不知醉时节. 银盘堆柳絮,罗袖搏琼屑. 共愁明日销,便作经年别. 火 杜甫 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旧俗烧蛟龙,惊惶致雷雨. 爆嵌魑魅泣,崩冻岚阴昈.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入夜殊赫然,新秋照牛女. 风吹巨焰作,河棹腾烟柱.势俗焚昆仑,光弥焮洲渚. 腥至焦长蛇。
4.含10句古诗的短作文
我是一个镇江路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古诗。古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短短的诗句中或描绘着优美的风景或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许多古诗都表达了中国人豪迈、高尚的情操。
我特别喜欢旅游,至今已经去过十七个省了。
站在庐山的三叠泉旁,我深深体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气势。
站在长江三峡的船顶,我脑海中浮现那首早已学过的古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在塞罕坝大草原上骑过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广阔草原的美景让我至今难忘。
我去过江南水乡乌镇和西塘,细雨蒙蒙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江南独特的春景。
……
有许多古诗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
例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春节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的是清明节感伤凄凉的心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指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的是重阳节思乡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中秋节的美好祝愿。
……
还有许多的古诗蕴含着人生哲理。
象“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就是让我们珍惜时间,如果小时候不努力,到老了再学就晚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的是慈母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只是描写一个清澈的池塘,但督促人们必须要有不断学习的态度。
。
还有许多许多,我无法一一列出。如今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学习外语是许多同龄人的必修课,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请不要忘记我们的母语,不要忘记我们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琅琅上口、内涵丰富的古诗有一种不可阻挡的独特魅力,让我一直深深地喜爱它。
我相信这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5.古诗词写作赏析大全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翻译】
燕地男儿多任侠,那豪迈的气概,潇洒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北方少年的力量与强悍,英猛之气国力透纸背,他们性格豪爽,并不以父家室等一己私利为重,他们极其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危亡,这才是英雄本色,诗人一介书生,即能道出如此的报国热情,“宁为夫长,胜作一书生”,不能不令人先赞叹!
【赏析一】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赏析二】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周英)
6.古诗加50字的摘抄加50字的赏析,30篇
独酌 亲。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 ,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
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 相近。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 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
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
表面上有明 伴,身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5333133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 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 》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 ,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 中别具 的佳作。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 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 》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 》是 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 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
皎洁的月光照射着 ,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 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
“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 。
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 ,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 ,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 》中,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 ,“散金三十余万,有 公子,悉皆济之”,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交游极广的诗人。这次,当他即将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相送,在 的酒度上,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临别纪念。
这些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不过是些 ,彼此虽 ,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说多了 ,没有实际内容,只能流于浅薄、空泛。
然而朋友相处,一旦分离,总是令人留恋的。现在如此写来,恰到好处,它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
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得很欢畅、豪爽,形象生动,意境丰美。暮 , 飞舞,金陵 ,吴姬劝尝。
,此情此景,无论是“欲行”还是“不行”的人,都是兴奋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两句,用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
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 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 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 如此作结,不仅形象生动,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 悠然。
全诗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是李白诗中的名篇。 说:“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 ,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
(《四溟诗话》) 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是李白天宝三年(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满腔的悲愤,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
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面对这“ ”,竟然喝不进了,“玉盘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剑四顾,心意茫然。虽然壮志犹在,但是啊,欲渡黄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满山。
人生世路,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道路纵然如此崎岖,诗人也并没有就此意冷心灰,还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天,象 遇 、见 那样,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
可是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怎样 心的一 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在那政治黑暗的 ,是怎样的 而又前路茫茫啊。
最后两句,虽然是以豪迈的气概,写出了对美好理。
7.古诗积累加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文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