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粒粒皆辛苦是哪首诗

1、“粒粒皆辛苦”出自李绅的《悯农》。

2、原文

《悯农》

唐代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4、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那首诗里面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读来朗朗上口,是妇孺皆知的佳句.然而,此诗究竟出是出自《锄禾》还是《悯农》? 一说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与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显见,李绅的诗风,与“锄禾日当午”诗的格调相一致.《全唐诗》收录李绅的诗,题《古风二首》,又称作《悯农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锄禾日当午”,另一首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首诗的意义相同. 一说“锄禾日当午”诗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唐朝另一位诗人聂夷中.此说的主要理由是:一,《全唐诗》于聂夷中和李绅名下分别收录这两首五言绝句,李绅《古风二首》诗后无篇章互见的说明,而在聂夷中《田家二首》诗后,加了一个脚注,称“锄禾日当午”等四句一作李绅诗.后来,人们选注聂夷中诗,干脆不取“锄禾”四句,这才引起误传.二,影印宋刻本《全芳备祖》列“锄禾”诗于聂夷中名下,所辑《田家二首》诗全文曰:“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山;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而此书在李绅名下仅收录“春种一粒粟”等四句,可见古人把这首诗判归了聂夷中.三,聂夷中(837~?),字坦之,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咸通进士.《唐诗纪事》说:“(聂夷中)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尤为清苦.”聂夷中出身贫寒,入仕后仅做过县尉小吏,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才有如此贴近生活的诗句.《全唐文》共收聂夷中诗一卷,诸如《田家》这类题材的诗歌占四分之一,看来“锄禾日当午”诗的作者,非聂夷中莫属.。

3.关于珍惜粮食的名言或古诗有哪些珍惜粮食的名言或古诗有哪些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2、粮食就是生命,知识拯救灵魂.3、珍惜粮食,远离浪费.4、文明礼貌,秩序井然.5、饮食是文化,请从窗口文明做起.6、〈〈锄禾〉〉不止是诗,知辛苦,更需要行动.7、天地”粮”心,珍食莫蚀 8、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9、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10、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11、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12、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13、盘内一分钟,厨内更多功.14、知青的年代已过去,请勿再”插队” .15、请大家保持餐桌卫生,给我们一个干净的用餐环境.16、食不净则多病,食不尽则多蝇.17、学校食堂可真大,干净整洁靠大家,来买饭时请排队,争先恐后真不对.18、即使饥肠辘辘,也要风度依然.19、干净、卫生,你我共同努力.20、留住绿色,留住美丽,为了我们的家更美好,请不要用一次性筷子.21、不用方便筷,植树造绿荫.22、自备碗筷,保护环境.23、饭菜穿肠过,礼让心中留.24、相互谦让,亲如一家.25、粒米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26、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27、食堂饭菜香,买饭多谦让.28、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29、古诗《锄禾》你我读,盘中餐苦当记住.30、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

4.唐代李绅的诗句的粒粒皆辛苦的前一句

粒粒皆辛苦的前一句是谁知盘中餐。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话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3]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