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健康的古诗句

1、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白居易《自觉》

释义:有了不畏老的思想,不担心“死之将至”,这样就可以延缓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从而收到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功效。

2、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食粥》

释义:学道成仙之法是简单易行的,平时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

3、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罗天益《卫生宝鉴》

释义:如果心神过于躁动,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减短寿命。心静则安神,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释义: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5、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释义: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2.珍爱生命的古诗

晏殊 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小池-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琼瑶花尽玉台轻,西风难解情,欲留寒晓落云亭,孤灯半灭明. 雷送雨,雨敲萍,乱青池镜影,伤心更有谁人听,举残酒自饮.晏殊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周邦彦 浣溪沙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香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沈微,一春须有忆人时.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辛弃疾《稼轩长短句》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关于健康的名言诗句

有两种东西丧失后才发现它们的价值青春和健康(阿拉伯) 天下有千种疾病,却只有一种健康(欧洲) 健康的身体富于健康的体魄(意大利) 没有一个朋友能够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够比得上疾病(印度) 有健康即有希望,有希望即有一切(阿拉伯) 健全的身体比金冕更有价值(英国) 病来方知健康贵(英国) 无病一身轻 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是对社会的义务(富兰克林) 身体在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约翰·格雷) 心情愉快是肉本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乔治·桑) 心灵上的疾病比肌体上的疾病更危险更经常(西塞罗) 疾病不仅在于身体的故障,往往在于心的故障(美国) 乐观主义的谎言有着如此巨大的治疗价值,不能令人信服地说出这类谎言的医生是选错了职业(肖伯纳) 医生只不过是精神上的慰藉者而已(佩特罗尼乌斯) 友情即良药;我们都是彼此的医生(奥立弗·萨克斯) 躯体的疾病也许证明灵魂的健康(欧洲) 保持一生健壮的真正方法是延长青春的心(科林斯)。

4.关于健康的诗句有哪些

1.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行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行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2.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3.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4.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5.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6. 虚邪贼风,避之偶然,澹泊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历来。―――《素问·上古灵活论》

7.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8.善服药者,不如善调养。―――《养老奉亲书》宋 陈直

9.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10.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陶宏景

11.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陶宏景

12.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13.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1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15.邪气存内,邪不行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