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析李白诗将进酒,蜀道难的浪漫主义手法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布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李白是一个让时代因其而幸运的人.活着让时代因他而骄傲,死后让时代因他而光荣.李白的时代无论怎样简化,这个人都将以一种最基本的元素的形态被保留下来,最终成为时代的标志.李白以自身的存在,昭示着一个汉语诗人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个人是一个用母语写作,最后又超越了母语的人.盛唐已经风流云散,而李白却在时代的灰烬中,以诗歌打造的金身岿然屹立,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以至世界的一道非凡景观.李白是星光灿烂的大唐夜空中一颗另类的星辰.冰心老人曾经公布过一个公式:“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妍,哪知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艰辛的汗水,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李白作为一个基本元素的现身过程布满了血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布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这首诗中,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面对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不禁悲从中来.啊!黄河,来自天上的黄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想我李白,满腹经纶,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也罢,“人生自得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安享富贵.心理怎能平衡?说“富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他在《江上吟》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这种愤愤“不平”心理的反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如:《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2.赏析蜀道难,并说明怎样体现李白的诗歌特点
【赏析一】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李白诗歌《蜀道难》赏析一首《蜀道难》,给人的感觉不仅仅入蜀之路的艰难,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艰辛,“噫吁戏,危呼高哉!”人生旅途谁没有这样的感叹呢?特别是像李白一样具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远大理想、要求“济苍生”“辅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艰难.在《蜀道难》里,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艺术手法,丰富奇特的想象,把这样艰难的人生之路表现的淋漓尽致.首先,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引出古蜀国创业的艰辛,时间之长“四万八千岁”,环境之恶劣“西当太白有鸟道”就是有了“石栈相钩连”,还是面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处境之险恶“地崩山催壮士死”,就连黄鹤、猱猿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难以越过而“愁攀援”,更何况是人呢?然而,古蜀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五丁开山”那壮美的故事也不断激励着无数的勇士不顾“青泥何盘盘”,而“百步九折萦岩峦”,尽管把人折磨的“仰肋息,坐长叹.”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创业自然是艰辛.古蜀国如此,秦塞亦如此,人类的发展史不也就如此吗?“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多少志士创业的悲壮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电影镜头: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慢变快,那山峦起伏、连蜂接天的图画,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带来的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魅力,激人进取的动力.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缩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在感叹的同时,更是一种赞叹,赞叹造物之神工,英雄之神勇,面前的这“难”字已不是简单的“困难”所概而括之的了,更多的是体现了人生的意义,若能克服之则可以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尽”的境界,更能观赏得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奇境,至于“飞湍瀑流争喧虺,平崖转石万壑雷”的热闹景象就更别提了.这种人生历尽艰辛,览便人间美景的感觉,又怎是普通人能体会得到的呢?难免会有人会不解地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在封建社会,君王主宰一切的时代,士人的远大理想,人生价值均系于君王一身,因而主动去靠近天子,尽可能地去被天子赏识,是有志之士的一大目标.能接近天子,能得到天子得宠幸,是不胜荣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高处不胜寒,伴君如伴虎,天子那喜怒无常的性格,今天把你捧为掌中尤物,明天又可以把你看作“狼与豺”,时刻要提防着如虎如蛇的君王,稍不注意就会流血牺牲,人头落地.被天子宠幸的感觉不错“锦城云虽乐”,可是整天面临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政治环境又怎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呢?人生理想一旦真正实现,众星仰月,“剑阁峥嵘而崔巍”又会让你觉得寂寞而孤独,还不如像村民野夫那样过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因而又渴望回到原来的样子“不如早还家”,然而,身在江湖已容不得你做主了,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 难呐,人生!穷亦难,达亦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简要来说,分为四个特点:1、想象丰富惊人.2、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3、自由活泼,不受拘束.4、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
3.李白的诗及其赏析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1、《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天宝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
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这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
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显然,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
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
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
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
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
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
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象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
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 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
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
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2、《蜀道难》。
本文作者排斥《蜀道难》寓意旧说,认为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诗中“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即已说明此诗的主题。《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恶,又写了“人恶”。
陈人阴铿《蜀道难》中有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已说明蜀道如同功名之道,如将“人恶”与“无成”联系,则主题逐步明朗化。诗中“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正是李白一再碰壁之后的愤激之词。
作者推断此诗是初入长安或诏赴长安后不久的作品。3、《行路难》。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
4.关于诗仙李白的诗解析鉴赏《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诗文解释】 明月从天山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长风吹过几万里,一直吹过玉门关.汉武帝曾经出兵白登,胡人窥视着青海湖.自古以来征战的地方,看不到几个人能够生还.战士们看到这一片凄凉景象,思念家乡多是满脸愁苦.想家中的妻子在高楼上,一定是叹息声不断. 【词语解释】 天山:甘肃祁连山.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古代通西域要道,故址在敦煌西边. 下:出兵. 白登道:指汉高祖与匈奴交战,在白登山被困事. 胡:指吐蕃. 由来:从来. 戍客:驻守边塞的士兵. 苦颜:愁苦的容颜. 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 未应闲:该是不会停止的. 【诗文赏析】 在本诗中,诗人李白没有把征人思妇之情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而是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反映出了诗人浩渺的胸襟.用宽广的时空做背景,把眼前的离愁别绪融合进去,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意境,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手笔.诗人在本诗中描写了征战边疆的苦楚,展示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及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从而揭示出本诗反战的主题.本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意境深远,感人肺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