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十句描写雪景的诗句,并指出其描写雪景的特点

忽如一夜春风来,前树万树梨花开。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景图。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表面的意思:好像是说雪融化了,门前的山变绿了,江边的野花开在晴朗的二月。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是在公元一О三七年.前一年冬天,作者被降职到夷陵(现在湖北省宜昌市东)做县令,谢伯初从许昌(现在属河南省)寄诗安慰他.这是他回答谢伯初的.诗里首先想象许昌西湖的春景,接着把自己和谢伯初的交情写出来.这是前半篇.后半篇写自己政治上受到打击后的苦闷.作者对头异乡的春天,自伤老大,心头有无限感触.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首联用流水对起题,点明时间、环境。“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说“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催”这一动词,逼真地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天涯”,这里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霁”。霜雪停止、消散。“寒宵”寒冬之夜。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景,不由感慨万千。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2.关于雪的诗句

(一)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

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二)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了,我知道雪下得很厚,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赏析] 描写雪,一般都写它的颜色与形状,但深夜的雪是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

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

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三)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

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

“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五)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赏析]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六)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塑造了大雪中战天斗地的渔翁形象,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也为后世画家作《寒江钓雪图》提供了素材,诚如苏轼所言:“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七)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赏析]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

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八)唐 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赏析]此诗借物抒怀,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闲坐窗前,欣赏那纷纷扬扬的大雪,转瞬之间,青青的竹枝已变成了白色。

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这里的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九)张孜《雪 诗》: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赏析]《雪诗》诗分三层:头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八句为一层,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两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苦。诗以“长安”开头,表明所写的内容是唐朝京都的见闻。

“大雪天”,说明季节、天气。雪大到何种程度呢?诗人形象地用“鸟雀难相觅”来说明。

大雪纷飞,迷茫一片,连鸟雀也迷失了方向,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这就为后面的描写、对比安排了特定环境。

《雪诗》在前二句环境烘托之后,把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绘出三幅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前两幅是静状,后一幅是动态,都写得色彩秾丽,生动逼真,而在篇末,“岂知”一转,翻出新意,揭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扩展、深化了主题思想。

对比是《雪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色。这种对比,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和诗的内容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十)宋代 黄庭坚《咏雪诗》:连空 春 雪 明 如 洗, 忽 忆 江 清 水见沙 。 夜 听疏 疏 还 密 密 , 晓看 整 整 复 斜 斜 。

风 回 共 作 婆 娑 舞 , 天 巧 能 开顷 刻 花 。 正使 尽情 寒 至 骨 , 不 妨 桃 李 用 年 华 。

[赏析]“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即用虚字行气 ,八字相迭,可谓匠心独运。 (十一) 宋·张元《雪》: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赏析]“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这漫天飞雪,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在空中飘 降。这两句诗,用三百万败阵“玉龙”的“败鳞残甲”写降落中的雪,设想奇崛,富于神话的浪漫色彩。

(十二)陆游在《夜大雪歌》: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初疑天。

3.跪求写雪的诗句(写出雪的特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这是一组关于雪的诗句(词),细读起来可以理解作者是通过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描写雪的。

不仅描写的手法不同,而且抒发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写上,有的作者对雪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刻画;有的作者对雪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有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与雪之中。

这些诗句千古流传,我们在日常的积累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尽可能更加丰富的积累,才能运用自如,不然引用起来必然要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造成引用不得体。今天来老师把这一组诗句奉献给你,希望你能收录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

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

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这是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

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

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

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 这是雪与人的静思之情的很好结合,是封建社会才女的寂寥,窗内窗外人与雪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这是文学作品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有联系的典型例子。

年代:宋 作者:吴潜 作品:暗香 内容: 雪来比色。对澹然一笑,休喧笙笛。

莫怪广平,铁石心肠为伊折。偏是三花两蕊,消万古、才人骚笔。

尚记得,醉卧东园,天幕地为席。回首,往事寂。

正雨暗雾昏,万种愁积。锦江路悄,媒聘音沈两空忆。

终是茅檐竹户,难指望、凌烟金碧。憔悴了、羌管里,怨谁始得。

——————— 年代:元 作者:元无名氏 作品:八声甘州 内容: 一团春雪,抛在玉炉中煎。炎炎进火不住添。

要晓得通红无焰烟。须管莫亏折,斤两依然。

如此三千。锻炼待不摇不动,方可为禅。

全真养命,只在恁么之间。家园自有甘露泉。

要浇灌黄芽长瑞莲。 ——————- 年代:唐 作者:朱湾 作品:长安喜雪 内容: 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

全似玉尘消更积, 半成冰片结还流。光含晓色清天苑,轻逐微风绕御楼。

平地已沾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 ———————– 年代:唐 作者:卢纶 作品:出山逢耿湋 内容: 云雪离披山万里,别来曾住最高峰。

暂到人间归不得,长安陌上又相逢。 ————— 年代:唐 作者:焦郁 作品:春雪 内容: 散漫天涯色,乘春四望平。

不分残照影,何处断鸿声。 缭绕先经塞,霏微近过城。

因风低未敛,带雨重还轻。 干吕知时泰,如膏候岁成。

小儒同品物,无以答皇明。 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

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4.雪的特点及对应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绝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白居易《问刘十九》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卢梅坡《雪梅·其一》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 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 陈毅《青松》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适《别董大二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 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李白《行路难·其一》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 白居易《村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 毛泽东《沁园春·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春雪》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 卓文君《白头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毛泽东《沁园春·雪》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 韩愈《晚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 祖咏《终南望馀雪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王维《观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毛泽东《沁园春·雪》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 卢梅坡《雪梅·其一》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 毛泽东《沁园春·雪》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蛾儿雪柳黄金缕。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高骈《对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毛泽东《沁园春·雪》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 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 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里已知春信至。

——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 王冕《白梅》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 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韩愈《春雪》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杨炯《从军行》。

5.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

夜雪

唐代: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释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6.描写雪的诗句 突出雪的特点

1、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3、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____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8、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____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9、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10、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1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1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1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____杜甫《绝句》 14、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____陈毅《青松》。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