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笛子在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万籁俱静的黄昏,在暗霜凝聚的深夜,在夕晖余照的古城,在秋风瑟瑟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飘泊颠踬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凡此种种,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下面,择取部分笛声飞扬,思绪万千的诗篇稍加类析,以飨读者。
(一)游子思乡,归心似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全诗是这样写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天的喧嚣热闹也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一阵嘹亮悦耳的笛声,这凄清婉转的曲调随风飞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笼罩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举头望明月,张耳闻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不是欢快明朗的《欢乐颂》,而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曲。本来,古人离别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依依,暗含恋恋难舍的心情。现在,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以这样一种飘泊不定的身份,听这样一支哀怨痛楚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夜深人静,春风吹拂,笛声飞扬,溢满洛城,一个“飞”字,一个“满”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万千游子也耳听笛音,心盛乡思,随风飞扬,魂归故里,这是怎样一种急不可待,归心似箭的情思啊,非有饱受离别之苦者不能体会。
(二)征人思乡,嗟怨连连。王之涣千古名篇《凉州词》借羌管悠悠,抒万千感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是勾联全篇,统摄全诗的关目。羌笛之怨实乃戍边将士之怨,具体分析,其怨有三:一怨环境之苦,处境之孤。一、二句以远川高山反衬“一片孤城”,特别是万仞高山,百匝千遭,把边关孤城围堵得严严实实,可见将士们驻守荒寒,倍感孤危;二怨春风不度,杨柳不青。如此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留给将士们的不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而是天荒地老,满目凄凉;三怨皇恩浩荡,不度边关。“春风”又可隐喻皇恩,玉门关以西是一片荒寒绝域,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尚且不见,更别说皇恩普照了。几乎可以说,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城,住着一批冷落见弃的将士。他们与孤城高山为伴,与寂寞凄凉为友,长年累月,忍怨负重。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过,诗中“何须”二字又让我们心神一震,当边防将士在乡愁难襟时,也能意识到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何须怨,即不须怨,怨也无用之意,战士们不怨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有比“怨”更重要的责任。这三个字展示了将士们哀怨之余胸襟旷达的一面。在艰难困苦中始终能为国家大义着想,这正是将士们最可宝贵的地方。
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更是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动人。“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横笛遍吹,声情哀怨,意涉离别,思乡之情暗含其中。着一“遍”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稀稀拉拉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吹奏的曲目《行路难》又照应首句的环境描写,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行军之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这也是横笛哀怨的内容之一。结尾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更是典型的“望乡”特写。皓月当空,白沙茫茫,几十万征人闻笛感怀,回首望月。这是一个多么宏阔壮观、凄清深远的场面啊,诗人以大夸张、大手笔写出了行军将士无人不有、无处不在、充盈天地的浓厚乡情。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乡思离愁全是横笛遍吹引发出来的。诗人就是这样通过“横笛遍吹”将荒寒苦怨与望月怀乡巧妙地统一起来,使得诗歌感情表达怨而不哀,悲而能壮。李益的横笛声声,简直达到了惊天动地,感物应心的境界。
2.笛子做为古老的汉族乐器,在古代诗歌里都有些什么意象
笛子在古代诗歌里的意象有:征人思乡、游子思归、思友悼故、悲秋之意、田园情趣。
1、闻笛思乡成为征人的普遍情感。 《陇头吟》唐代: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释义: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2、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释义: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3、思友悼故。
《伤愚溪三首.其三》唐代:刘禹锡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释义: 当年的柴门和竹篱还依依存在,野草和青苔却一天天增多。
现在纵使邻居有人懂得吹笛,但老朋友谁能在从这里经过? 4、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表达悲秋之意及孤寂怅惘的愁思。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唐代: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释义: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5、短笛随便的吹奏,描绘的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村晚》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释义: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3.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
“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我们,在2003年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