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元通宝背月

有些开元通宝的钱背上铸造有短弧状凸起线,被称为“月纹”。

月纹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铸造开元通宝的技术已经不再用传统的范铸,而是采用母钱翻砂铸造法。母钱翻砂铸造法,要先用蜡制成样钱,再依样钱翻制成钱模,最后浇铸铜液,就能造出铜钱。

用母钱冶铸货币,既可以节约铸钱成本,又使得工艺流程合理,产量成倍增长。 唐玄宗时的才子郑虔在《会稡》中说:当年负责铸造开元通宝钱的给事中欧阳询进上蜡样,文德皇后观赏时无意中用指甲掐下一个印痕。

这样,蜡样翻成钱模,再铸成钱,钱背上就留下了月纹。 可是,这个说法经不住推敲。

因为武德年间皇帝是高祖李渊,李世民还没有做皇帝,又哪来的文德皇后呢?后来,有人发现这这个漏洞,将文德皇后改为太穆皇后。 太穆皇后是高祖李渊的夫人窦氏。

甚至还有人将文德皇后换成杨贵妃。总之,说法越来越离谱,使人无法相信。

开元通宝钱传世品很丰富。我们发现带月纹的开元通宝钱不只一种,有带一道月纹的;有带两道,甚至三道月纹的;还有月纹上再加一个星的。

这就彻底否定了文德皇后也好、太穆皇后也好、杨贵妃也好,无论是谁在观赏蜡样时无意中用指甲掐下一个印痕的说法。 我们认为,对开元通宝钱背上出现月纹合理的解释是:铸钱的工匠们留下的用来区分版别、铸监、铸局的标记,同时带有防止伪币的作用。

开元通宝钱的问世,结束了自西汉以来延续七百余年以重量五铢命名铸币的传统,开创了通宝、元宝钱体系。自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起,至1916年“洪宪通宝”止,通宝、元宝钱体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长久,在世界货币史上罕见。

2.描写开元盛世的句子有哪些,古文,白话文都行,如果有出处请标明

1,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开元通宝泰山。米斗至十三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凭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忆昔》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3.开元宝通是什么朝代停用的

题目有误,应该是“开元通宝”,这种币制一直到宋太祖开宝八年才停止铸造,不过在很多东亚国家还在使用,具体停止使用时间是近代,有关的解释如下: 一、解释开元通宝的停用年代: 开元通宝的形制不但成了后世小平钱的基本铸式,还被沿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开元通宝控制下的通货状况良好,贞观年间斗米仅三五文,开元年间斗米仅十文。

《龙川略论》中记载,苏辙至京师,参知政事王介甫(即王安石)问铸钱。对曰:”唐开通钱最善,今难及矣”。

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

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

【另外,日本、越南、朝鲜钱制也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而通宝的称谓一直延用至近代。】 二、有关开元通宝的补充解释: 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

“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开元钱的划时代地位表现在: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

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90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