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沙子”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沙子”的诗句有:

1.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 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

4. 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

5. 广漠杳无穷,孤城四面空。马行高碛上,日堕迥沙中。

6. 建牙连朔漠,飞骑入胡城。

7.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8. 绝漠蓬将断,华筵槿正荣。

9. 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

10. 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

11.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12. 原文: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3.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青海 : 指青海湖。

穿 : 磨破。

金甲 : 铠甲的美称。

楼兰 :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2.描写边塞的诗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王之涣)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翰)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塞下曲 王昌龄)

月冷边帐湿,沙昏夜探迟。

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横吹曲辞·出塞 张籍)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古塞下曲 李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 陈陶)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古意 李颀)

3.描写沙尘暴的词句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多了起来。

特别是世纪之交的沙尘暴,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不独因为沙尘暴频发度高、来势猛烈,而且影响范围很广,除西北、华北地区外,还波及黑龙江西南部和黄淮等地。

尤其是2001年几场席卷北京的沙尘暴,来势之猛烈令人吃惊,五天之内曾导致1200多架次航班延误,甚至有人员在沙尘暴中失踪。于是,人们惊呼:“北京春天只能与沙尘共舞!” 专家初步猜测,我国可能已经进入新一轮沙尘频发期。

查阅公元300年以来的资料,发现我国北方曾有5个大的沙尘频发期,每次持续约90至100年。最近的两次分别发生在公元1610-1700年和1820-1891年,两个周期相隔也是近百年,而现在距上一个周期又刚好百年。

气象专家认为,新一轮沙尘频发期可能正在来临。可见,自古以来,沙尘暴就是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

而据古象牙化石研究,早在几十万年以前,南京地区就有沙尘暴的魔影! 甭查科技文献,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沙尘暴的描写和记载。一年春天,晚唐边塞诗人李益过陕西破讷沙漠,遇上了沙尘暴,他写了《度破讷沙》绝句一首: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时,总有春来何处知。 诗人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已亲历的一场沙尘暴。

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见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正因为有了这样震撼人心的亲历,诗人才会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

但是,诗人襟怀博大,生性乐观,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请不要说塞北看不到山花烂漫吧,总会有春的信息的。 宋宣和四年(1122年)初秋时节,宋徽宗府学教授、太学博士陈与义由洛阳经中牟入京城开封讲学,秋风送爽,令人好不惬意。

不料遇上了沙尘暴,十分懊恼,写下《中牟道中》绝句二首,其中一首云: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沙尘一并来。

诗人骑马赴任,一路上秋风阵阵,杨柳依依;蜻蜓在空中飞来飞去,刚飞近马的身边,想落在马背上休息休息,可是又惧怕马的大尾巴,于是很快又飞离而去,活脱脱一幅生机勃勃的初秋画图。可恶的是,突然刮起了沙尘暴,吹得人睁不开眼睛,真是令人扫兴。

要是能跟大自然“预约”一下,叫沙尘别跟凉风一块儿来,那该多好啊。 让我们再把镜头向远古延伸,看看那时是一个什么样子吧。

远在晋代,陆机就用他的诗笔为我们留下了沙尘为害一方的珍贵史料。他在《为顾彦先赠妇诗》中这样写道:“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晋以洛阳为京都,这里的“京洛”就是洛阳。这两句诗说,洛阳这个地方沙尘多,而且很可怕,沙尘一来,白衣服都被染成黑衣服了。

这既有诗语言的夸张成分,也是对沙尘暴肆虐一方的真实写照。 宋代科学学沈括《梦溪笔谈》一书,记叙他在延安考察中发现了“石油”,说这种物质“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帐幕皆黑”。

他特地赋《延州诗》一首: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老百姓烧石油,冒出浓浓的黑烟,把白衣服染成黑衣裳,令人生厌,用什么比喻不好,诗人偏要化用陆机的诗句,以“洛阳尘”比喻“石烟”。可见,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深远。

沙尘暴可恶,但是不可怕,关键在于国家重视,采取用效的防沙治沙国策。中央已经提出“科学发展观”,对我国西部地区实施有计划的“休耕”政策,发出了“再造锦秀山川”的号召。

余心喜之,欣然赋诗一首: 西疆开发势惊天,亿万征人不下鞍。 赖有休耕新政策,行看青翠染山川。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