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横穿《诗经》的河流阅读答案,急用】
1.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答:2.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1)第二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为什么会“贫血”?答:(2)文末最后一段划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答: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参考答案1.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2.(1)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2)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3.作用: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②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像空间.4.A D(B.“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否定和厌恶”言之过重;E.“如”字以下例举的那些语句有的并不晦涩.)。
2.【灯下草虫鸣阅读答案】
11.简要分析文章第③节在内容方面的作用.(4分)12.文章结尾说“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一起相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经历了哪些美妙体验.(6分)13.第④节划线句子描写作者守秋时的听觉享受,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14.文中描写的秋虫声“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叫个不停”,作者在第6节却说“令我的内心充满宁静”,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其中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11.①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表明秋虫声里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增加文章的内涵;②通过想象描述古代思妇在秋虫声里的愁苦,具体表现秋虫给人的凄美之感(每点2分)12.①诗书里探寻虫声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体会抒情美;②田野中聆听天地间纷繁的天籁之音,感悟自然美;③桂树下伴着虫音欣赏尘世(民间)俚曲,领略爱情(情感)美;13.抓住秋天野外的典型动物的声音,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分),并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秋虫发出的美妙音响(1分).14.①虫声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让人温暖;②虫声引发对古代文化的遐想,让人回味;③虫声是大自然绝妙的音响,让人着迷;④虫声里充满世俗生活的情韵,让人陶醉;(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得满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2)蔽:概括的意思.(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