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硕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主题:表达劳动人民对残暴贪婪的统治者的愤恨,对美好未来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奴隶劳动者作为抒情主人公,唱出了奴隶们对于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者的愤懑之情。暴露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和奴隶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264653462十分丰富,而这些内容又是通过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出色的表现,这首诗艺术上有几个突出特点值得注意。
一、口语化
全篇诗都是以口语形式出现的,通俗易懂。即使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仍十分平易,且朗朗上口,通过一个劳动者与“硕鼠”的对话,表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讨厌“硕鼠”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受剥削的原因,只能恳求,只好幻想虚无的“乐土”,并为“乐土”描绘了美好的图景。。短短几十个字,使主人公的天真、纯朴、可爱、可怜之貌跃然纸上,“硕鼠”之恶状亦可以想见。
二、贴切的比喻
诗中以“硕鼠”比喻奴隶主,抓住了奴隶主与大老鼠之间的两个最突出的恰似点:
(一) 贪婪。诗一开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可以想象这种情景:大老鼠在大嚼奴隶们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奴隶们无可奈何,赶又赶不走,只能哀求它。老鼠的那种贪婪和蛮横不是和剥削成性,贪得无厌的奴隶主一模一样吗?
(二) 寄生。诗的第二句,奴隶接着恳求老鼠道:“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写出了老鼠就是靠人们劳动成果来生活的,自己什么也不干,还从来不给人们一点报答,这又与靠吸食奴隶们的血汗过着寄生生活的奴隶主何其相似啊。
老鼠本身从来就是令人厌恶、痛恨的,以它作比,不但充分表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本质,而且这种比喻本身就表现出了奴隶们对统治者的无比厌恶和痛恨。
三、抒情性强
作品通篇都充满着浓郁的诗情,随着内容的发展和主人公语气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有时是愤懑的,有时是悲怨的,有时是自豪的,有时是神往的。每读此诗,我总觉得诗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个少年,他不甘于总在此处受硕鼠的窝囊气,对人生还有期待,怀着希望,想要到没有硕鼠存在的“乐土”去。他能想象出二千多年之后他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已经变成了什么样的“乐土”吗?
四、反复咏叹
基本上同样的内容,分为三组反复叹唱。每段稍加变化,每段又比上一段程度上略进一层,使得整篇作品的内容非常明晰地表现出来。
以上的几个特点,在《诗经》中的其他作品中也很常见,但在这首诗中由于它特定的内容,使得效果更加突出。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了二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在通过它了解西周奴隶制社会历史状况的同时,从它本身也能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2.诗经和楚辞艺术特点的异同
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求教:《硕鼠(诗经)的艺术特色等想求硕鼠》(诗经)的思想内容
【原诗】:《诗经·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②,莫我肯顾③。
逝将去女④,适彼乐土⑤。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⑥!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⑦。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⑧!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⑨。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⑩! 【注译】:①硕鼠:大老鼠。
②三岁:不是确指,多年之意。贯:宦的假借字,侍奉、养活之意。
女:通汝,指剥削者。③莫:不。
④逝:通誓。去女:离开你。
⑤适:往。⑥爰:乃、就。
⑦感激之意。⑧直:通值。
⑨劳:慰劳。 ⑩之:往。
永号:长叹。 【译文】: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 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有谁去过徒长号! 【背景】:周朝末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新兴地主拥有土地,用抽取重税的办法,贪残地夺取农民的劳动果实。
在残酷的剥削之下,农民无法生活,有的就放弃本业,转入工商业;有的背景离乡,流落四处谋生;有的甚至买身为奴,或者转死沟壑。那时,普天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这首《硕鼠》,就是当时真实情形的生动写照。诗人借农民之口,对剥削者进行了愤怒的斥责,并幻想美好生活而终归失望,是一篇血和泪的控诉书。
【赏析】:本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运用比喻手法,来揭露剥削者的贪残本性。诗人用老鼠来比喻剥削者,既贴切又形象。
老鼠为农民习见之物,家中有,田中有,随处可遇,这正切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老鼠的模样是小头锐面,令人见而生厌,并且鬼鬼崇崇,不劳而食,偷窃成性,这正是贪婪无耻的剥削者的绝妙象征。
农民在长期的痛苦生活中,不断地观察体验,他们通过反复比较,终于找到了剥削者和老鼠的本质契合点,自然而然地把二者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他们对剥削者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要;若刻鹄类骛,则无所取焉。
”比喻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比得恰当为宜。本诗之所以成为《诗经》中的名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运用了恰当而“切至”的比喻,以老鼠比喻剥削者,这比直接叙述和“情绪直言”要具体、形象、生动得多,因而使得全诗富有生活气息,并且有深刻的思想性。
全诗三章,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连贯一气,一方面形象地说明了剥削者对农民的掠夺在步步紧逼、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民由幻想美好生活而终至失望的思想过程,作者双管齐下,井然不乱。 首章一开始,农民就怒斥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从这一声愤怒的喝斥中,我们知道“硕鼠”(剥削者)又在“食”(剥削)农民的“黍”了,农民忍无可忍,终于发出了厉声的斥责。
诗句起得如此突兀,使读者接着就继续斥责“无食我麦”,说明“硕鼠”食黍未足而食麦,又进一步。到第三章,再次斥责:“无食我苗!”这第三声断喝,将农民的愤怒之情,表达得尤为强烈。
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说:“食麦未足复食苗。苗者,禾方树而未秀也。
食至于此,其贪残甚矣。 ”从这声声怒喝中,我们清楚地看到: 剥削者在不断地掠夺农民,他们的贪残本性,一章比一章暴露得更加彻底;而农民的悲惨生活,也在日益加重,一章比一章暗示得更为充分和深刻。
在三章中,首二句的复沓重唱,虽然只是换了一个字“黍、麦、苗”,但却境界层出,富于变化,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这是诗经中用字准确、语言精炼的典范。
农民从生活的实践中看到,剥削者虽然年年在“食”他们的“黍”“麦”“苗”,由他们养活着,但却非常残忍,刻薄寡恩,对农民非但没有一点感激之心,而且对农民的辛苦生活也从来没有照顾和慰劳之意。农民觉得这样生活下去没有一点指望,于是他们要发誓要离开这个吃人的剥削者,远走异乡,到别的地方去另谋生计,于是想到了“乐土”。
他们在那个地方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居乐业;然后又想到“乐园”,在那快乐的城邑里,自己劳动,价值完全归于自己。原来他们所向往的地方,是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的理想国。
不过, 这只是农民在饱受摧残的痛苦之中,从头脑里产生的一种幻想,聊以自慰而已。 所以,当他们最后打算去寻找“乐郊”时,却不禁怅然惘然,一片迷茫了。
这样的理想国真的存在吗?有谁去过呢?“谁之永号”一句,兜合全诗,力重千钧,它实际上否定了理想国亦即“乐土”、“乐国”、“乐郊”的存在,认定这人世间只有悲惨的社会。这最后一声长叹,是农民们无可奈何心情的表现,也是绝望者的哀鸣!深受剥削、饱尝受苦受难,挣扎煎熬,这是多么催人泪下的悲惨情景,这是何等沉痛的血泪控诉!末章的结尾处,乍看起来与第一、二章似乎一样,而仔细品味,却迥然不。
4.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5.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文学特色(艺术特色)。
一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国风中有较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给予后世诗歌以极大的影响。 二 、形象的塑造 形象的塑造上,诗经也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在 大部份的抒情诗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内心直接的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与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而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徽,和他们不同的面貌。
三 、生动的描写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如 “蒹葭”则以“蒹葭苍苍、白露如霜”的清秋的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 “桃夭”则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衬托出将出嫁的少女们光采焕发的姿容。
四 、形式的多样化 诗经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五 、语言的精炼优美 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特别是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如“参差”“玄黄”等)、叠韵( 如“崔嵬”“窈窕”等)、叠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因而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 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是直陈其事。
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
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