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赞美汉武帝的诗有哪些
《有感五首》之一 杜甫.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至今劳圣主,可以报皇天。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介绍一下,张骞就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说,“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澘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诗的第一句即“茂陵刘郎秋风客”。“秋风客”成为汉武帝的代号,正是因为《秋风辞》的缘故。
2. 汉武帝的诗词
汉武帝刘彻非常喜欢文学,尤爱辞赋(古诗).
传说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20年)得到一匹生长在”渥洼水中”的天马,喜不自禁,随之作歌一首:
天马歌(一)
太乙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
志倜傥,精权奇,策浮云,暗上驰.
体容与,驰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元狩四年马生渥洼水中作.
过了九年之后,双从大宛国那里获得一匹天马,即指原种”汗血马”.汉武帝自是喜不自禁作歌一首:
天马歌(二)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太初四年(101年)诛宛王获宛马作.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舡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宝鼎.之歌
空桑琴瑟结信成,
四兴递代八风生.
殷殷钟石羽翕鸣,
河龙供鲤醇牺牲.
百末旨洒布兰生,
泰尊柘浆折朝醒.
微感心攸通修名,
周流常羊思所并.
穰穰复正直往宁,
冯蜩切和疏写平.
上天布施后士成,
穰穰丰年四时荣.
3. 关于汉武帝的诗句
传说中,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20年)得到一匹生长在“渥洼水中”的天马,喜不自禁,作歌一首:
天马歌(一)
太乙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
志倜傥,精权奇,策浮云,暗上驰.
体容与,驰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九年后,从大宛国获得天马一匹,即原种“汗血马”。汉武帝又作歌一首:
天马歌(二)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4. 如果说汉武帝为中国的诗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指
汉武帝不但是一个极有文采的人,而且还是具有诗人情怀的人.他一生创作了不少的诗歌,可惜大都没有保存下来.汉武帝流传于后世、传播于人口的只有四五首.汉武帝现存作品有《瓠子歌二首》、《秋风辞》、《天马歌》、《西极天马歌》、《李夫人歌》、《思奉车子侯歌》、《柏梁诗》、《李夫人赋》等十几首.其中以《秋风辞》和《李夫人歌》最为著名,尤其是七言诗《秋风辞》,引起后代无数文人的共鸣.在整个汉代,就是专业诗人,也没有汉武帝流传下来的诗歌多,连大名鼎鼎的大才子司马相如流传至今的不过几篇赋而已. 汉武帝在位期间,独创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机构——乐府,乐府不仅保留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民歌,使上古的一些诗篇可以流传后世,也为后来的乐府体诗开创了先河.乐府诗体的流行和发展,对后世的建安文风和初唐文风都有很大的影响,象后来的三曹父子、陆机、李白等大文人,都是写乐府诗的好手.从在这一点来说,汉武帝可以说是为中国的诗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 评价汉武帝的诗
汉帝国是一个充满了光荣与寂寥、童话般华丽的封建王朝,对于今天的东亚人,这个伟大的帝国投下的背影与梦想值得我们去追忆与品味;总之:第一帝国无愧于“强汉”、“隆汉”与“雄汉”等诸多盛誉; 威震寰宇、煌煌盛大的汉帝国受到后世东方文明的推崇与景仰,从下面的贴图我们可以发现今学家笔下的汉代史观。
汉帝国(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东亚历史上强大的封建帝国。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称帝,国号汉,建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
公元25年,皇族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汉代共历24帝,四百零六年,在世界历史上:汉帝国以国力强大、对 外 扩 张、持久的强盛统一而称誉世界,其疆域“东抵太平洋、西到帕米尔高原、奥克苏斯,南包整个印度支那、北及安加拉河,中西伯利亚”;帝国孝武皇帝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繁荣的国家。
一个壮阔的王朝背影给我们后世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敬仰与尊崇,伴随强大帝国而生的伟大帝王是值得我们去撩发“思幽古之情”的,刘彻就是这样的“天之娇子”,是他还让我们日渐倾颓的大和民族在迷失中依然保留着一丝高贵与雄健,是他还让大和民族可以去触摸一个伟大的帝国的背影,是他还让我们贫瘠的血管里流淌着“血 性与勇武”。. 日本人眼中的汉朝和汉武帝“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当强大的大汉帝国坍塌于国内强大割据力量的争斗时,一个伟大的时代结束了,古代国度中的光荣与梦想结束了,当“匈奴刘氏贵族”崛起于代北时,“华夷之辩”的魔咒在凛冽的朔风中开启,这些与汉武帝有点关系的草原雄鹰似乎也在继续进行着一种“汉武帝”似的诠释:征服、再征服! 赛贤斋主人曰:帝国兴盛万国朝, 华夏运昌多英豪。
自强方能臣强寇, 神州复兴靠吾曹。 汉武帝“内兴制度,外事四夷”,为千古名帝。
人多习知其雄材大略、多欲奢费、残酷无情的一方面,孰不知,武帝虽尊为皇帝,在威严冷面的背后,也有着一颗生动活泼、多情善感的心。他喜辞赋、爱歌舞、好游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是表现在政事上,也不仅仅表现在生活上,而且也表现在《诗》上。
《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武帝学诗、读诗、品诗、作诗,一方面乃制度兴作,一方面则舒志怡情。“诗”之与武帝,可谓关系深厚焉。
一 景帝之世,黄老思想、刑名之学在政治上仍占主流。但是,对于太子刘彻,却酝酿着改变,他的老师是著名的儒生、身受“鲁诗”大家申公亲传的王臧,《汉书·儒林传》云:兰陵王臧既从(申公)受诗,已通,事景帝为太子少傅。
此当即为武帝师之证。武帝幼时既已受诗教,而其在为太子前,受封胶东王。
据钱穆先生讲,在西汉前中期,存在两个学术中心,一为河间为中心的经术中心,一为以淮南为中心的辞赋中心,“词赋之学,近源吴梁,远溯齐楚,以南人之巫风,泽海国之仙思,其学亦东方齐鲁之支流与裔”(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83-84页)。而据《汉书》,文帝子梁孝王也喜文辞诗赋,身边有邹阳、枚乘、严忌子诸人,皆文辞之士,梁国诗赋亦盛。
梁、楚乃长安与胶东国间要道,胶东近于此辞赋中心,可以试想,武帝与胶东国关系或极密切,受其文化熏陶也是理应必然,史称武帝“好文辞,向儒术”,信然(《史记·封禅书》)。 《诗》,是儒家《五经》之一,为儒学元典,不仅蕴含着儒家重要的政治思想,也可以“兴、观、群、怨”。
武帝自幼受教于《诗》学大家,其思想受儒家影响极深也是当然,武帝一朝,立明堂,建封禅,行郊祀,改正朔,莫不因于此。一方面,武帝甫即位,王臧即上书宿卫,武帝以王臧为郞中令,以其同学赵绾为御史大夫,并征申公,欲进行政治改革,但因窦太后反对而暂时失败(见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虽然如此,但建元元年“罢申、商、韩非、苏秦、张仪”诏以及征贤良文学对策则是实行了的。是故,中国政治思想至武帝时为之一变,使儒学思想成为政治的主导思想,与武帝自小学《诗》、受诗教、向儒学有很大的关系。
《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班固述武帝之功,其一即为“作礼乐”(《汉书·武帝纪“班固赞曰”》)。
礼乐乃儒家之重要内容,也是儒学参与政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赋、颂”则为其表现形式。史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
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圆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汉书·礼乐志》)礼乐作为政治制度在汉武帝时树立起来,诗赋为之一盛。
郊庙歌辞“其所以用於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亦各因其功业治乱之。
6. 汉武帝刘彻写过什么诗
汉武帝“内兴制度,外事四夷”,为千古名帝。
人多习知其雄材大略、多欲奢费、残酷无情的一方面,孰不知,武帝虽尊为皇帝,在威严冷面的背后,也有着一颗生动活泼、多情善感的心。他喜辞赋、爱歌舞、好游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是表现在政事上,也不仅仅表现在生活上,而且也表现在《诗》上。
《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武帝学诗、读诗、品诗、作诗,一方面乃制度兴作,一方面则舒志怡情。“诗”之与武帝,可谓关系深厚焉。
一 景帝之世,黄老思想、刑名之学在政治上仍占主流。但是,对于太子刘彻,却酝酿着改变,他的老师是著名的儒生、身受“鲁诗”大家申公亲传的王臧,《汉书·儒林传》云:兰陵王臧既从(申公)受诗,已通,事景帝为太子少傅。
此当即为武帝师之证。武帝幼时既已受诗教,而其在为太子前,受封胶东王。
据钱穆先生讲,在西汉前中期,存在两个学术中心,一为河间为中心的经术中心,一为以淮南为中心的辞赋中心,“词赋之学,近源吴梁,远溯齐楚,以南人之巫风,泽海国之仙思,其学亦东方齐鲁之支流与裔”(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83-84页)。而据《汉书》,文帝子梁孝王也喜文辞诗赋,身边有邹阳、枚乘、严忌子诸人,皆文辞之士,梁国诗赋亦盛。
梁、楚乃长安与胶东国间要道,胶东近于此辞赋中心,可以试想,武帝与胶东国关系或极密切,受其文化熏陶也是理应必然,史称武帝“好文辞,向儒术”,信然(《史记·封禅书》)。 《诗》,是儒家《五经》之一,为儒学元典,不仅蕴含着儒家重要的政治思想,也可以“兴、观、群、怨”。
武帝自幼受教于《诗》学大家,其思想受儒家影响极深也是当然,武帝一朝,立明堂,建封禅,行郊祀,改正朔,莫不因于此。一方面,武帝甫即位,王臧即上书宿卫,武帝以王臧为郞中令,以其同学赵绾为御史大夫,并征申公,欲进行政治改革,但因窦太后反对而暂时失败(见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虽然如此,但建元元年“罢申、商、韩非、苏秦、张仪”诏以及征贤良文学对策则是实行了的。是故,中国政治思想至武帝时为之一变,使儒学思想成为政治的主导思想,与武帝自小学《诗》、受诗教、向儒学有很大的关系。
《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班固述武帝之功,其一即为“作礼乐”(《汉书·武帝纪“班固赞曰”》)。
礼乐乃儒家之重要内容,也是儒学参与政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赋、颂”则为其表现形式。史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
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圆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汉书·礼乐志》)礼乐作为政治制度在汉武帝时树立起来,诗赋为之一盛。
郊庙歌辞“其所以用於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亦各因其功业治乱之所起,而本其风俗之所由。”(《乐府诗集》卷一)诗赋缘饰政治,非武帝之提倡而不能为,果真为武帝之功。
武帝自己说:“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武帝征和二年)兴礼乐,建郊庙之歌颂,亦可为武帝自信精神之表征。
是故武帝受诗教,对其政治思想是影响到了的。 二 武帝爱诗,故亲近诗赋之士,从而影响到政治制度的改易。
武帝即位之初,就集文学赋士于周边,与之游历,从而在皇宫内形成内朝。试看武帝朝亲幸者:司马相如自不待言,乃汉赋大家;严助“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汉书·严助传》);朱买臣被“召见,说《春秋》,言《楚辞》(《汉书·朱买臣传》);终军“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汉书·终军传》);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汉书·外戚传》);至于枚乘,“梁客皆善属辞赋,(枚)乘犹高。
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乃得其孽子(枚)皋”(《汉书·枚乘传》);枚皋“为赋颂,好嫚戏”(《汉书·枚皋传》),以是大为贵幸。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赋家,枚乘赋九篇,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吾丘寿王赋十五篇,严助赋三十五篇,朱买臣赋三篇,儿宽赋二篇,枚皋赋百二十篇,庄葱奇赋十一篇。
内朝官中多有赋家者。 文学辞赋之士形成中朝之后,成为武帝亲幸的政治势力,“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
武帝依靠诗赋之士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自己的抱负和思想得以伸展,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更,那就是,中朝的建立,使得中央决策操纵于皇帝之手,决策机关。
7. 赞美汉武帝的诗句
1、当时汉武帝唐李贺 《仙人》2、汉武帝唐白居易 《李夫人》3、伤心不独汉武帝唐白居易 《李夫人》4、遥思汉武帝唐崔国辅 《七夕》5、倾国倾城汉武帝唐刘希夷 《公子行》6、若逢汉武帝唐梁锽 《戏赠歌者》7、恭惟汉武帝唐令狐楚 《青云干吕》8、常闻汉武帝唐寒山 《诗三百三首》9、而其主不文;汉武帝徐乐诸才南北朝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魏太子》10、千古知言汉武帝清龚自珍 《已亥杂诗 183》11、后得汉武帝宋梅尧臣 《秋风篇》12、尝闻汉武帝宋梅尧臣 《守宫》13、徒闻汉武帝宋梅尧臣 《依韵和裴如晦秋怀》14、因思汉武帝宋王禹偁 《送筇杖与刘湛然道士》。
8. 有关汉武帝的诗词
传说中,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20年)得到一匹生长在“渥洼水中”的天马,喜不自禁,作歌一首: 天马歌(一) 太乙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 志倜傥,精权奇,策浮云,暗上驰. 体容与,驰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九年后,从大宛国获得天马一匹,即原种“汗血马”。
汉武帝又作歌一首: 天马歌(二)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