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古蜀人,也就是“合格的老成都”的样子,就是这样的。

图片来自网络。

不要笑。虽然有夸张,有图像崇拜,但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基本上可以断定古蜀人的特征是嘴唇薄,鼻子高,眼睛耳朵大。

可能更接近这个形象。

↓↓↓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有点像今天的羌族和彝族(其实古蜀人确实是古羌族的后裔,据说彝族也是古羌族的后裔)。那为什么四川除了少数民族很少有长这样的人?

成都人李易峰

四川德阳张含韵

现在的四川人,一般的长相,鹅蛋脸,大眼睛,小鼻子小嘴巴,都是“萌可爱”,和古蜀人相差甚远。

但不要被他们“软萌”的外表所欺骗。虽然四川人是出了名的“散漫”,但是翻看历史,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四川人都有着惊人的战斗力。

那么四川经历了什么?

如前所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面与地理和基因进化有关。

另一方面,有必要说说这个问题的焦点,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湖广填四川”。

Ps:

明朝时期,湖北省和湖南省统称为“湖广行省”。虽然康熙年间将“湖广省”划分为20%的湖南省和湖北省,但老百姓仍将其统称为湖广。所以“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仅指湖北、湖南,不包括广东。

另外,虽然以“湖广”为名,但实际上当时的移民并不仅仅来自湖广地区。

据史料记载,移民来源还包括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广东、陕西、江西等地,其中湖广所占比例最大。所以这种移民通常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这里的四川是古巴蜀的总称,不仅包括现在的四川省,还包括现在的重庆和部分陕南地区。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单独细分展开。

为什么要先“填”?

原因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四川人口被迅速消灭。

没有人口,哪怕是“一望无垠”,也没有财政收入。所以要从外地移民,建城市,修路,提振经济,然后名正言顺的收税。

著名图象处理软件

很多人认为“湖广填四川”只是指清朝康熙年间的移民事件,并不十分准确。

从历史的长周期来看,所谓“湖广填川”应该是一个跨越数百年,经历元明清的系统性事件。

简单来说。

在中国历史上

主要有两个“填充”

两个“填充”

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南宋后期,四川军民依靠独特的地缘优势、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的财产支持,进行了长期的抗金战争并取得重大胜利,坚持对蒙战争达半个世纪之久。

南宋第七年(1259年)二月,蒙哥大汗率领大军,临潼川府路贺州钓鱼城(今重庆合川钓鱼城)攻打四川。

在此之前,蒙古铁骑向西方讨伐,险些将其压垮,横扫欧、亚、非四十多个国家。然而,他在钓鱼城门口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当年7月,蒙戈在城里被炮火击伤,他死了。

钓鱼城也因此被称为“上帝断鞭之地”。

这是浩浩荡荡的蒙古军队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唯一一次在战场上被汗水杀死。

可见南宋的四川人有着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然而,长期的拉锯战给四川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道元学古志二十年;

“蜀人苦不堪言,死伤无数,一点东西也不剩。”

《论救蜀四事》载:

“沃野千里,人迹罕至,远离故土。无处安身,不耕不垦,秋无收获,春无播种。”

但遗憾的是,四川人民英勇抗蒙的行为并不能阻挡历史的车轮,更不能拯救摇摇欲坠的南宋。

毕竟南宋灭亡,成都沦陷。

蒙古军队一直有屠城的习俗,更何况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还在这里扎了一颗大钉子,所以这一次的屠城更加残暴。

有多残忍?

何清泉《成都录》载:

“城里有140万块骨头,还不算城外的。”

这是成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口下降。

1990年四川总人口只有100万左右,不到南宋嘉定的十分之一!

元末,红巾军起义,原本是徐寿辉部下的明于震率军入川,在重庆自称甘肃王,称帝。

我之前说过,人少了,经济就发展不起来。要建设一个国家,光有华丽的城市和肥沃的土壤是不够的。肯定有人。

明于震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湖北农民。因此,明于震不仅带来了10万以上的军队,还带来了大量的难民和几乎没有土地的土地。这些人在四川耕种,四川地域辽阔,千里良田,地广人稀。

这就是“湖广填四川”的开始

到明朝末年,四川人口上升到400万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湖广地区的移民。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如果说之前对蒙古人的屠杀只是伤到了蜀国的实力,没有伤到我的骨头,那么明末清初的战争对成都乃至四川都是毁灭性的。

在这场战争中,成都除了三座跨津河的桥、两座大石狮和桥南的一座影壁外,几乎全毁。

战争对四川人口和文化的影响更是绝迹。

据史料记载,从1646年到1659年的十三年间,成都荒无人烟,城内只有野生动物。

直到1683年,也就是大毁灭后的37年,才因为奖励外省移民而出现了“瓦屋百户”。

成都的光复一直持续到1716年左右,清政府为了征服西藏,从湖北荆州调来满清蒙古兵的二十四旗。大约有6000名士兵和他们的家人定居在成都,帮助保卫这座城市,这逐渐繁荣起来。而这距离大毁灭已经过去70年了。

成都以许多手工艺品而自豪,如织锦、花卉文具、扇子制作、书籍雕刻等等。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复杂。

历史上一直有“张屠川”的说法,但争议较大。我会在本文最后简单说明一下。

但可以肯定的是,张的大溪政权虽然推出了一些经济措施和有效的军事政治措施,但也给成都和四川带来了相当大的灾难。

四川的灾难还没有结束。

不久,张的大西政权被打败,清军进入四川后,四川被折腾得天翻地覆。

著名清史专家萧一山先生在《清史通史》中说:

“杀满人兵几乎和祭贼一样…扬州盖第10天,嘉定三屠被人到处抬,四川人民真有遗风。”

著名的明清史专家李光洙先生在《论明朝因立国与跑者的关系而亡》一文中说:

“也就是说,和四川灾难一样,清人和明灿人争了十几年。吴凡之乱后,彼此撮合了几十年。凡是不听话的,凡是不剃头的,凡是逃出山谷的,不是户籍的,都杀了,然后千里裸奔,比张高出十几二十倍。”

经过40多年的战乱、瘟疫、饥荒等天灾人祸,昔日的天府之国“尸山遍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河道堵塞,无法行船,锦绣荣成成荒野,无人居住,荒凉凄惨……”

四川省人口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的600万锐减到不足50万,四川省90%以上的人口死亡。“千里川的百姓,不如其他省县的百姓”。

这是一个令在四川工作的清朝官员头疼的问题。他们本来是想着来丰沃的“天府之国”赚点钱的。然而,当他们一路来到四川,根本看不到一个影子。关键是没人能收税,收不到税就得被皇帝大人打。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巡抚张德地看不下去了,于是给康熙一个信息。除了高喊“皇帝万岁,我将献身报国”之外,他还提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建议之一:移民四川,不分省份。并提出了一些鼓励移民的建议和措施。

1670年,康熙帝颁布《康熙三十三年招人填川圣旨》,号召大清帝国人民积极到四川开垦土地,并声明四川的土地,无论有无,只要愿意开垦,就归新移民所有,无人耕种,并缴纳粮税。

土地是真正的不动产,是农业人民的命根子。而且皇帝亲自发函,这是好事。

于是,浩浩荡荡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开始了,“湖广填四川”事件也进入了高潮。

举几个小例子。

可见情况是一二。

当时湖广填四川主要有三条路:

首先是走长江水道,这是湖北湖南移民的首选;

二是走川北川陕周边旱路,这是甘陕移民的首选;

第三种方式是从贵州走旱路入蜀,是贵州、广东、福建等地移民的首选。

原籍湖南零陵|定居四川简阳

“游巫山,游巫峡,过夔关”的王师兄,是两岸猿声苦的异乡客,是轻舟重浪迷了路的人。他起早贪黑,并驾齐驱,终于“由长江水路”抵达四川简阳。

原籍广东长乐(五华)|定居四川叙永。

教师范端亚,五子移民四川,因饥荒一路靠扔火腿在四川叙永定居。他说,“丈夫雄心勃勃,Xi将驻扎在桑子。听说西蜀天府之国是万里之地,百姓富足。上天会启示我去做吗?”

原籍湖南安化|定居四川三台县。

陈安石,靠着一根扁担两个筐,带着两个弟弟陈安众和陈安微,一路来到四川三台县景福镇。二十多年后,弟弟陈安众的后人为了纪念陈安世对弟弟们的爱,专门修建了一座“本笃寺”。祠堂里有一副对联:

爱你的前辈,三千里之外;

仙老感晚辈,二十年有赏。

在这种背景下,经过断断续续的移民。

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川实际人口已超过1000万。

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四川人口已达2071万。

宣彤二年(1910年),四川人口达到4800万。

而这些人,几乎都是外省移民。

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概览》曾描述“今日成都人,皆是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浙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可以说,今天的四川人几乎融合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

这样的四川姑娘

为什么不好好!

这样的四川小伙

为什么不帅!

Ps:关于张杀川论

历史上一直有“张屠四川”的说法。但是,是否是他一个人干的,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断言“张屠川”的人有许多有力的证据:

他的口头禅之一是“生命在我,我的生命在天堂”。四面八方都是路,无路可逃。\”

还有他自己的《七杀诗》,比较暴力。

七首杀人诗

万物生来养人,但人间还是苦的。

不知道全世界都是蝗虫,又苦又苦。

人生而有尊严,贵人生而有风度。

人生富贵永远是上天决定的,草民贫穷是上天决定的。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摇曳高。

从此翻天覆地,何苦杀人。

不忠的人是可以被杀死的!不孝之人可诛!

没心没肺的人是可以杀的!不义之人,可诛!

不客气,不睿智,不相信人,大西王说:“杀,杀,杀!”

我不是生来为鹿而战的,所以我懒于建造黄金台。

所有的高官都像狗一样,总是把衣服扔在刀下。

传令麾下四臣,不必封刀匕破城。

在山顶树此碑,逆天者必跪死!

第二,他的宰相王兆领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杀川论”:“皇帝浴血奋战,抚摩这片土地,蜀人却忘恩负义,有恃无恐,屡屡抚摩造反。是蜀人背叛了皇帝,不是皇帝背叛了蜀人。你弃之于秦,怎么知道蜀国是王?在大臣的无知中,莫若先屠城百姓;四州县民将分剿;宫室,被楚人焚烧,使其千里光秃秃的,无烟的,然后弃尸他乡,使蜀国控制下的,有地无人的,都活不长。皇帝侯征服中原,取长安之位,然后驱赶外省百姓。如果他有一个真实的账户,他想做什么都很容易。\”

当时,张想把迁到陕西,定都安。他的宰相提出了上述观点,为他的“杀川”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为了不让别人在四川称王,必须杀光蜀人,灭尽城池,达到“千里裸地,千井无烟”的结果。

第三,有大量文献记载了张“杀川”的事实甚至细节。据说张首先以“科学研究”的名义杀害了所有的学者。“将乡绅远近移至成都,杀之。把所有学生转移到大慈寺,这是禁止的…师生、仆从、仆从得知要去刘清,江面俱红,尸横积堵,十余日军方渐行渐远。”在离开成都之前,有计划地把成都及其周边地区没有逃跑过的居民全部杀死,把围墙全部拆掉,把房屋物品全部烧掉,彻底破坏了六个月,以至于“转瞬间,川中第一城化为焦土,人畜同化为灰烬”。而那些烧不完的厅堂、盘龙柱,则是“灌满了油脂”,“几十层纱浸了三天油,柱子一下子折了”。

反对者也有相当的理论依据:

第一,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张领导的西征大军有着相当严格和完善的军纪。在如此严格的军纪下,不太可能做出“屠杀”这种荒唐事。

二是西征大军过湖广时“没杀过人”。为什么到了成都就“四面楚歌”?不合理。

第三,输赢。是历史赢家清政府写的。其实是清军杀了恶,只是清军的残暴被清统治者刻意掩盖,把责任都推到了张身上。

参考资料:

1.袁廷栋《张传》与成都街巷。

2.郑光禄在成都的旧事

3.曾志忠、尤德言《李说成都》

4.罗血流成河张剿川。

5.《湖广填四川:中国移民的世纪挽歌》,作者不详。

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