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绘就宏伟蓝图,踏上新征程;注重基层实践,洞察斗争力量。

2020年,东莞各镇街GDP过百亿大关,实现历史性突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面向十五,东莞基层如何做好“创新+产业”、“环境+人才”、“民生+服务”、“企业+归属感”这样的大文章,谱写东莞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值得期待!即日起,南方日报东莞观察将推出“区域视野”深度专栏,与读者一起观察新时代背景下东莞镇街(园区)如何做好加法。请记下!

对于很多东莞人来说,很长一段时间,“去东莞”就等同于“去莞城”。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他城镇和街道的迅速崛起,常住人口的减少,传统商业的衰落,扩张的局限性空等诸多因素制约着莞城的发展。

今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卫东到莞城街道调研。他强调,莞城是东莞的“城市原点”。要充分挖掘、梳理、激活管城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让老城焕发新的活力。

千年莞城如何破解困局,寻找新的出路?“现在是我们触底反弹的最好时机。”管城街道党总支书记赵晨指出,城市更新将成为撬动管城再次复兴的重要支点。

●南方日报记者张石婷

1 .量身打造城市“微创手术”

留住东莞的根和魂

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新芬路……漫无目的地在莞城的老街小巷里游荡。中午时分,两旁的拱廊下,老人们正舒舒服服地躺在藤椅上,享受着饭后的悠闲。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很多市民已经搬出了莞城,但仍会时不时回到这里散步、购物;虽然有些建筑已经被撕成碎片,或者因年久失修而长满青苔,却难掩昔日的繁华与精致。

“如果把城市建设比作在白纸上画蓝图,莞城呈现的已经是满纸了。”赵晨的话道出了莞城城市开发建设的现状——土地开发强度超过96%,开发用地供应严重不足。

这不仅增加了增量企业落地的难度,也限制了存量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挖掘城市的潜力,让老城焕发青春,成为莞城长久以来的难题,而打破局面的唯一途径就是城市更新。

赵晨指出,城市更新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房,也不是零敲碎打的靠基层单位拆建。一味的拆大建,是没有质量内涵的。必须结合莞城的历史内涵,基于政府规划有序推进。”

城市更新应该留下什么?东莞的答案是东莞的记忆,也是东莞的“根”和“魂”。

赵晨说,莞城历史悠久,保留了莞城人的记忆和味道,对历史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要。事实上,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很多老城区实践的有效转型路径。

以潮州为例,牌坊街已被打造成为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为一体的古文化街,体现了潮州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成为外地游客必去的“城市会客厅”和“打卡点”。

老年有历史价值。近年来,莞城坚持通过“传统文化+产业”的模式激活历史文化街区;吸收优秀文化,培育和发展多元文化资源,塑造具有时代气息、体现地方特色、传承历史文化的城镇风貌。

据莞城街道党委委员艺鹭介绍,近年来,莞城已完成《莞城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和《莞城土地空规划研究(草案)》。去年以来,积极推进粮仓片区活化和“东莞记忆”项目,配合城市提升东莞大道品质和年裕洲活化改造,完成粮仓片区单元、镇头单元、戴屋庄单元等城市更新项目前期服务商招募,推进鸿福商业综合楼、天元电脑城等合作项目。

今年东莞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城市更新“头雁计划”,率先建成10个千亩以上产城融合示范区。其中明确以绿色集约为导向提升城市品质,将管城街西城楼商圈打造成历史商业街区。

艺鹭透露,莞城将以与该市合作推进“东莞记忆”项目建设为契机,深挖历史文化底蕴,通过量身定制的“微创手术”,将莞城打造成恢复东莞历史文化、唤醒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目前,包括“东莞记忆”项目在内的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将对莞城重点地段、重点区域、标志性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充分利用老建筑,塑造具有时代气息的城镇风貌,体现东莞地方特色,传承历史文化。

2整合资源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头换面,也是城市产业的提升。

“莞城工业很少,以第三产业为主。发挥文化、教育、良好生活设施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是莞城未来的主攻方向。”

赵晨表示,未来莞城的产业发展范围将从汽车零部件制造、建材装饰向智能制造、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产业、文化创意、大数据、互联网产业等更广泛的生产性服务业拓展,不断提升莞城产业发展的内涵和质量。

其中,在过去几年东莞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高潮中,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发优势,莞城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工农八号创意园、运河创意公社众创中心等一批创意园区分布在各个社区。全街相关企业3070家,区域聚集已成规模。

但很多文创企业只是简单“扎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群”,企业间交流合作不多,不仅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乏力,而且供应链管理成本低,部分园区因商业气息浓厚而备受争议。

“文创园一定要找准定位,坚持下去。适当的商业支持无可厚非,但如果比例过高,商业味太重,就会导致主次比例失衡,严重影响核心定位,不利于长远发展。”创意公社运河主任张雅玫说。

步入运河创意公社,在2万平米的空房间里,几栋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办公楼静悄悄的。园区内只有一个咖啡厅和一个私人厨房作为配套设施,商业配套不超过园区主要营业面积的5%,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灵感。

据张雅玫介绍,长期以来,运河创意公社坚持“纯文创工作社区”的定位,打造集设计、艺术、文化、生活于一体的文创园区。2020年,部分小企业因疫情退出园区,入驻率下降近20%,园区未引进非文化创意企业。在她看来,这是园区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由于这种坚持,园区企业通过上下游协作,提高了设计质量和产值。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园区文化企业纳税额较去年同期仍实现“三连跳”。园区文化创意企业带动了东莞乃至周边城市的建材、家居用品、文化创意产品等相关产业链生产,产值超过2.5亿元。今年2月24日,运河创意公社成功验收,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以运河创意公社的经验为借鉴,此时,对岸的莞城食管所正等待着新一轮的腾飞。

莞城粮管所改造项目是该市“三江六岸”规划的核心项目之一。以建设“新中国工业设计园”为主要目标,构建设计创新链和生态闭环,形成以“工业设计+供应链”为特色的工业创新园。更新后的园区将引进和建设设计博物馆、设计教育、设计展览、人文艺术等事业项目,为园区和当地注入设计文化和工业文化元素,打造具有东莞产业特色和创新文化特色的工业设计高地。

接下来,莞城将以建设“东莞记忆”项目为契机,发展以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包括充分利用振华路、大西路骑楼资源、陕州河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众多的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重点推进大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向文化旅游园区转型。

据悉,莞城还将整合森辉古玩城、博雅斋、21空美术馆、岭南画院、高第馆等企业,形成全国名家艺术品展示交易产业链,扶持相关企业和单位;以“国际化、品牌化、集群化、集约化”为目标,着力打造高端艺术产业集群。

3提升城市品质。

4小时快速解决城市管理投诉

“城市可以‘旧’,但一定不能破败。”这是东莞市城管综合执法局莞城分局局长张在接受采访时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人是城市发展的最大潜力。只有人们在管城生活、学习、玩耍,管城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要吸引更多人“回巢”,必须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赵晨指出,“越是老城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越好。”为此,莞城城管分局建立了社区城管工作站,将整条街道划分为七个区,开展从早上6点到晚上24点全时段覆盖的分区巡查,陈如泉是区领导之一。

每天早上,负责创业社区的区长陈如泉从分局出发,带着队员开着电瓶车,沿着创业路、观太路、八达路等辖区内的道路开始缓慢巡查。

正当城管工作人员在处理一个私人车位时,一名群众上前向陈如泉反映其邻居在硬件操作过程中长时间占用公共道路的情况。陈如泉立即带着队员现场监督解决。

在日常巡查中,陈如泉和他的队员们遇到私人杂物占用门前车位、设备卸货后占用人行道、商家刚从农村带回来的生禽等各种情况时,立即停下车,上前提醒并帮助商家一起清理现场,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点。

创业社区位于莞城和程楠交界处,是莞城街道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学校、莞城医院、菜市场、八达路五金专业市场、华利五金城、和盛文具城、金牛路“汽配一条街”是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城市管理很琐碎,但通过多年的日常常态化管理,这里的很多商户和市民对环境卫生的意识很强,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度也很高。”陈如泉说。

通过网格化管理,莞城的城管职能由“末端执法”转变为“前端服务”。“人面对面,城管上一线”成为莞城城管系统的口号——群众投诉直接交给各区负责人,保证“小事四小时解决”;向住户发放城管联系卡,认真掌握每户情况,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城管。

2020年,全街道办理城管案件3万余件,投诉率明显下降;按时办结率达99.7%,案件办理和结案率均居全市前列。

升级了9个公共厕所,升级了4个垃圾转运站,建设了30个街景,翻新了班苓垃圾填埋场…\”建造的东西是给大众看的,不是用来展示的。\”张强调,在精细化城市管理过程中,莞城坚持把钱花在刀刃上。

比如两条慢行品质示范路——运河西路(西一路、西二路)、运河东路(东一路、东二路),以及正在进行港湾式改造的科苑汽车站、步步高汽车东站,都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公共设施。

此外,张透露,自2020年被列为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以来,莞城正在努力对“其他垃圾”进行溯源。通过对废品回收站的数字化管理,采取了很多措施,从源头上减少了废品的产生。

4文化教育造福人民

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岭南中草药馆、科学探究室、智能机器人室、创客实验室、3D实验创新室等22个功能场室、36个普通教室;开设“岭南百草会”特色课程和“岭南童韵”传统文化课程,将广东音乐、粤剧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课程…2月22日,备受瞩目的莞城中心小学分校正式建成开放。

2019年8月开工的莞城中心小学分校扩建工程,是莞城千日推进教育扩容提质的民生工程。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E型五层综合教学楼、200米田径操场、地下停车库等。总体规划为“一庭两廊三区”。

近年来,莞城户籍适龄儿童大幅增加,对扩大和提高教育质量、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新学校,推进集团化办学,是冠城的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莞城是东莞历史文化的聚集地,是教育发展的高地。其办学理念领先全市,名师阵容也领先全市。但是仔细了解每个学校,办学质量是有很多差异的。

近年来,莞城把扩大教育规模、提升教育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在招生政策调整、学校规划建设、集团化办学、打造品牌学校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探索和实践。

据莞城教育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莞城采取“名校+分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办”等形式,推进集团化办学,突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品牌学校,从整体上提升莞城办学质量,促进莞城教育持续、优质、均衡发展。

此外,为了解决学位不足的问题,莞城在教育的扩建工程上投入了大量资金。2019年,莞城教育经费预算达到4.48亿元,比2018年增加1.57亿元。近年来,平乐坊小学建设项目和莞城中心小学扩建项目持续推进,建成后共新增学位2700个。

城市更新的效果最终会落在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多年来,莞城持续打造“文化莞城”名片,坚持文化惠民。

限制展览数量,引进优秀展览,开展学生活动。对于莞城美术馆来说,艺术不是一场春雪,也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是贴近老百姓的日常必需品,文化艺术可以很生活化。

2020年,莞城美术馆精品频出。“包容是伟大的——容庚捐赠展”规模和类别令人印象深刻,“风景·意象·心象——管城美术馆山水题材水彩作品引发的思考”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收藏展季活动项目”。此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开辟网上展厅;“完美微课堂”线上教学、现场参观、艺术体验、美术馆之夜等近60项活动。

举办文化周末晚会,将群众文化协会增加到90个;打造全年阅读活动100场以上和首批自助式城市阅读驿站;建设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8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进“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活动;在8个社区和部分院校、企业园区举办美术、书法培训班43套,非遗体验、手工创作体验讲座53场,放映公益电影78场。莞城坚持让文明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特写

构建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

上午11点,黄像每周四一样走进北碚小区的一条小巷。走到简阿姨家门口,她的橘猫探出头来,看了几个来访者。房间里响起了电视剧站播放的粤剧的声音。

黄是东莞市家乐居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名家政服务人员。她每周都会去简家帮忙,打扫卫生,看护,准备午饭等事宜,像孩子一样陪着老人解闷。简阿姨的小房间空,桌子、沙发、地板都很整洁干净,房梁上的白色灯泡几乎一尘不染。

“不想给儿子添麻烦”,这是86岁的甄阿姨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原因。虽然在街坊心里,珍姨的独子很孝顺,但在不用人陪的情况下,她还是坚持自己出去拿药、买菜、做饭。

像简阿姨这样独居的老人还有很多。在北屿社区,有人说“最年轻的都五六十岁了”。大多数老年人更喜欢独自住在老房子里,因为他们不习惯住在商业大楼里,担心因为不熟悉新环境而迷路。

当黄和简阿姨在家里说着话的时候,百米开外的北角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前的小广场正在举行“关爱老人,喜迎元宵”活动。

“叔叔,你眼睛有点白内障。你要赶快去医院看医生,不然会变成青光眼的。”阿姨,把你的裤腿卷起来,我给你涂上药膏…活动现场,多家爱心企业的志愿者正在为老人进行免费体检,不少老人拿着家乐居中心工作人员填写的信息表排队准备检查。

84岁的老婆婆李每天都来附近的榕树下乘凉、放松。这一天,她出于好奇,去逛街,参加了活动。“我身体很好,能上三段楼梯。社区里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也偶尔参加。今天,我没有检查出任何问题。”

莞城户籍人口多。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近20%,总数超过3万人,处于深度老龄化过程中。在可预见的未来,莞城居民对养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为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管城街道按照“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社区运作”的思路,构建了以政府主导支持、医养结合机构为支撑、社区养老服务为枢纽、居家养老服务为延伸、护理培训与评估为两翼的新型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并力争以此为模板向全市推广。

同时,面对行业内养老机构泛滥、质量参差不齐、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莞城由政府主导引入市场力量。今年1月,莞城物业管理公司与福星医养集团签约成立东莞观复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莞城街道与福星医养集团的养老产业项目。莞城公共事务办公室主任卢指出,这是莞城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具体行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老人们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安享晚年。”

东莞市家乐居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易小燕表示,莞城养老院将于本月完成交接并开始装修。预计养老院床位168张,养老公寓床位30张,养老院完成定点医保。同时,计划今年完成敬老院公寓改造,完成居家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设,实现莞城老年人居家服务工作和技能培训全覆盖。年底,观复第二医院的改造工程将开工。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