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帮你实施隐性说服。我们再来看如何一个一个说服别人。这里有一些说服别人的策略。希望能帮到你。

说服策略-

首先,抓住关键

对于善于操纵说服技巧的人,他们不是不停地应付,而是抓住关键,一针见血。如果充分发挥这一点,就能成就大事。举个例子:

汉朝著名宰相萧何曾经要求汉高祖刘邦把上林苑的一大片空土地让给老百姓耕种。上林苑是皇帝游玩狩猎的大花园。刘邦听说丞相萧要减他的园子,勃然大怒。他想,萧何一定收了老百姓不少钱,就替他们说话办事。于是萧何被捕入狱,同时接受审查和惩罚。当时的判官廷尉极力讨好皇帝。只要皇帝发现有人有罪,廷尉就毫不犹豫地用严刑峻法让犯人认罪。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附近一个名叫王的侍卫上前劝刘邦说:“你还记得你与项羽作战,然后根除了叛军吗?当年皇帝亲自领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人驻守关中。关中人民非常支持丞相。丞相若有一点私心,那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你以为丞相在能大赚一笔的情况下,还会贪民商之小利?”

简单的几句话,句句切中要害。刘邦深受感动,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鲁莽。我对总理的真诚感到抱歉,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就下令赦免了萧何。

另一位汉朝开国元勋周波,曾经帮助汉朝铲除吕后的爪牙,迎娶汉文帝,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时,一些一直憎恨周波的恶棍趁机诬告汉文帝周波阴谋造反。汉文帝居然信以为真,赶紧下令廷尉把周波抓起来关进监狱,以便追查惩治。按照当时汉朝的法律,任何密谋造反的人,不仅自己要被处死,还要灭族。正当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陛下,周波造反的最好时机,是在您登基之前,把皇帝的圣旨留给他,并指挥主力北军的时候。但他一心扑在汉朝身上,帮助汉朝消灭了企图篡权的鲁势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回到自己的小国,这时候怎么会想到谋反?”

闻听此言,所有疑虑都烟消云散,文帝立即下令免除周波。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人在两人陷入困境时站出来为他们辩护,说明真相,合理分析情况,他们两人能幸免于难吗?文字的力量有多大!

第二,迂回诱导,打开缺口

在日常生活中,劝说几乎随处可见。母亲生病不肯去医院做手术,就靠劝说;失恋的痴情女,痛不欲生,要靠劝导;年轻人不想上进,不想浮躁,就得靠说服。

有效说服的更好策略是采取迂回战术,而不是从正面出发。直接劝说容易让对方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从侧面打开缺口为宜。

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刚胜利,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就被革命军攻占了。当时俄国农民举着火把高喊要放火烧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放火烧宫殿,以此来缓解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者出来劝他们,但无济于事。

列宁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面对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语重心长地说:“农民兄弟们,宫殿可以烧了。但是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觉得可以吗?”

农民们一听,知道列宁不反对烧他们,就回答说:“绝对反对。”

列宁问:“这房子以前是谁住的?”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回答。

列宁又问:“那是谁建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的人。”

“那么,既然它是我们的人民建造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来代表它吧。你怎么看?”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又问:“那还在烧吗?”

“别烧了!”农民们齐声回答。

这座宫殿终于得救了。

对事情生气往往是情绪直白、思维简单化的表现,这个时候关键在于说服。面对愤怒的群众,列宁的五个有说服力的问题理清了群众的思路,拯救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的步骤是:第一,了解并认同群众的观点,从而赢得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其次,要理清出处,让农民明白,皇宫本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地方,建造者却是人民群众。既然它已经从沙皇手中拿走,归还给人民大众,就应该让人民来代表它。这个道理可令人信服,于是农民们纷纷点头。最后一个问题是加强迂回诱导的结果,让群众明确表示“宫无绝人之路”,从而完全达到目的。

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只讲道理,但不代表可以不讲“道理”。如果我们把道理讲得具体生动,让他们觉得是这么个道理,就能一步步把道理解释清楚。

第三,攻心攻城。

攻心说服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受,从而说服被说服的人。

如果说服者强调自己的优势企图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戒备。所以,你要先刻意发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让对方产生优越感,注意不要一本正经地表达出来,以免让对方有机可乘。

当一个人想到自己可能会被指责时,不妨先发制人地批评自己。但是,人心是很奇怪的。当对方发现你承认了错误,就很难再进行指责了。当你向对方要求什么的时候,在开始的时候,你会说:“我可能是在要求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我说这些事情可能有点鲁莽”或者“我说得太多了。”此时,即使你说的话真的惹恼了对方,对方也不会当面责怪他。如果反复使用,会强化效果,让对方很容易倾听你的要求并接受。

看,凡事都需要策略,说服也不例外。

第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权威性和公信力;

社会动物提到,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声望对说服的影响。公元前30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有名著传世的社会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与他人相比,我们会更容易完全信任一个正直的人;在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不能确定或者存在不同意见的情况下,这是绝对正确的。

在西方媒体面前,我们的媒体不容易让人信服。国内很多重大事件,国内主流媒体都发布了第一手信息,这些在人们眼里都是可疑的。给出“躲猫猫”说法的相关部门,很难发布任何消息让人相信。

提高自己的权威,就是要让人觉得你很牛逼,要么是真的牛逼,要么是装的牛逼。装牛不露馅也是需要水平的。水平不高就意味着装逼,成为笑柄。动不动就戒严封锁,前呼后拥的进进出出,也是在说服大家,我比你们优秀,你们要服从我。

装牛人最神奇的是电影《有本事你来抓我》里的小弗兰克,装老师,装副驾驶,装医生,装律师。看我七十二变。

5.选择性地呈现某个事实,会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观众的态度朝着你预设的方向转变。

“人类历史上很少有成就能比得上我们探索泰空的成就。很少有照片能像这些旅行中拍摄的照片一样一致、感人并得到广泛认可。这些照片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拍的照片都是哈苏相机拍的。”如果这段文字出现在一篇探索宇宙的科普文章中,你很难联想到一个想卖给你哈苏相机的营销人员。这段话,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只有事实。这个事实影响了我们对哈苏相机的态度。虽然你可能不想拍河外的任何星系,但你一定想拥有一台哈苏相机。

这种说服策略,可以称之为软说服,是从软文推导出来的。软劝的妙处和精妙之处就在于“软”字,就像藏在棉线里的针。它使敌人隐形,其效果就像春风和雨水,润物细无声。如果硬劝是老外的少林功夫;那么,软劝就是以柔制刚,软硬结合,内外兼修的武当拳法。

历史的书写是对事实的选择性呈现。不同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的书写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统治者的宣传工具,统治者书写的历史总会让你相信我的出现是受欢迎的,我的存在会符合你的根本利益。

6.为了被说服者的利益。

人的选择总是围绕着自己的利益来做的。如果你能让听众相信你的观点、产品和意见符合他们的利益,那么你就能说服别人。

通常在商场里,能帮顾客做个预算,做出看起来又好又便宜,但不是最贵最好的消费选择的导购,能做成更多的生意。甚至在一些与消费无关的地方,比如给一些抚养教育孩子的建议,回答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七、陈述与自己立场(利益)相反的观点,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社会动物》在如何增加宣传员或劝导员可信度的章节中提到,如果一个人在劝导我们的时候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而且可能会失去一些东西),我们会信任他,他会更有效。我们更相信一个产品的用户评价,而不是产品商家自己对产品的评价。在我们看来,商家的评价就是一个女人卖瓜,需要警惕。(发布过度赞美的用户消息也会在我们看来可疑,会和枪手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甚至改变你作为说服者的位置,也能拉近你与听众的距离。让他觉得你有点像自己人,而不是傲慢的“反动分子”。那不是最重要的。你这种“反个人利益(立场)”的举动,打击了他内心坚定的“人人为己”的观念。为了减少这种认知失调,他会把你和诚实、无私这样珍贵的词汇联系起来,合理解释你的反常举动。

有一次一个选修课老师跟下面的同学说:“选这个选修课没意思。考试也是迫于学校的压力,但我不会难为你,不过既然来了,就随便听吧。”这种老师很可能会赢得同学的好感,课堂互动效果明显。

8.不经意间透露出劝说者想要接受的信息。

如果听众能绝对肯定你的言行不是在试图影响或说服他,那么你的可信度也可以增加。这是因为,如果你的受众相信你与他的利益无关,那么你的言行对他来说就是中性的,你透露的信息不会因为利益的色彩而对他不利,所以是值得信任的。

那么人们如何确定别人的言行不是在试图影响自己呢?当我们在信息交流中觉得自己是旁观者或局外人,尤其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别人不愿意透露的信息时。比如你听到别人的对话或者电话聊天,私自打开别人的信件,翻看别人的日记,访问别人的个人电脑,看别人公司的内部机密文件。你基本会相信这些信息。

那些对话、电话聊天、信件和日记可能会特别呈现给你。这是劝导者的技巧之一,甚至可以称之为绝招。蒋干自告奋勇过河去见周瑜。他从周瑜的帐上偷了一封密函,呈上曹操。蔡瑁的张赟被斩首。

还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宋曹魏知魏州,令苏明,西夏人畏之。一日魏方对弈客,必有千叛自夸,夏亡。骑手(马背上的侦探)报告时,将军们相视而笑,一如往常。徐琪说,“我命令你什么也别说。”西夏人闻之,以为袭了自己,全杀了。“有部下投敌,曹魏告诉自己人,那些部下是奉命而为,成功说服西夏人帮自己收拾门户。

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可怜的劝导者。他们不耐烦地对着你面前的手机抱怨:“1.2亿这么小的订单别找我!”聊一聊。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