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UncleW,校长运营圈的专栏作家。

暑假已经结束了,入学成绩更新率的结果也差不多出来了吧?

通过我整个暑假努力指导每个老师一个一个推课,好消息是现在续课初期涨幅率已经超过50%,一些最好的老师伙伴的0元课可以扩展到80%(我也是陶醉了)。坏消息是,我们今年在小学入学年级第一次这么做了。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痛点,数据也不是很好。我们在集体复习…

来留言处炫耀一下我们的入口低价班的续费率吧!

那我们继续今天的话题。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聊到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一对多的产品机构这么少?为什么全国没有机构做一对多的团课?

全文3100字,建议阅读7分钟。

目录

1.为什么国内做一对多产品的机构这么少?

二。智能立方和精英1对3业务的成功

3.为什么全国没有机构做一对多的团课?

为什么国内做一对多产品的机构这么少?

去年我发现我们1对多的产品(主要是1对3,1对4)辍学率非常高,几乎没有一个能学到半年以上的。当时我分析我们的一对多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多都是学生自己收的,所以聚在一起学习小组的往往都是关系非常好的同学,班里没有别人。就像留住一个老师,上课效率有时候很低。(我自己也拿过一对三,小子!这三个孩子在一个班里需要一直互相调侃,我也需要一直收拾他们。)

第二,既然是孩子自己编的,最重要的是除了以上学习效率有时较低之外,没有分层教学。

我在教1对3和1对6的时候,得出一个结论:【1对多分层比班级分层更需要划分】。让我们和我一起想想实际的场景:

1.如果班里有两个听不懂课的孩子,因为上课没有那么互动(比如老师一个一个提问),所以这两个孩子会习惯自己问老师或者课后凑合不提问(基础差的学生习惯听不懂就凑合学校)。这两个孩子都能继续学业,我觉得大部分都能坚持一个学期。上完课,成绩提高了再续课。

2.如果一个孩子看不懂,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一对多自然是超级互动的,老师会随时下去看每个孩子写的题,会随时轮流问每个孩子。

如果有一个孩子跟不上,老师肯定会停下来再跟他说一遍,让其他五个孩子等着。老师一般会让这五个孩子先做其他题,做题中的问题以后再讨论,跟不上的孩子又跟不上了。

所以1对多的教学一定要分层进行,层数一定要比课时多。

第三,班级机构每学期续课率能达到80%就很不错了,1对3机构不可能做到100%续课,所以难免会出现退费或者不续课的情况。在我们之前的一对多讲座中,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聚在一起的,一个年级每组一对多讲座的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教务无法给这些孩子增加新生。

这就导致了一组一对多的假设,即一个孩子不学,其余的孩子需要和我们付出额外的代价(1比3的价格变1比2的价格),这很可能导致另外两个孩子也不想学。

当时我发现了上面提到的一对多产品,由于孩子自加入导致学习效率低,效果差,无法分层次教学导致辍学率高,无法每次续收所有学生的费用,导致一对多群体容易解体的问题。

当时我就想,如果不让孩子自己上课,校园里没有那么多咨询,我也能很快做出一对三,于是我做了一个当时看起来很牛逼的决定:关掉一对多产品,最多只学一对二。

我相信很多校长和我一样:当发现一对多产品不行的时候,就认为这个产品的逻辑有问题,然后干脆关掉。

但是中国这么大,总有聪明人用结果告诉你你有多傻×:不是产品有问题,是你的水平…

如果你出图,我保证不扣你工资!

智能立方和精英1对3业务的成功

去年听说上海昂立智能立方做的1对3模式在上海很不错。后来Elite也开始做1比3的模式,但是当时做的不太好。

最近我做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发现它的模式确实解决了我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1对3类玩法】。我跟大家说说我观察到的几点。

1.智能魔方1对3班从一个人开始,先按照1对3学费收取学费。比如一到三的学费是每小时140元,一个孩子也收140元/小时,但是孩子肯定会提前加。这样既解决了一对三可以快速开课的问题,又解决了一个孩子停止学习,另外两个孩子因为一对三涨价而不愿意学习的问题。

2、1对3课程体系标准化。每个年级每个小组的课程都是统一标准的,既解决了某个小组1到3个孩子不学习时可以插班的问题,又解决了换老师时其他老师可以衔接的问题。

池坊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化学教学大纲

3.分层教学:比如目前这个校区这个年级1到3有10组,如果没有满可以加。那新孩子的水平和性格适合哪个群体呢?Zhicube会安排这个孩子在哪个组学习。

4.一系列制度严控学生请假。

5.考核老师和校长最重要的指标是1对3产品的满课率(1对3的小组坐满了多少人),可以激励老师和学区提高老师和教室的利用率,提高利润率。

6.智慧魔方在非高三几乎不推一对一,只推一对三。一方面,初三和高三很难凑在一起上满一节课。另一方面,因为一个校区的基数毕竟不够大,可能没有高三高三学生想学的一到三组内容和难度。第三方面,高三家长的价格敏感度很低,一对一贵一点也无所谓。

综上所述,智立方的1对3产品(精英1对3产品大同小异)解决了上述让我们的孩子自己上课带来的问题。

不过我也观察过,孩子在智慧魔方课时可以付费的标准是不一样的(48、84、120、240课时都可以付费)。这个逻辑肯定了大单一对一的逻辑,其目的一定是让咨询师能够谈大单,增加机构现金流,用大班包维持学生的稳定。

如果我做一个一对三的产品,我会改成跟后续课一样,也就是一对三统一续费:一方面各部门的课推服务可以统一节奏;另一方面,如果只关注满课率,而不关注教师续课率,对教师教学和服务的激励就不准确(比如教师会经常要求平行班,提高满课率)。

为什么全国没有机构做一对多的团课?

北京学而思智康和北京高思1对1部门最近在做1对6和1对7(高思叫1对6团体班,学而思叫智慧7人班)。大家还记得我在文章开头讲的一个场景,1对6,1个孩子跟不上就立马退出。

其实这比1比6更严重。1到3的三个孩子中有一个没跟上。老师让另外两个孩子等可以,但绝对不是1比6(1比7)。北京如何学习思考解决7班有孩子跟不上的问题?

回答:双师(均线下)…

真的是智慧。北京1对7团课的辅导老师估计都是兼职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新老师。一个小时的工资肯定少于一个学生的学费。如果有孩子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的地方,导师会在课后补上,也就是说只要导师能留住一个学生,不辍学,这个导师的作业就是值得的。

这张海报会让培优系的人看到生气吗?

另外,有了国外学习和思考的大基数,在北京就有可能实现更好的分层教学。所以说智康七人小组班目前在北京成长的很好。

那么我们再回到上面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国家没有一对多的特牛机构?

只要你仔细看就能发现,不管是北京学而思,还是高思毅,还是其他国家的一对一,他们都不敢宣传师资,只宣传制度和服务。

在北京,这不是说学生怕被老师带走(目前北京老师带走学生都很难生存,何况一对六加一也带不走多少),而是一对六的好老师不稳定:

1 6老师必须站着上课。众所周知,老师一旦站出来上课,各种要求就会纷至沓来:表现力、板书、解释力、知识点衔接…

稍加训练,一个满堂率6,续课率6的好老师,一定能带好一堂课。今年暑假,北京市高级班主任新生续聘率达到70%,老师一个暑假的续聘奖金可达15万元。一对六机构给老师30%,一个小时给老师300元,根本满足不了一个好老师上大班的愿望。

其实不仅仅是所有的好老师都想上大班,一对一的老师并没有和普通班主任一样的涨薪空,他也逐渐变成了和大多数工作了一两年的一对一老师一样的心态:没有什么成长,这份工作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这也是一对多的团课机构做不了太多,口碑不能太好的原因:好老师不稳定,好老师的积极性没有120%激发出来(确实没有多少钱激励老师)。

UncleW说

最近在想,通过线上直播实现一对多,不如线下撮合:因为就算是学而思的一对三或者一对六,当基地只能是一个校区的时候,校区也不可能完全实现真正的分层,新生也不可能等到最合适的班级出现,只能尽可能多的分楼层。

上线打破了团课基地只能是一个校区的限制,让孩子真正匹配到最合适的学习伙伴。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