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己达今甘肃的东南部。
所以甘肃是秦人的故乡,也是战国秦长城西头的起源地。但是,关于战国秦长城的具体起点,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一说在临洮洮河边上,也有人说在岷县境内。数百年来,围绕着战国秦长城,各种说法,令人扑朔迷离。
秦长城的起点到底在哪里
说到战国秦长城的起点,我们不得不提起两个重要地名,第一个就今天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二个为甘肃省定西市岷县。那么这两个地方,到底哪一个才是战国秦长城修筑的起点呢?
今临洮县,古称狄道,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临洮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临洮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县,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以来,一直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
岷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因境内有岷山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南部。先秦时代,岷县地处秦国。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岷县进入秦国版图。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接受商鞅主张,“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承,凡三十一县”。今岷县就在其中。岷县因滨临洮水而称临挑县(史籍中临洮县名始见于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岷县地属陇西郡,是秦王朝的西部边地。
通过比对,今天的甘肃临洮县在战国时期不叫临洮,而为狄道。而岷县,在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叫临洮县。公元前239年正处于战国末期。今临洮县设县时为公元前384年到秦昭王(公元前280年)设陇西郡以来都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可见今临洮县设县时间早于今岷县,而且政治,军事意义明显强于岷县。在地理位置上看,岷县处于临洮县的南面。
秦长城西端发现者之一,原临洮师范学校地理教师孙益民老师研究战国秦长城历时二十年之久,并收集整理了佐证战国秦长城起点为临洮的有力物证。秦斧,秦剑,带有绳纹的秦瓦当,还有秦砖头,彩陶等。并且通过孙益民老师的实地走访调查,绘制出的战国秦长城走向地图,于宋朝古代地图所绘制的战国秦长城走向完全一致。
临洮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根据专家考证,是战国后期秦昭王时所筑,比秦统一要早半个世纪。《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当时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西至洮河,东至陇山,陇南的大部分地区。为了证明临洮境内的长城是秦昭王时所筑,有关专家还对长城遗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进行鉴定,发现这些瓦的尺寸、纹饰都不同于秦汉时的瓦,是典型的战国瓦。临洮县长城坡一农民家里藏有一块瓦,长63厘米,大头宽53厘米,小头宽47厘米,是目前遗址中所发现的瓦中最大的一块秦瓦。
岷县秦长城起点说
中学历史课本上说,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里的秦长城是指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长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甘肃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在《史记》有关秦始皇修筑长城记载的后面,有段注解说道: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里,延袤万里,东入辽水。秦长城穿越在莽莽群山中,绵延横亘于中国北方,作为当时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它牢牢地守护着农耕区的安全。
岷县博物馆的副馆长刘虎林参加了第三次全国文物大普查,跑遍了岷县境内的文物点,他曾在岷县境内发现了一段秦长城遗址,而且这一遗址已经得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甘肃文物局专家组的认可。但刘虎林认为,秦统一全国后,战国秦长城肯定要往前延伸。不论是国力,还是政治军事形势都有这个条件。这时修筑的秦长城并不是一堵墙,而是一个完整防御体系,史书记载的“因河为塞”,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河流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天然隔离地带,在这类地方,只修建城墩,而不修筑城墙,人们利用河流内侧的堤岸为城,遇到沟口,或河岸低浅处才夯筑为塞。这或许就是人们鲜见秦长城墙体的缘故。
据1986年3月19日《甘肃日报》载,“我省文物工作队工作队经过7年多辛勤调查得出结论,秦始皇时,从岷县沿洮河沿至兰州,往东沿黄河南岸,修了一连串的城障,并无筑墙”。同时,他们还首次调查研究了汉代以后挖掘壕沟方式沿丝绸之路修建的“塞”,在全国学术界引起了震动。岷县洮河两岸发现的古城遗址,就是继承始皇防御工程而修建的汉代的“塞”。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羌人求守“陇西塞”,徙研种留何等于狄道、安故、临洮。这里的“塞”,那就是汉防羌的工程设施。洮河从跌马村以下,这一线不仅有秦汉遗址,而且有旧日的城堡。洮河临河设塞,五里三墩,十里一堡,皆屈指可数。
战国秦长城的历史意义
战国秦长城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曾起到了强大的军事防御作用,通过后世的不断改造和勾连,它不仅在军事起了重大作用,而且致使南北各民族、胡汉之间能够在长城沿线和平相处,并设立商榷,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可以说它又是一条民族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纽带,可见战国秦长城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繁荣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沧海桑田,时代更替,曾经为历史作出重要贡献的长城已经成为历史的旧迹,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但它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最伟大的建筑,是研究战国时代社会、历史、军事,特别是疆域和建筑工程的可靠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