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语病示例(三)

39.用一张4×8 cm2的矩形硬纸卷成圆柱的侧面,求轴截面积。

其中“4×8 cm2”应为“4 cm×8 cm”。

40.闭和电路由两部分电路组成。一部分是外电路,另一部分是内电路。

其中“闭和电路”应为“闭合电路”。

——以上由李福利辑自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

第二册(基础版)、《物理》第二册(提高版)

  41.我的家乡杭州……有干净美观的街道,还有许多善良的人民。

  42.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3.教师先提问学生:……平常看电视时,是否注意到了“通讯卫星”的存在?等学生不易察觉的问题。

44.(电视机)是黑白的,没有颜色。

——以上由史明迅辑自《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45.小说在结构上也非常有特点,它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而是以猫的视觉为坐轴,有长有短,忽东忽西,由数个片段构成。既像抒情的写生文,又像结构松散的小说,其形式,正如作者所说,“没有题旨,没有结构,像无头无尾的海参似的”。

  修改建议:小说在结构上也非常有特点。它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而是以猫的视觉为坐标轴,有长有短,忽东忽西,由数个片段构成,既像抒情的写生文,又像结构松散的小说。其形式,正如作者所说,“没有题旨,没有结构,像无头无尾的海参似的”。

修改说明:第一句“小说在结构上也非常有特点”可单独成句,作为本段的总括。“既像抒情的写生文,又像结构松散的小说”缺少主语,最好上连,使语义、语势连贯,因此将它前面的句号改为逗号。最后一句“……其形式,正如作者所说,没有题旨,没有结构,像无头无尾的海参似的”,此句为上一句的结论,应将“其形式”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46.草原上的马跑得快,在没有汽车之前,什么也比不上它。

  修改建议:草原上的马跑得快,在有汽车之前(或改为:在没有汽车之时),什么也比不上它。

  修改说明:汽车的发明大约是19世纪初,“在有汽车之前”指的就是19世纪初之前的时代,这是很明了的。但要说“在没有汽车之前”,那时间可没法言说了,谁能知道或说清什么是“在没有汽车之前”。这类话,在口语中是相当常见的。正因为常见,我们从语感上就不觉得它有什么不妥。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书面语,特别是怎样对待教材语言。毫无疑问,书面语特别是教材语言,应当是规范的、严谨的,而不应把口头语照搬到教材中。

  47.汤普金斯先生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却不喜欢再打听下去。

  修改建议:汤普金斯先生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却(但)不喜欢再打听下去。

修改说明:“但”与“却”同义反复,应当删去一个。但不少人喜欢二者连用,觉得顺口。这在口语中无所谓,但写文章贵在简约,能省则省,多一个字也不妥。特别是语文教材,它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更是随意不得。

——以上由赖忠先辑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试验教科书·语文读本3·生命进行曲》

48.动作要领是使进水的耳朵朝下,通过单腿跳动使水控出。

修改建议:动作要领是使进水的耳朵朝下,通过单腿跳动把水控出。

修改说明:控出是人的作为,不是水本身的作为,所以不可能“使水控出”,而只能“使水流出”。如果要保留此类结构,则不能用“使”字结构,而要用“把”字结构。

49.可以提示学生边想边画:你骑车时座在什么上?手放在哪里?脚放在哪里?……等等。

修改建议:可以提示学生边想边画:你骑车时坐在什么上?手放在哪里?脚放在哪里?(删去……)等等。

修改说明:“等等”即表示省略,“省略号”和“等等”二者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之一。

——以上由赖忠先辑自《小学生活与科技》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

50.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必备工具和需掌握的基本技能。

51.从实际出发是从主观意识出发,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前者是唯物主义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路线。路线不同,对人们活动的影响效果就不同。前者促使人的活动成功,后者导致人们活动的失败。(首句遗漏“还”字。“人的活动”与“人们活动的”须对应,“人的活动”可改为“人们活动的”)

——以上由徐向东辑自《新教材新学案·地理·七年级

上册》《中师思想政治教科书(试用本)哲学常识》

2007-07-03审读室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