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统天(练习周晓天的详细步骤)
说到任督二脉,我们马上会想到金庸小说里高深诡异的武侠绝学。打通武侠小说中任督二脉,就是脱胎换骨,武功突飞猛进。其实,任杜尔脉并不神秘,但其防病治病的功效和养生价值确实存在。
任脉有孕、养、孕之意,统辖所有阴经的经气,是人体的阴脉之海。在人体内是如何分布的?任脉上分布的穴位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任脉。
任脉的循行路线是任脉起于细胞,从会阴部下行,穿过耻骨丘,沿腹部中线运行,穿过咽喉(天突穴),到达下唇,左右分支,环绕口唇,与督脉的牙龈交点会合,再穿过鼻翼两侧,上至下眼窝(承气穴),越过足阳明经。任脉分布在人体的前中线和头面部,胸腹部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根据经络交会规律和适应症,任脉下腹部腧穴主要用于治疗下焦疾病,如肾、膀胱、大肠等疾病,即泌尿生殖系统和肠道疾病。位于上腹部的穴位治疗中焦疾病,主要是脾胃、肝胆疾病。位于胸部的穴位治疗上焦疾病,主要是心肺疾病。我们重点研究关元和神阙两个穴位。
关,关指的是器官,元指的是活力,这个穴位是袁茵和下焦的元阳进出的地方。关元是人体腹部所在的地方,也是养生一族聚气的地方。关元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找的时候,想象肚脐和耻骨联合的中点有一条线,上面五分之三就是点。
关元主治下焦病,包括泌尿系统、男科、妇科、肠道疾病。关元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苏文古天真论》说,“女岁二十七岁,天熟,脉痛,脉太强,故有子”。说明任脉与女性月经密切相关。
关元为下焦袁茵、元阳所在之地,擅长补虚、治妊娠分娩诸症之虚证。《续名医案》中记载,明代名医薛理斋治疗产妇。分娩后,她出现四肢痉挛、自汗、腹痛、腹泻和肠鸣音。她以为是阳虚寒,就用了生姜、附子、人参等中药,都不见好。她仍然有肠鸣音和腹痛的症状。后来她给产妇艾灸了100多年,病人的病情逐渐好转。
关元也是强养生的重要穴位。南宋医生窦彩提倡艾灸,扁鹊写了著名的《扁鹊心经》。书中记载,南宋绍兴江湖大盗王超在夏秋之交,用艾火烧关元的千柱。久而久之,他不怕冷不怕热,就算几天不吃东西也能忍。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仍然精神饱满,面色红润。
实验还证明,针刺关元可以调节气虚小鼠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失衡,显著提高气虚小鼠的抗疲劳能力。现代针灸临床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擅长温肾壮阳,足三里擅长调理脾胃功能。这两个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消化系统的功能,在无病的情况下可以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阙,神即元神,阙指隙。此穴为申远出入之处,故名神阙。阙是最好找的穴位,位于肚脐中央。肚脐是人体出生后或脐带脱落后留下的疤痕。是人的生命之根,是胎儿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
中医认为,它是人体气机的枢纽,气通百脉,通五脏六腑,就像人体后天获得的加油站,可以调理百脉,补虚培元。所以穿露脐的衣服对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暴露人体应该保护的地方,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引发疾病。也是人体角质层最薄的地方,皱纹多,不容易消毒。所以一般不用针灸。
临床上常用神阙治疗腹泻。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是由情绪紧张、饮食紊乱和腹痛、腹泻等其他症状引起的。五变腹泻又称黎明腹泻,表现为黎明起床时腹痛腹泻。小儿腹泻常见于秋季,是小儿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生姜灸神阙或神阙上药对上述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神阙也用于治疗低血糖、晕厥、中暑和头晕引起的虚脱。症状为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四肢冰凉,微汗,有脉,中医称之为“阳之死”。根据阴阳互根原理,阴之隔绝不生,阳之隔绝不长久,元阳外脱必救阴。
任脉为阴脉之海,取任脉之神阙,又因穴在肚脐,为元气之源。艾灸又回到了下降的阳气,阳气恢复了,精神也就恢复了。临床上艾灸神阙,不论强多少,直至肢体暖脉症状改善。手术时用干净的盐填充肚脐,上面放一块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生姜,放艾条艾灸。神被广泛使用,那么你听说过肚脐疗法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肚脐灌药治病的记载。至清代,吴师机的《李陵篇文》中就有肚脐疗法的处方,用于治疗国内外妇女儿童的各种疾病。肚脐是人体角质层最薄弱的部位,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分散。中医认为,神阙能调诸脉,补虚损,故特别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如小儿腹泻、肠易激综合征、中暑、中风、昏厥等,均可用神阙隔盐灸治疗。
另外,神阙对痛经有很好的疗效,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理论上神阙可以治所有妇科病。简单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妇科病多与冲任督四经有关,而神阙穴一穴通四经。阙治疗痛经时,不用针刺,而是用其他物体灸,也就是俗称的脐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