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社区最火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会中道。(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七
2、 零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印光法师)
3、 “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心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时,内心可能愁云密布。人生中总会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剪掉心中的死结,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心灵空间。
4、 佛语有云:“种因得因,种果得果,循环相生。”人不能产生报复的情 感,一旦产生报复的情感,我们的人生也将走到尽头。佛让我们以慈悲待 人,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一定要放下,才 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 【禅语悟道】一个苦者对与尚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与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可我就偏偏放不下。与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与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6、 若一旦了悟,一念无生,则永劫情根当下顿脱,此名为悟,非是别有玄妙可悟也。——《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7、 【如何提升生活品质】①每天与伴侣做快乐的事,如一起看电视或读增加生活情趣的书;②不要牺牲健康,像通宵赶工、睡眠不足、不运动、吃垃圾食物应避免;③对身边的人有求必应,要急家人、朋友之所急;④量入为出,财务压力使人快速衰老;⑤不要把办不到当口头禅;⑥轻松面对杂务;⑦言出必行。
8、 是法皆空远离,亦不可取。汝等舍离,是涅槃想,莫随于想,莫随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观想,若以想舍想者,则为想所缚。《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9、 归命弥陀,就是要把自己全部交出去,交到弥陀的手中,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光明的黑暗的,可以人前显示的、不可以人前显示的,完全向弥陀打开,任由弥陀处置,如重病待死的病人,一任医生安排。只要你肯彻底交出去,阿弥陀佛就会彻底负你的责。
10、 广钦老和尚开示说:“受戒是受忍辱,耳听到别人骂你、刺激你,而 不理会,那就是戒。”与其让别人说你好话,远不如别人骂你来的痛快。
11、 一般人的观念,别人给自己送好话、送好东西,那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将好话、好东西送给别人,有什么好高兴的?尤其是某些恋爱中的女孩子,对男友的基本要求是嘴甜、手勤、腰包鼓,“我爱你”三个字,说一万遍不算多;买东西一定不能手发抖。那佛经为什么说“善少则愁,善多则喜”呢?
12、 然不达无修无证之体,不名真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亦不名真信。(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五
13、 妻子应体贴与贤淑,一天之后,把家庭琐碎之事料理完毕,尽量不要拿这些小事烦劳丈夫,让丈夫好好休息。
14、 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当作如是信,戒晶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人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梵网经》卷下
15、 无有如欲火,无有如恚毒,无有如痴网,无有如阴苦。如实知此已,涅槃第一乐。《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五引佛言
16、 禅门中有句话,放下便是,这并不是生活的奢望,或者逃避,更不是对生活的一种脱离,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心地的观照与觉察,去除那些复杂,契合与融入生活。水流花开,温暖盎然,这是心地的一种直白,把生命完成了一场佛事,自然而然,欢喜随缘。
17、 诸有持明人,远离诸有相,勿生取着心,造立塔庙等,勿读诵经典,勿建曼荼罗。若自性相应,斯即为最上。《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一
18、 有了感恩的心,人的心量才会变得广大和宽容。有了感恩的心,人们才会想到要去回报社会,回报大众。
19、 忏修黑白为下根戒;于福慧资粮无贪,知一切如幻,为中根戒;修一切善不求福慧,见空性,乃上根戒也。——佚名
20、 无常是苦,欲望是苦,身处安逸也是苦,只是人们只顾追求和享乐,而忘了一切事物背后都暗藏着无常的苦痛。
21、 令他得乐,是名为好,亦名为善,亦名为福。(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八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则名真供养佛。《大般若经》卷五七二,显德品
22、 思想写上蓝天,精神泼向苍茫。千万年时光任我独步,万千 种风骚集于一爱,刹那的绝响,弹指的妙音,横绝太虚,摄入寰宇, 收于胸廓!风一般无形,光一样自在,我从纤毫芥末中裂变,荡向无 穷,灵魂越过一个个星系,不肯在任何一处停歇。我是谁,我是无影 无踪的空无,在梦与现实之间漂移弥漫。
23、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珠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
24、 智慧点晴天堂与地狱只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们的一念之中。当人们趋向恶时,地狱之门便打开了;而当人们趋向善时,天堂之门则打开了。
25、 虽知诸佛国土皆如虚空,而常乐庄严一切佛刹;虽恒观察无人无我,而教化众生无有疲厌。虽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虽知诸佛不可言说,而转法轮令众欢喜。《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
26、 一位朋友写的:生于春天里,葬在冬雪中。夏花才灿烂,秋 叶已飘零。千古荣枯事,万世日月轮。不如茶当酒,掩扉独弄琴。人 生短暂,活在当下,俯仰之间,乌啼月落。真即是假,有也是空,百 年一瞬,浮生若梦。
27、 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点的影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自己这么想,别人肯定也这么想。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28、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 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谿刻当矫之以浑厚。
29、 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30、 大抵生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清)省庵《思归集》
31、 经历过太多的沧桑风雨,看过了无数的悲欢爱恨,终于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远观和近取,却原来有很大的不同。人总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身边总会有几道美丽的风景。对美丽的向往本身也是美丽的,可是对美丽的获取欲望却往往堕入贪婪。
32、 由凡夫通向成佛的下手处,就是开始观察、反省现在混乱的生活,耐心地一点一滴地调整我们每天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觉非
33、 一切因缘所生,变化无常,索性把“我”放下,把环境忘记,把无常当作常态,自在与快乐将会紧随身后。
34、 拘于一事易顾此失彼,专于一思常深陷泥淖。事和事相连, 思与思贯通,事则必成,思则宏远,人生亦左右逢源。
35、 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十一
36、 不要指望别人都对你好,人家没有这个义务。要别人对你 好,前提是你要对别人好。假如有了这个前提,别人依然不会对你 好,那是别人的事情,你也没有必要纠结。如果你总是心存好心,乐 善好施,即使得不到所有人的好,也能得到自己良心的好。良心需要 修炼,就当对别人的好是你修炼必需的付出吧!
37、 降伏烦恼应从少欲知足做起,过度的欲望会导向贪婪一一一种极度扩张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实际的期盼。想要矫正贪婪,需要从内在的满足开始。若能做到少欲与知足有什么好处呢?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没有痛苦,无有疲劳,还会获得身心自在。正如《涅槃经》中说:“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38、 纵有广厦千万间,夜眠不过三尺地,拥有再多财富,也不过是身外之物。重要的不是拥有钱财的多少,而是考虑财富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39、 一个好人,在公司不仅要扮演尽职尽责的上司角色,还要扮演忠厚仁义的下属角色。
40、 善待他人,可以让人生走得更远;善待自己,可以让生命活得滋润。无论是善待谁,其实都是温暖在流转,都是爱在延宕,最终,施及别人,惠泽自身。在顺境的时候,想着去善待他人。己顺,示人以平和;己达,示人以谦恭;己喜,示人以沉静。即使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至少可以做到不张狂、不招摇、不炫耀。
41、 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42、 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民国)太虚《怎样建设人间佛教》
43、 忍辱不是缩头乌龟 忍辱也是多余的,根本就没有辱,你忍的是什么?行菩萨道,就要觉 悟、平等、慈悲。受辱生嗔,斤斤计较,那有什么慈悲可言?
44、 你无法单独存在,你无法单独快乐、幸福。即使你不愿意,你的快乐也会蔓延,滋养另一个生命,即使你不想,你的幸福也会侵润另一个生命,你无法单独。你的痛苦,你无法独占,周遭的生命都会遭殃,你无法独自悲伤、独白难受、独自妒忌、独自担忧,你的周遭都在深受影响。
45、 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46、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坛经·付嘱第十》
47、 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卷下
48、 何谓“少欲”?对未得之物不起贪欲,对已得之物不生厌憎,便是“少欲”。对自己的收获,无论大小多少,都感到满足;对自己的际遇,无论顺境逆境,都随遇而安,自然身心自在,生活快乐。
49、 懂得慈悲,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怨恨是一杯毒酒,毒杀的是自己的快乐。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何不如,原谅他人的错误,快乐自己的人生。不宽恕别人,其实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50、 学佛人不应该仅停留在念经、持咒等表面形式上,更不应该迷信于烧香、拜神、算命、神通等。佛教精神是慈悲和智慧。我们应怀着慈悲和智慧的心去实际利益自己能力所及的众生,一切从家庭生活中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内心做起。
51、 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52、 自责既是对他人的道歉,也是对自己心灵的解脱;它既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也会使人真心相对。这时,双方的心里都会涌上一种感动。自己快乐,别人才能分享到你的快乐。
53、 爱情心理是一种艺术化与神化。每个人在爱情萌发时都是诗人与佛徒,认准了一个目标而充满了诗意与禅意了。其实那个人却不是你所追求的那个目标,只是自己的一个愿望。诗化与神化引导你走进婚姻,否则就不是自由恋爱。相反包办婚姻就是逼你出家或做道姑。
54、 人家有母乐,有父斯亦乐,世有沙门乐,天下有道乐。《法句经》卷下,象喻品
55、 人必须把心中的贡高和我相放下,才可能发展出宽容、忍辱和尊重别人的谦和,从而发展圆融的人际关系。——郑石岩
56、 为了修持慈悲心,一个人必须丢开自私的爱,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人们只爱个人的自我。——海涛法师
57、 内不随念转,念起即觉觉即智;外不随境迁,境显即幻幻即空。智空双运,是真正的佛教禅定。
58、 山外青山楼外楼,世上处处有高人。虽然没有必要仰望那些 高人,但学会倾听还是有益的。在倾听中增广见闻,在倾听中自省自 悟,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们也能成为高人,也会拥有自己的倾听者。
59、 所谓菩萨于能顺忧喜分法,心无执着。于诸世法心不摄受。不高不下,安住不动。无欣无厌,无爱无恚,唯能随顺修习圣道。若诸菩萨成就此者,则名为舍觉分法。《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菩萨藏会
60、 一般凡夫太爱自己,就会处处与别人计较、事事多起疑心,常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讽刺自己?别人所做的事会不会对自己不利?像这种人,就是把“人事”当“是非”,会生活得很痛苦。
61、 【佛心禅语】 不要因眼前的成绩而忘乎所以,把自己看得低一点就会多一分防范, 高一分警惕;而心一旦飘起来,脚就会高起来,脚下的石头就会松动。只 要脚下的石头一松动,就有坠入深渊的危险。
62、 始见新春,又逢初夏。四时若箭,两曜如梭。不觉红颜翻成白首。直须努力,别著精神,耕取自己田园,莫犯他人苗稼。——《兜率从悦禅师》
63、 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64、 关于生死之事,完全不必要担心,该来的终归会来,不会来的追也追不到。关于活着的事,也不用计较得太多,保持纯善的心,宽以待人,生活自然处处是好风光,天天是好心情。
65、 前世签约,蓦然回首已百年,忘川河畔,乱花姻缘迷了眼,你的爱如流沙,冷了我的纤指芳华,我用眼泪作画,来生再次为你倾情挥洒,那时你是否愿意用你的那片江山,来换取我的天下?剩下的光阴我会为你独坐禅房,默念我的虔诚,静等你的回答。
66、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67、 心胸豁达,不论心外是否有阳光,内心都晴朗而开阔。生活中的诸多事情,什么该记住,什么该忘却,是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的。人们往往执著于眼前的念想,而忘记了生活的方向,这被佛家看成大糊涂。做人需要时时警醒自己记得本心的生命,忘记生活中小事的纠葛,这样方可达到佛家所说的释怀。
68、 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 尤人,最终可能一事无成!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 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
69、 一切福业事,比慈心解脱,于十六分中,亦不能及一。于一有情所,能修慈善心,其福尚无边,何况于一切!《本事经》卷二
70、 凡经律论,宜互学习。(唐)百丈怀海禅师《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众生根机不同,大圣设教亦复非一,不可偏执一法,互相是非。(唐)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
71、 一个人对生活的承担,就是生命的责任,生活中免不了有许多的违缘,用一颗充满善意与关怀的心,去对待那些人生的纠缠,人生总是向前,一念间的转换也能带来生活幸福的改善,生活的禅法在于内心找找自我,所以说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由自己决定。也可以理解为善有善报。
72、 【天天禅语】即使世间的科技再高明,创造力再惊人,物质世界改变再大,到面临死亡时,仍然无法改变无常的事实,也无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乔布斯先生的离世,就是对大家的一个提醒,也是一个呼唤,使我们从轮印回的沉迷中觉醒。
73、 世事如书,我们每个人都在谱写着自己的人生长卷,有人读懂,三月桃花;无人懂得,也要自怀安暖。毕竟,浮生苍茫,冷暖自知,在一盏迂回的光阴里,唯有自己才能体会到渗透着从容且微凉的况味。一场繁芜,一世轮回,一怀禅意,红尘里跋涉的我们。若能在轮回的老街上相遇,一杯清茶絮语着凡尘琐碎。
74、 按自己的境界做事,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没有必要假装高人。但是,为了提升自己,模仿高人,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75、 我预测国内将产生一个类似于戒毒所的机构,这个机构的名 称可能叫戒博所。我还有两项预测:一项是不久的将来“微博失明 症”、 “微博失眠症”两个新的医学名词将出现,一项是微博将导致 部分微博客家庭解体, “微博离婚”、 “微博私奔”者会日趋增多。
76、 当今时代的人们缺乏的并不是佛教的知识和理论,而真正缺乏的是对i宝的无伪信心和对因果的深信不疑。这才是我们无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77、 释迦牟尼佛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是的,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世间的仇恨,只有宽容才是慰藉心灵的良药。
78、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随便起心动念,也不使他人起心动念,一切随顺因缘,不强加自己的主观意念,勿忘勿助。
79、 唯有能舍下、放下,才能真得到、提起。放得下的人,不仅要放下自己,还要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放下也并非完全失去自我,而是指不再存对抗心,也不再有舍不得,要对任何事物没有丝毫的牵挂或不舍,能如此,才谈得上是自在,是解脱。
80、 我们往往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不但丝毫没有体会他人的感受,也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反而白以为是地期盼着更加美好的明天,难道最终的结果不会适得其反吗?寂天菩萨曾说过:“人人都不想吃苦,但却自作吃苦;人人都向往幸福快乐,但与自我为敌,破坏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81、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被了解与被尊重。我们觉得屈辱,不是因为别人言辞粗鲁、举止不雅,而是因为我们的尊严受到了侵犯,我们的精神世界被否定、被践踏,因此一时难以忍心头之气,冲动之下如果意气用事,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难以收拾的局面。
82、 “步步踏着”,这四个字平实淡然,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人走路时都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脚下踩得很实在,心无二念,才是修行之道。
83、 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杂阿含经》卷三,第64经
84、 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解深密经》卷三
85、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 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86、 当两个人结成夫妻,就是组成了一个两人的僧团,可以让双方修行爱。譬如说,互相照顾,使另一半如花般绽放,幸福成真。幸福,并不是一个人的事。一天里,应该至少要修行微笑一次,为的不只是你自己,也是为另一半。你也应该为自己、为另一半修行行禅。我们的每一步、每个微笑,都会在周围人身上起作用。
87、 修禅:教人做明白人,做觉悟人;教人做最尊贵,最有智慧的人;教人做最快乐的人,最幸福的人! 一切随缘心方安,处处是禅体安然;明心之时即顺达,安心之时即幸福。
88、 【禅故事】修炼30年后,大师练成移山大法,众人围观。大师席地而坐,念念有词:山过来,山过来…山不动。大师起身缓缓走到大山前,现在山过来了吧?众人大呼上当:这是你的移山大法?对,我三十年修炼悟出的道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事情无法改变时,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
89、 冥冥之中的一切,就在这瞬间注定。所以,漫漫红尘,我必定饱尝抵死泅渡的一路酸楚,凄凄独吟相思碎孤心,隐隐绕禅香的离殇,苦苦追找那遥远记忆里绿色婆娑的身影。
90、 一位智者说:“不说别人的坏话,只说别人的好处。”任何人都难免犯 错误,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应看到别人的成绩和长处,多一些赞扬和 鼓励。批评和指责只会招致敌对和怨恨,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微笑的眼 神,都能成为别人进步的动力。
91、 一位朋友的处世三原则: 1.我不害人,信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2.不被人害,坚持必要的防护原则; 3.万一被害,就从上面两条找原因。
92、 行佛道其实并不难,人间处处都有“佛”佛在用各种方式为我们的生活指明道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看得懂。有的人置佛的点化于不顾,我行我素,做出很多违背礼法的事情。而有的人总是能够看懂佛的意思,顺应实务和天理来做事情;还有的人乐善好施,用自己的善行感化他人,成为别人心中的“佛”。
93、 问:“心如何无念?”答:“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不与妄念相应,即是无念。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一般人对境的反应模式就是不断的攀缘,内心从来没有一刻安定。时下流行一句话:‘跟着感觉走真好’,其实,跟着感觉走就是跟着妄念走,如何从妄念的瀑流中,到达清明的岸上,才是禅定的目的。”——郑鸿祺居士
94、 【佛心禅语】 施恩而不求回报的可贵之处在于无私,如果每一个施恩者都有这种思 想境界,见人有难,慷慨解囊;遇人罹难,施出援手;事后不管受助者有 没有回报之举动,都能够心安理得,无怨无悔。久之,便能够广积众德, 受益无穷。
95、 一切众生都是修行的所依助缘,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对象。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众生与佛的作用是相等的,佛和众生是同等的重要,那我们为什么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呢?
96、 星云大师开示:“当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的时候,能够漠 然以对,以沉默来折服恶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担和勇气。明朝吕坤在 《呻吟语·应务》中说:不为外憾,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97、 为了正直的事业而终生为之奋斗亦不为过。无论从表面看起来你的行为是多么不合常理,无论众人的眼光是多么怪异,无论别人的评价是多么低俗,只要是为了正直的事业也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最终别人一定会理解和支持的!
98、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99、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坛经·机缘第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