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句句经典值得秒赞的小经典句子

1、 修行人要发大愿、立大志。只有把自己这一点点心力都奉献给众生,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动力去战胜困难、攀登高峰。

2、 教化众生是菩萨园林,不疲倦故。……一切魔宫殿是菩萨园林,降伏彼众故。《华严经》卷五十四,十地品

3、 贫中之贫的人,不仅物资、知识贫乏,见识也窄浅;更有既贫且病者,心态孤僻,常觉得自己被人遗弃……我们应设法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引导,才能帮助他们脱离苦难。

4、 我们的快乐源于我们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乐,我们的烦恼源于我们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乐。快乐,你希望得到,别人也希望得到;痛苦,你不愿承受,别人也不愿承受,如果我们能真正体会到这个道理的话,就再也不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了,这便是慈悲的一大表现。

5、 若父母先无信、戒、闻、舍、慧,子令其修习,名真实报恩。恭敬给所需,唯现世安乐,令修信、戒等,究竟证涅槃。《本事经》卷四

6、  有的人则不同,他们喜欢说些闲话,生活中没有了“小道消息”他们就觉 得乏味,所以他们对各种闲话津津乐道。有时候他们和谁亲近,不自觉地 就会说“某某说你的不是”,造成别人之间的矛盾。其实,那些话也许是 他听来的流言,也许是他夸大的。

7、 不随于心,能为心师,以心师故则能得为一切法师。若能于心得自在者,则于诸法而得自在。《大乘宝云经》卷五

8、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自己的心胸敞开,让事物显得渺小,少一些斤斤 计较,多一些宽容?事物本无大小,关键看你如何放。所谓“总一切语言于 一句,摄大千世界于一尘”,便是说明这种大小不二之奇理。

9、 比如,金翅鸟在虚空中高高飞翔时,它的影子虽然没有现出,但并非没有身影,最终无论它降落在哪里,黑糊糊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同样,所造的善恶果报,虽然暂时不一定会现前,但最终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如《功德藏》云:“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10、 不要感叹命运不公,不要埋怨生而受苦,凡事只要换一个角度,只要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人就能够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创造无穷的价值,苦,也就不完全是苦涩的了,也许还能从中品尝出另一种甜蜜。

11、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世界速度太快,灵魂跟不上来,想等等它都做 不到!

12、 风筝,没有空气阻力不能起飞。汽车,没有地面阻力不能行进。人生,没有逆境阻力不能进步。阻即是力,应当感恩。

13、 苦依于业,业依于结,而苦、业、结都无所依,以必性常净故。如是当知,一切诸法无有根本,都无所住。《大集经》卷十五

14、 常尊重父母,恭敬而供养。《华严经》卷七十一,入法界品是佛弟子修行孝顺者,应念念中常记父母。《佛说孟兰盆经》

15、 勿轻言“挫折感、无力感”。纵然困难如石,也要钻过去;更何况有时所谓的困难,可能只是如纸之薄。

16、 佛祖说:欲望微小的人,内心坦然,没有什么担心和害怕的事,遇到事情总可从容应对,没有什么缺憾。

17、 劫烧终迄,乾坤洞燃,须弥巨海,都为灰飚,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仁王般若经》卷下,护国品

18、 见境心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既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一《保唐无住禅师》

19、 没有人希望总是在泥泞道路上行走,但现实中不可能只有好路而没有差 路,而且,如果你没有在泥泞道路上行走过,就难以获得在泥泞道路上行走 的经验。“泥泞”,象征挫折、困苦、磨难。每个人都要有在“泥泞”路上 行走的经历,才懂得平坦道路的难得与可贵,才懂得珍惜。

20、 厚集一切善根,所谓四宏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圣贤学观品

21、  与他人争执,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心气不顺,故意为难别人。对别人施加 的辱骂不能忍,也多是由于自己遭遇的境况不顺遂,不能大肚容之。我们 每个人都有一段除了忍耐以外再也没有其他方法可通过的人生阶段,为了 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忍耐。

22、 佛告比丘: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虽复尽其边底,我本以欲心无厌足故得佛,是故今犹不息。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一,引《大智度论》

23、 紫霄峰上黑云叆叇,鄱阳湖里白浪滔天。一气无作而作,万法不然而然。更若拟谊思量,迢迢十万八千。——《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24、 一粒种子,可以长出累累的果实,虽是两个金钱的布施供养,就会有无穷尽的收获。可见,大事都由小事做起。

25、 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古印度)弥勒《辨中边论》卷下

26、 “意业”,指意念所起之业,也分善恶,如贪欲、嗔恚、邪见等,都是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等,则为善业。

27、 善恶与否,只有在对待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或动物时,才会体现出来。如果一个人在不受外力支配的前提下,能善待芸芸众生、珍爱动植物、维护环境的安全和优美,就可以认为他是个善者。因为善恶原本只在一念之间。

28、 很高兴最近头一次看到134个国家参与了为保护地球而发起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千万根蜡烛被点燃。无私的爱心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的同时,带给众生慈悲的温暖,又发出智慧的光明,并遣除一切众生的痴暗。

29、 学佛无须了解无常的道理,如能彻了此理,才能操纵自己的生命,来去自在,通向光明的境界。——证严法师

30、 【禅语悟道】当今,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却时常发生人心冷漠、丧失道德的事情。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科技层面,而是应该通过教育和正面、积极的信仰来唤醒人们的善心和良知。

31、 1、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2、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3、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4、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与,斯为大智。5、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6、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32、  一看就懂的人生感悟,一点就通的佛学智慧。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灵紧闭?谁能开启尘封的阐门?透过感悟到佛学智慧;都能衍生出不简单的人生。

33、 当我们遇到现象时,如果能做到不分别和不执著,那么现象就会成为我们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助缘;如果我们总是对现象进行分别和执著,那么现象就会成为我们遭受痛苦和烦恼的因素了。

34、 【佛学小故事】佛说,生是死的一开始,死是生的希望。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一开始生命的倒计时;人活在当下,要惜秒如金,生命就在呼与吸之间,每一秒都是下一秒的过去;人握着拳来到这世界,仿佛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但在离开人世时,人都是摊开手掌,仿佛是说:看吧。我什么也没带走。

35、 【佛教智慧禅语】人生莫过做好三件事:一是知道如何选择,找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别左顾右盼,莫贪多求快,误入乱花迷了眼;二是明白如何坚持,好走的路上景色少,人稀途中困苦多,勿盲从,忌跟风,坚守这一刻,才能看到下一刻的风景;三是懂得如何放弃,属于你的终究有限,放弃繁星,你才能收获黎明。

36、 【禅悟人生】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身体,而是心性;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日出,不是早晨,而是朝气;风雨,不是天象,而是锤炼;沧桑,不是自然,而是经历;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37、 我们要尊重众生的理由有三:一、过去的时候一切众生曾经是父母;二、现在的时候一切众生是修行的所依助缘;三、将来的时候一切众生是未来的佛陀。

38、 【天天禅语】破坏大自然,等于破坏自己的家园;浪费资源,等于浪费自己的福德;伤害动物,等于伤害自己的生命。最终亏损的还是自己,实在是得不偿失。如果你真的疼爱自己的话,应值得慎重。

39、 【佛心禅语】 人生往往如此: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 着因缘变化而变化,凡人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于是烦恼无穷无尽。

40、 找觅一瓢花瓣上晶莹的露珠,洗却满身尘埃,给无处搁浅的酸楚,找到一个暂时的栖身之地。不想再去奢求天长地久,得失与成败。抚琴一曲云水禅心,挥袖荡去烟火里的俗情尘念,远离尘世的喧嚣;守一方净土,风扬处坐观云起,兰香泼墨,点滴温婉。

41、 了知真实,说名为智。《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渡水须桥船,直箭须用火,匠由斤斧正,智以慧自调。《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42、 佛法能得现世果报:……现得恭敬、名闻、禅定、神通等利。(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一

43、 以无住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无舍、无护、无取、无勤、无思、无着而为方便,圆满六波罗蜜: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犯、无犯相不可得;动、不动相不可得;身心勤、怠不可得;有味无味不可得;诸法性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卷三,学观品

44、 爱不是索取,不是一味苛求对方,而是由自己开始付出。真正的感情不应该是占有,而是平淡流年里的历久弥坚,是一汤一饭的相依相守。爱要勇敢,也要理智;要小心呵护,也要适时放手;要有契合,也要有容纳;要自己抓住幸福,也要给对方带来幸福。

45、  有些事情可以坚决不做,有些面子却一定要给。因为中国是 个面子社会,你要是老是驳人家面子,离被打人另类就不远了。这不 是世故,是洞世。

46、 做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证严法师

47、 我们都想让不安定的心安定,却很难做到,反而浮躁、焦虑,原因是我们从生到死一直在不断向外求。已经获得一些世间的成功,却仍然不满足,并为追求更大的成功不停地造业。有些人失败,却体认不到因果报应,仍然继续造业。现在我们的所思所做,注定了难以获得内心安定,更不用说稳固或发挥功用了。

48、 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值殿官员

49、 无论哪一种宗教派系,只要具备慈悲和智慧双运的见地,都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正如佛经所说:“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离众生。”拥有慈悲和智慧,才能白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谁提倡慈悲和智慧教理,谁就是我们的宗教;谁宣说慈悲和智慧的真理,谁就是我们的导师。

50、 一个人如果只是自命清高,不关心社会和他人,自己的价值也得不到实现,到头来终将一事无成。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随时调整自己,融进时代的发展中锤炼自己,这样自己才能得到提高。只有投入社会,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51、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意思是说,即使是千劫中通过布施和供奉诸佛等获得的善业福报,只要你生气发怒一次,就会将全部福善功德抵消干净。

52、 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般涅槃经》卷三十,狮子吼菩萨品

53、 以深信因果、取舍正当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专心行善、珍惜当下让安定的心稳固,以追求真理、启迪智慧让稳同的心发挥功用。

54、 【天天禅语】贪者追逐名利,导致堕入饿鬼;行者少欲知足,生起出离之心,超越三界轮回,获得解脱自在。嗔者害人害己,导致堕入地狱;行者自利利他,圆满菩提之心,普度有情众生,成就色身佛果。痴者取舍颠倒,导致堕入畜牲;行者证得空性,圆满法界智慧,远离一切戏论,成就法身佛果。

55、 佛法在世间,无论出家人、在家人,修行开悟不可脱离世间,不可拘囿 于身份所限,唯以修行为要。在家人证悟,一切治生产业或经商或从政 或娱乐,皆为佛事。

56、 成佛的因缘全在自身上具足,诸佛的功德皆于自心中圆满,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往外寻求快乐呢?

57、 生活的禅法就在这日常的生活,用一种宽阔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的一切,事忙心不忙,人忙心却闲,去化解那些烦恼的重量,不要让那些烦恼在生活里惹事生非,把握好内心的心平气与,不分别,不悲情。

58、 人天生是对自己满意的。看看婴儿,他们那种安详、沉稳的神态,就是自我满足到了极致的表现。他们也有资格对自己满意:作为造物主最杰出的产品,对自己不满意实在是对造物主的不敬。

59、 净土宗的道理似浅实深,其行持似显实密,其成果似迟缓实速疾,其目的虽像是死后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却是现享法乐和济世益人的二利庄严。(美)张澄基《净土今说》

60、 “自性”是什么呢?是佛性,是空性。为什么反闻自性能够悟道呢?因为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自然也存在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只要觉知自性,自然大彻大悟,成就无上道果位。很显然,通过反闻自性,比向外弛求更方便。正如一句禅偈所说:“须知自有家中宝,切莫纷纷向外求。”

61、 一切法,即是一切有情心。有情心烦恼种性,即是菩提性,即是本性真净,即是四智菩提。《曼殊师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二

62、 【信心】信,从人、从言,即以他人所说的话为信。信,是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而以对方所说为准。信,以闻信为主,而非眼见为实:主观感受上明明有我,可是佛说无我,信佛就要信无我;肉眼没见到极乐,耳闻佛说有极乐,则信有极乐。

63、 心分别世间,是心无所有,如来知此法,如是见佛身。《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64、 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楞伽师资记》

65、 我执越重的人,烦恼就越重;烦恼越重的人,痛苦也就越多。五蕴是生活,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禅。

66、 清净信乐心,名士夫胜财;修行于正法,能招安乐果;真谛之妙说,是则味之上;贤圣智慧命,是为寿中最。《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013经

67、 花草树木的枯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转换一样,是自然界里极其平常的事情,而一旦与个人际遇相联系,人们便会生发出无限感慨。大多数人会因为美好事物的逝去而感伤慨叹,但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

68、 生命的高度是一份知足的恬然,人生的高度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时候,人们希望取得,并且认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

69、 解除人间的灾难,一定要从改善人心做起;想救世,必先从人心救起。人心健康,则社会、国家,甚至天下都能调顺;人民和乐,世界自然就能太平。

70、 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智者能断弃,不盼除众苦。《法句经》卷下,爱欲品有从爱生爱、从爱生恚、从恚生爱、从恚生恚。《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85经

71、 自然界给人类的惩罚是如此直接,如果你过度利用,违背自然规律,它就会施以颜色。而正是在黄河断流、长江不断洪灾之际,下岗工人生活状况不佳的现象也越演越烈。人类的阴阳失衡,自然的阴阳失衡,都以各种形式还给我们。

72、 放弃实权虚名,放弃人事纷争,放弃变了味的友谊,放弃失败的爱情,放弃破裂的婚姻,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放弃没有意义的交际应酬,放弃坏的情绪,放弃偏见、恶习,放弃不必要的忙碌、压力……生命之舟需要轻载,生活需要回归简单。

73、 【最有禅意的句子】时间用过以后有成果,即“够用”;用很多时间却无所得,即“不够用”。

74、 佛日:“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现代社会中,俗世的喧 嚣和纷扰让很多人乱了心智,看不清前方的路。只想要得, 分毫不愿舍的人,如何能活得自在?放下不该得的钱财,才 能避免牢狱之灾;放下无法挽回的感情,才能还自己自由; 放下,才能让执迷不悟戛然而止,人生才有更多的选择。

75、 佛曰:1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3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4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76、  佛陀怜悯一切众生,以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即是大慈悲 心。故慈悲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现前,就人十方诸佛法界。心是 清净的、平等的、没有成见的,才是真正公平的。此为凡圣不相同之处。

77、 【天天禅语】以为自己最好或不如人,都是内心的障碍;能去我执,才能轻安自在。

78、 痛苦是一种财富,你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合理地控制和利用它,它将给你的人生以鼓舞和动力。

79、 真实义者,微妙寂静,足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楞伽经》卷四

80、  在一些无油无盐的场合,我嘴上和人说话,心总是无法遏制 地瞌睡。生活在人群中,这样的场合总是难以回避,你要是一味地回 避就会被打人另类,另类的日子并不好过。其实我不想做另类,最后 还是做了另类,因为我瞌睡的时候,嘴里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蹦出没来 由的疯话,既惊了别人,也吓了自己。

81、 由胜义谛离一异性故,当知即是清净所缘性。何以故?由缘此境得心清净故;当知亦是常,一切时性无变异故;又由清净所缘故,当知是善;以是善故,当知是乐。(古印度)无著《显扬圣教论》卷十六

82、 千万不要愁肠百结、心灰意懒,放纵自己甚至放弃生活。那些非理智的行为也只能让你体味“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滋味,让你的人生毫无生机,甚至毫无意义。我们应当看淡一切,好好善待自己。人是在痛苦和烦恼中生存和逝去的,没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是很肤浅和简单的。

83、 许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无法摆脱烦恼和迷惘,是因为他们内心彷徨不定,不清楚自己下一步的前进方向。面对眼前众多的选择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抉择。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为自己树立目标,确定前行的方向。

84、  世上什么最重要?你的健康,你亲人的健康。别拿健康不当 回事,健康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她关乎所有与你有血缘关系的 人。世上什么最珍贵?你的爱,你身边所有人的爱,保持你的真爱, 爱可以唤醒内心和世界的善良,爱可以传递爱!

85、 用什么样的方式花钱:善财利人,活财惜用财富需要施舍出去,帮助他人,同时也需要爱惜。

86、  教书那会儿,学生问我:为什么觉得读书没意思?我答:是 老师教得没意思。学生再问:为什么老师教得没意思?我答:因为校 长觉得这样教非常有意思。这段对话发生在二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后 这段对话好像还没有太过时。

87、 (三)舍当念舍重担,更莫造新担,担是世间病,舍担第一乐。《增一阿含经》卷十七,四谛品

88、 争吵和争论与妒忌相连,伴随争论产生诽谤。《经集》第四品,第十一章《争论经》

89、 生:“禅宗的‘教外别传’、‘密密相传’,是不是别有不公开的秘法密传?”心:“禅无秘密。世间万象随时随地都在公开生命、宇宙的根本奥秘、全体真相。密密相传,是指禅宗传心,一体全传,密无疏漏,毫无分别,且传心超一切相,唯悟者自明,未悟者难测。”——心光

90、 秉指僧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云:“火不待日而热。”“磨与未磨时如何?”师云:“风不待月而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91、 人生的历程,需要抱一份平淡的态度,而不是一场疲惫与劳累,所经过的那些痛苦与烦恼,不过是一种风雨阴晴的更替,生活的禅法,就在于悲观者能够看到信心,人活着就是一种升华,好好的活着,活得自然,不必更多解释。

92、 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93、 幸福的人生,不是从天天好运开始,而是从不怨悔开始,从欢喜心开始。无怨无悔心欢喜,人生便走上了康庄幸福之道。

94、 【人生三大乐事】 关门阅读佛道经,开门迎接好客人,出门游赏河山景,这就是人生三 大乐事。

95、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维摩经》卷上,弟子品

96、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每有受灾就是福,能投入做帮助人的人,就是“福中福”。

97、 人最忌讳跟别人比较,因为比较容易起分别心。分别心会使人产生贪、嗔、痴三毒,引导一个人不断追求,从而否定自己如来的生活。——郑石岩

98、 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99、 芳华轻逝,泪洒菩提,我们每一天都在憧憬未来的美好,拥禅心渡慈航,如花似玉的年华,转眼如云烟消失的无影无踪,泪珠纷纷落下,悲伤着你的悲伤,痛苦着你的痛苦。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