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发现优选心灵禅语的句子

1、 马云有一句口头禅: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可以看出,马云之所以成功,不在于他有一个天才的头脑,不在于他有一个恢弘的远大理想,而在于他不断将头脑的东西落实出来,执行出来,做出来。这才是真正的高效战法。

2、 当有慈心于天下,有慈心于佛,人骂不得应,不得恨。持慈心向天下。如狱中有系囚,常慈心相向,人处世间,亦当慈心转相怜悯。《佛般涅槃经》卷上

3、 走过的岁月,总有圆满,总有残缺;曾经的欲望,总在燃烧,总在膨胀;当初的梦想,总在破灭,总在走远。心中的爱人,总在牵挂,总在惦记……

4、 智者离诸恶,一切皆端严;愚夫由作罪,举身皆丑陋。《大宝积经》卷九十五,善顺菩萨会

5、 什么是“我”?四念处中以对身、受、心、法的四种观想来摆脱对净、乐、常、我这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著。人常常认为我以己身体疼痛、我以己受觉苦乐、我以己心悟他心,所以身受心通通都是我。然而,只要换一个时空,一切却都发生了变化,这一秒的我早已不是上一秒的我。

6、 “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不对的话,由于需要不得不更正他,那么,不妨这样说:“是这样的!我倒另有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们来看看问题所在吧。”

7、  早安!朋友。早安!众生。我的真诚问候将伴着晨风朝霞, 携着鸟鸣新露,带着温馨吉祥,越过千山万水,抵达你初醒的心田, 荡起快乐的涟漪。我愿以一己小小的快乐,唤醒你内心的快乐;我愿 以一己小小的激情,唤起你内心的激情;我愿以一己小小的良善,唤 来人世间的大善。

8、 佛门中有法器、道器的说法,器即是容器,器物。念佛人拿心盛佛,故是佛器;是佛器故,必定成佛。

9、 只要具足三种因素,人们心中的烦恼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哪三种呢?一、惑根未断;二、对境亲近;三、非理作意。凡夫人,从无始轮回以来心中的贪嗔痴烦恼毫无损害、完整无缺,这就是惑根未断;贪嗔痴的对境于面前出现,这就是对境亲近;于贪嗔痴的对境或起烦恼方面总是生起各种妄想,这就是非理作意。

10、 古人道即心即佛,而今会者少得。虽道即心,不是五识、六识、八识、九识及心数法等。又不是悉多、汗栗驮、矣栗陀等。……不是虑知念觉、知见解会、灵灵知、昭昭了等。(日本)大久保道舟《道元禅师全集》卷下

11、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某个人看上去“财大气粗”,实质上应该反过来讲,“气粗则财大”!一个人气场的能量大小,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指数,决定他能走多远。这和物理学的原理一样:磁性的大小决定吸引铁块的大小!

12、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四十二章经》

13、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懂得给心灵留白,方能在纷杂繁琐的世界,淡看得失,宠辱不惊,去意无留;懂得给感情留白,方能持久生香,留有余地,相互欣赏,拥有默契;懂得给生活留白,揽一份诗意,留一份淡定,多一份睿智,生命方能如诗如画。

14、 欣赏着美丽的月景,我们想到了什么?是否会发现月亮的光明象征着人们的智慧,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人们的福德。此刻天空的明月啊,正是我们修行的祈愿,何时能像她一样,智慧的光辉明亮而普照,福德的资粮充盈而圆满!

15、  假如有人要挑衅你的忍受底线怎么办?如果是不认识的人, 你们无冤无仇,人家可能仅仅因为看不惯你才故意挑衅,回避就是 了;如果是熟悉的人,人家挑衅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你不妨再降低 一点底线。如降到不能再降,对方还要得寸进尺,那肯定是个无赖, 你能做的,就是将其交给上帝。

16、 噶举祖师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内在所起的一切意识,当不明其性的时候,意识即是无明,即一切业烦恼之根源;一旦证悟的时候,意识即是自证智慧,善缘的功德都会得以圆满。究竟的意义中,智慧不可得,一切诸法消融于穷尽之中。”穷尽一一空性或者法界之义。

17、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要么从此远离河边,要么等鞋干 了再去。为了河边的风景湿鞋,宁可湿鞋也要河边的风景,哪个划 算?全凭自己掂量。

18、 执著的人能够完成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每天进步一点点,日久也能产生飞跃。

19、 拥有少欲,才能生起小乘的I叶J离心;拥有爱心,才能圆满大乘的菩提心;拥有智慧,才能证得金刚乘的大手印。有了出离心,才能做到诸恶莫作;有了菩提心,才能做到众善奉行;有了大手印,才能做到自净其意。出离心、菩提心与大手印之见地,是一切佛法的精髓,三藏十二部的要义,显密佛教的核心。

20、 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21、 佛法能得现世果报:……现得恭敬、名闻、禅定、神通等利。(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一

22、 【消费与创造】 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精进才是人生的创造者。

23、 独觉声闻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如是思惟不放逸,自持禁戒教他护。《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24、  学会与人分享好东西是一个慈悲者的外在表现,这种人给人的感觉是快 乐的、善良的、无私的。学会分享,可以让人摆脱乏味的日常生活,丰富自 己的经历,提升自己的品位,同时还能给身心带来舒适和安宁。

25、 所谓众生者,众因缘和合而生。众生之间互为存在的前提,真正个体、独立的生命是不存在的。

26、 小善也可渐积为大善。如果心怀善意,言行谨慎、友善、礼貌,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带来一件件好事。好事日益积累,也会从量变到质变,带来数不清的福缘。

27、 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于身。《法句譬喻经》

28、 【天天禅语】三宝加持的阳光下成长的我,由于获得恩德善知识的正确引导,坚定地认知心中本来具足爱心的明灯与智慧的光明,再也不怕生命的夜路,也不畏轮回的黑暗。

29、 早在古代就已经这样传说了:沉默的人受到毁谤;话太多的人会受到毁谤;话太少的人也受毁谤;世界上没有不被毁谤的人。——《佛陀的格言》

30、  放下:佛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 累劫不可见性。

31、  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我们的心里或多或少 会有一种寻求帮助的渴望。但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是否会伸出援助 之手呢?或许此时我们心中的“小我”会说何苦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2、 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就不会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33、 【佛教的绝对论】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必须抱持:「绝对要任劳」、「绝对要忍怨」、「绝对要有爱」、「绝对心存快乐」。这是佛教精神的「绝对论」,也是与世间法「相对论」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业臻至完美境界之关键。

34、 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人可以发现法则,创造机器,却不能创造真理。——-耕云先生

35、 于小罪中,生极重想,设其作已,恐怖忧悔。《优婆塞戒经》卷七,六波罗蜜品勿自恃持戒,轻毁犯戒者,恃戒凌于人,是名真破戒。《大宝积经》卷三十五,菩萨藏会

36、 佛家禅语: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37、  时尚和时髦不同。时尚的先锋性、启蒙性和时髦的盲目性、 颓废性有着天壤之别。虽然它们非常貌似,并都能产生“推窗效 应”,但产生的结果截然相反:前者迎来新风,看到无限广阔的新天 地;后者放入瘴气,面对的是充满死亡气息的黑森林。

38、 如不思量,自性便空寂不变;思量便造成自性的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宗教箴言录》

39、 【佛心禅语】 当烦恼莫名地升起时,先问问自己:烦恼是什么?何以生烦恼?如此 自省之后,你会发现,烦恼是可聚可散的东西,转境不如转心。

40、 我想女人不应该怪男人脸涎心花,不入正人君人之流。须知美不可抵挡,是挡不住的诱惑。非礼勿视,不是读圣贤书就行。至美逼面而来,足以招摄人的魂魄。除非他颇具禅学修为,心力玄深,己达空空境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然后美色伴左右而目不瞬。

41、 时不待人,转眼便是来生,何不趁身强力健,打教彻去,讨教明白去。……若不向这里打教彻讨教明白去,是尔自暴自弃,自甘陆沉,为下劣愚痴之汉。——《禅关策进》

42、  自卑的另一面是狂妄自大。山脊分水是因为它高傲,山谷蓄水是因为 它深沉。做人也一样,不要目空一切,要谦虚。大凡骄傲之人,常常只会 看到自己的长处,并把它推向高峰,刚愎自用,任何意见都听不进去,这 时,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43、 佛法在世间,无论出家人、在家人,修行开悟不可脱离世间,不可拘囿 于身份所限,唯以修行为要。在家人证悟,一切治生产业或经商或从政 或娱乐,皆为佛事。

44、  人生在世,没有人不渴望得到幸福和快乐,其实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佛日:“佛在心中。”同样道理,幸福 和快乐,也在人心之中,即所谓“福由心生”。

45、 要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放下专注的心,提起统一的心;放下统一的心,提起自在心。唯有这样,才能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彻底放下,从头提起。

46、 山中坐月夜,霜天寒雁过。炉灰拨尽未成眠,报晓灵禽清耳朵。——《法演禅师语录》

47、 不要把能说话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造口业;也不要把能行动的身体,用在吃喝玩乐、耽恋物欲。

48、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万境不能转。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寒山

49、 【佛学经典语录金句】佛说:今天已经过去了,生命也减少了一天,应当勤奋努力,千万别贪图安逸。

50、  换位思考往往是一把打开问题之锁的灵钥。许多问题的发生 是因为单向思考造成的,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有些问题可 能就不成为问题。譬如微博之间因为某个观点发生对撞,假如双方换 位思考一下,对撞可能就变成了理解。推而广之,民众与政府之间, 如果也能多一点换位思考,多好!

51、 今日仍流连于苦海之中,明日便无法收获安心之乐。日日不离苦,日日都是苦。与其原地蹉跎,等待着不知何日到来的解脱,不如用行动将自己从痛苦中释放出来,以获得轻松和幸福。

52、 人生若欠缺爱,日子将了无生趣,毫无意义。如果有了爱,却只局限于染著的小爱,则容易损人毁己,造成伤害。所以,应该发挥无色彩的清净大爱,让自己爱得欢喜,让被爱的人自在、没有压力。

53、 方经残腊,早见仲春。日月奔驰,荣衰互换。人生只此,休更纷纭。我观前际已去不可追,后际未来不可问。一《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

54、 赢得祝福,解除诅咒!人要收集助力(阳气),消除阻力(阴气)。说对方不好是收脏,看对方都好是聚灵。看人不对就是把别人不好的东西收到体内,那就是病毒!看人好就是收集阳气,随时补充好的能量!任何人只要你把他看成佛,就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反之你把他看成傻瓜,就只能得到傻瓜的结局!

55、 宁静,是一个人心灵最强大的力量。面对纷扰的外在世界,我们应该将内心的安静作为修行,不断过滤心湖里的种种杂质,让生命恢复纯净本质。

56、 夫豪杰者,圣贤之基也;圣贤者,佛祖之阶梯也。(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57、 流俗知见,不可人道;未会先会,不可语道;自信己意,不可问道;乐简畏繁,不可明道。(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

58、  自夸自大之人,其结果小则害人害己,大则危邦误国。因此,为人切不可 狂妄自大。做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59、 令舍其前,亦当舍后,复舍中间,使无处所,乃度生死众患之难。《佛说黑爪梵志经》

60、  总是在做还是不做之间犹豫不决,一则浪费时间,二则耽误 事情,浑噩度日,一事无成往往就是这么造成的。该做的事情就立 马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就果断放弃。拿不定主意该做还是不该做的 事情,暂且放下,让时间自己去选择,没有必要为此支付自己的时 间成本。

61、 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维摩经》卷上,弟子品

62、 依赖他人,就会把命运交给别人,而使自己失去做大事的主动权。抛弃身边的每一根拐杖,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验。

63、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自己的心胸敞开,让事物显得渺小,少一些斤斤 计较,多一些宽容?事物本无大小,关键看你如何放。所谓“总一切语言于 一句,摄大千世界于一尘”,便是说明这种大小不二之奇理。

64、  倘若我们正遭受着别人的非议,千万不要以骂止骂,而应该多向释迦 学习,只有像他那样处世,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无言以对。

65、 我们可能做不到像先觉的贤圣那样仁慈博爱,也可能做不到像善人那样积极行善,但有一件事是人人可以做到的:礼敬贤圣,为好人鼓掌喝彩。

66、 应其等心,于一切众生亦等心与语,无有偏党。……于一切众生中下意,亦以下意与语。……于一切众生中应生爱敬心,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儿子,如亲族,如知识,亦以爱敬心与语。《摩诃般若经》卷十八,大如品

67、 心得离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1 5经

68、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对别人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刻,就会减少许多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发生。进一步说,可避免许多人间悲剧的发生。

69、 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施乘得安乐,施灯得明目,虚馆以待宾,是名一切施,以法而诲彼,是则施甘露。《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7经

70、 把人的本性实现出来,从人生体现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义。(民国)太虚《佛陀学纲》

71、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比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六祖坛经·付嘱品》

72、 【天天禅语】秋树之叶因起风而飘零,大海之鱼因巨浪而离散,生死轮回因业力而流转,芸芸众生因无明而漂泊。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084。

73、 但着衣吃饭,行住坐卧,晨参暮请,一切仍旧,便为无事人也。——《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74、 第二种人有担当、有责任心,而且往往目标明确,会一直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向上攀登,而一旦有所获得时,却舍不得放下,只会拖着越来越重的行囊,艰难上路。

75、 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文殊根本大教王经》

76、 禅,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我们心灵上的尘埃;如天上的白云,让人可以漂流十方,任性逍遥。禅是不离开人间的,禅是帮助吾人在人间获得解脱的不二法门。

77、 大凡男子家立心作事,先要究明源本。源若不清,流必昏;本若不固,枝必枯。——《紫柏尊者全集》

78、 【天天禅语】很多人都想成就,却往往不能如愿以偿。至今仍然没有获得成就,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缺乏成就的能力,而是自大与私心阻碍了内在潜能的展现。自大会阻碍获得解脱,私心会阻碍证得佛果.。

79、 .以大乘大菩萨戒,谓观唯心,本无外色,无色可破,相空亦无,离取相过,故名持戒。又云:一切凡圣戒,尽心为体。(五代)延寿《观心玄枢》

80、 人们生活在喧嚣之中,不仅环境的喧嚣无处不在,内心深处不息的追逐和欲望带来的喧嚣,也令人不得安宁。人们或许可以回归大自然,寻找片刻的宁静,然而大多数时候,人们身陷凡尘,无法平复内心的欲求和骚动,因为人们不懂得在喧嚣处为自己留一份清静。

81、 佛法是生活中珍贵物、无价宝、宝中王。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可以没有钱财,没有地位,甚至宁愿失去生命,也要保有佛法。钱财只是暂时的友伴,地位只是半辈子的友伴,生命也只是此生的友伴,而佛法不仅是今生的依处,更是生生世世、多世多劫、乃至证得佛果为止永恒的怙主。

82、 要感谢被救的人,让我们有行菩萨道的机会,因为他们示现了“苦空无常”的人生。所以,生活安稳、四肢健全的我们,怎能不好好把握人生,充分发挥生命的良能?

83、 【名人佛学经典语录】如何消解“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这一魔障?佛日: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说四十二章经》

84、  我不相信人性本恶,也不觉得人性本善,我认为人性中善恶并 存。人的向善趋恶,取决于环境暗示,取决于如何引导,没有天生的恶 人,也没有天生的善人。善恶的选择最终来自自我的觉醒,自我的觉醒 又仰赖暗示和引导。恶塞其路,还是善行其道,就看如何去引领。

85、  眼界决定心界,胆识来自见识。倘若站在朝阳的高度,你的 眼界就能拓展到整个世界,天下万物自然而然收于你的心中。眼界的 宽度、心界的广度可以使你充分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并不断提升 你的见识。见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事物的本质、生命的本原便呈现 出来,让你彻底洞悉生命和人生。

86、 金钱能够储蓄,而时间不能储蓄。金钱可以从别人那里借,而时间不能借。人生这个银行里还剩下多少时间也无从知道。因此,时间更重要。

87、 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敬自强。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安定。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博大精深;否则,即使透彻千经百纶,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假若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徘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

88、 学会知而不言,因为言多必失;学会自我解脱,因为这样才能自我超越;学会一个人静静思考,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清醒、明白。

89、 禅说人生:1、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人,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2、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修正自己的缺点。3、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4、凡事都能替别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5、解脱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与超越。

90、 时间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金钱买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而且属于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的,不是绝对的,正如痛苦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时间特别漫长,而幸福快乐的时候,则感觉时间转瞬即逝。

91、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修行的旅程。遭遇挫折不幸的时候,不仅不应该情绪低落与丧失勇气,更应该静下心来调整情绪,昂起头来增加信心,并从容坦然地面对现实与挑战,借此来磨练自己,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92、 一阿那波那门,二不净观门,三慈心门,四因缘门,五念佛三昧门。此五法门,通摄一切诸禅。(隋)智额《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

93、 人生看似绵长,实在促,假如我们能做到任身临喧嚣红尘,吾自是云水禅心,那么,山一程,水一程,这一路走来,我们定能带着清欢。

94、 人若执著自己的我相,就会变得傲慢起来,那么距离地狱就不远了;反之,能以谦卑平直之心待人,天堂就在眼前。——郑石岩

95、 我们所拥有的珍贵的人生平台,并不是用来做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不是为我们过度享受奢侈而提供资源,而是我们挑战烦恼、降伏自心、发挥爱心、启迪智慧等修行解脱之道的大好时机。让我们共同珍惜宝贵的人生,千万不要错过良好的机会,也不要浪费有限的时间和福报。

96、 夫瞋恚者,速能损害百千万劫所集善根。是故我当被忍辱铠,摧忿恚军。《菩萨藏经》

97、 只需静下心来什么都不用去想,放下所有的经验还有得失,全然地相应就够了,就这么简单!相信即天堂!

98、 生死即涅槃,二无彼此故,是故于生死,非舍非非舍,于涅槃亦尔,无得无不得。(古印度)无著《摄大乘论》卷下

99、 我们每天都在做事,每天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让你不能专注于一个“点”,从而导致一个人的一生,碌碌无为,终无成就。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