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名将辈出,谋士更是不尽数,名气大的当属卧龙凤雏,司马,荀氏一族等等,而蜀汉一个不起眼的,却深得刘备信任的人,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李严。

李严是一个蜀中的本地人,刘备入川之后,他还是劝进称王的第一人,后来更是和诸葛一起的白帝城托孤人,深得昭烈皇帝信重,后来因为阻扰北伐,从中作梗被逐出朝堂,郁郁死于乡野,他也成了很多人口中的罪人,蜀国奸臣中的背景板。

刘备识人之能,连卧龙都曾自愧不如(马谡街亭事件),但却非常欣赏李严,不惜托孤与他,可见刘备极度认可他,在内心里等同于诸葛。再看看其他两国的托孤重臣,孙吴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两人,曹魏的司马懿、陈群、贾诩、曹洪,这已经说明了李严的才能也在这些人之列,不是一个真的气短之人,那么李严为什么还要做妖,阻止北伐呢?

一、平衡朝堂,支持刘禅

到了刘备逝世,一批老将也不在世间,诸葛亮基本无阻碍的控制了整个蜀汉的朝堂,整个一个国家的力量开始北伐,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矢志克复中原,恢复汉室,在这个背景下,只要北伐,就必须需要整合整个国家的力量,诸葛亮就得继续把持整个朝政,才能顺利的施行政策。

于是,蜀汉朝廷一时之间,失去了平衡,造成了丞相独大的局面,即便是已能亲政的刘禅,也没有多少自由,更是对相父有一种恐惧,而李严作为另一个托孤重臣,他存在的政治意义就是为了和诸葛平衡,给刘禅成长的时间,所以这种局面是他要必须阻止的,长此以往,蜀汉只知道诸葛,而不知道蜀汉的主人姓刘,他必须要去尽力平衡朝廷局势,起码能打破一家独大,也让刘禅慢慢具有话语权。

更何况,刘备死前的那句‘若阿斗不才,先生可取而代之’,不光是刘备给诸葛的枷锁,也是给李严的警示和提醒,他的作用就是制衡诸葛,李严不敢忘记,所以,李严必须站到诸葛的对立面去,阻扰北伐,打破诸葛统筹全局的政治格局。

二、荆州集团和蜀中集团的斗争

除了李严本身的职责之外,还有两点派系的斗争,整个蜀汉,除了当地人以外,再就是如诸葛亮一般的荆州来客,跟着刘备进入了蜀中,两大派系之间就有了天然的竞争,这不是以个人的意志可以消弭的。刘备在世时,还可以做到平衡。

而刘禅未亲政时期,这种矛盾再也压制不住,特别是诸葛总领全局之时,更是对整个蜀中本地集团的全面压制,作为蜀中世家的代表人,李严必须要站出来和诸葛打擂台,改变蜀中集团的颓势,在李严被逐之后,诸葛亮彻底没了掣肘,更是大力北伐,消耗国力,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三、北伐已经疲民,国力不堪消耗

诸葛亮一出北伐失败,以马谡顶罪,后来二出三出都无功而返,只留下一堆的伤亡,看着蜀中子弟的流血牺牲,李严是万分心痛的,只有这些本地的世家大族才最能明白三次北伐带来的损失,李严等人希望诸葛亮可以慢慢恢复民生,而后在伐,这与诸葛的‘克复中原,刻不容缓’相悖,面对蜀中子弟的平白牺牲而毫无战果,在第四次北伐之时,李严终于开始忍不住了,以粮草不济诱归诸葛,后被逐出朝堂。

李严与诸葛之争,甚至去破坏北伐,其实并不是出于对诸葛亮个人的好恶,也是出于他的公心;诸葛亮为了克复中原,实现心里最大的政治抱负,也别无选择,两人都算是身不由己,在听闻诸葛亮死后,他也甚为伤心,整个蜀汉能懂他也就诸葛一人了,他也随着激愤而死。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