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关于“离愁”的诗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不是这个频,正确的那个我打不出来,应该在加一个草花头)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何当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涨秋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梅子黄时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古诗中关于“离愁”的诗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不是这个频,正确的那个我打不出来,应该在加一个草花头)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何当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涨秋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梅子黄时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求‘古诗中的离愁别绪’500字作文,急用

古诗中的离愁别绪自古以来,离愁便是广大墨客笔下的宠儿。

历史是久经沧桑的智者,古诗则是世外桃源的花丛。漫步其中,摘一朵烂漫的鲜花,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背井离乡,我等也曾吟咏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自己对家乡的依恋转化为家乡水对自己的万里送别。

人与人之间,人与故乡之间的难舍难分更是伤感。贺知章有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每逢重阳,又使人不禁想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念,在外的游子,哪怕“马上相逢无纸笔”,好歹也能,“凭君传语报平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然而离别总是伤感的,李白正因为太了解这一点,才留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感叹。因为友情的珍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也就多了几分依依不舍。

对于王昌龄,辛渐的返乡,也使他增添了浓重的思乡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正是他的内心的写照。月亮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也赋予了太多的离情别意。

天上挂着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挥洒着大地,给万物披上银色的轻纱。我仿佛又看到苏轼“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怀念。

银白色月光的香味,眼前模糊又清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感流露出来。月色凄凉,作者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却只落得对月空吟,留下这千古传诵的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更是将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发挥到极致。

体味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我仿佛在历史的蔷薇园中游历,即使我不想被蔷薇刺伤,却又忍不住触碰华美古诗中的情,深深地陶醉其间,陶醉着……。

4.古诗中的离愁别绪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5.【你怎样理解《已亥杂诗》诗句中的“离愁”

心里因即将到来的离别澎湃不已,但是太阳却还是逐渐往西山落下.只好挥动手中长鞭策马往东而去,从此以后我们将各分东西难再聚.落花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含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思想感情: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6.已亥杂诗写的什么内容,如何理解诗中的离愁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声,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创作背景: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己亥杂诗》诞生了。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

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赏析: 这首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首句诗语出惊人,劈头即以“浩荡”两字弁首,既写出离愁之深广,充塞天地,又深蕴诗人的愤激不甘之情。

“白日斜”则勾画出夕阳西下、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五味杂陈,眷恋、怅惘、失落、孤独、孤愤、不平等等交织的复杂情怀。诗人南下回乡,却感慨地将秀丽江南称为“天涯”,可见其感慨郁积。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此番一别,不知何年后才能相见;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因为离京就标志着离开政治中心,标志着政治生涯的终结,更何况此次他根本就没有任何重返的希望呢。再想到自己仕途蹭蹬,一事无成,不禁更加增添了离愁之浩荡。

前两句以日暮、天涯渲染出一派充溢画面的浓重离愁;后两句以落花自况,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赋予落花,联想到花落成泥而依然默默奉献着,从而将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能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诗中的哀怨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将色调灰暗的代表过太的日暮、天涯、落花,与春泥孕育的充满希望的未来融为一体,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奇丽激越,境界尚远。

7.帮写一篇《古诗中的离愁别恨》急

离愁别恨之中更见深情

——秦观《 鹊桥仙》解读

■李正兵 陈立宏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历代诗人词家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都是作为悲剧来吟咏,而到了秦观的手里,却能独辟蹊径,不落窠臼。

上片写佳期相会。“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开头用两个对句写景: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在传递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这两句虽是写云,写星,却具有人的情意,那“纤云”颇通人性,着意弄巧,为女主人公的一年一度相会,感到高兴;那“飞星”善解人意,为牛郎织女不断奔波,传递情意,做起了信使的角色。两句写景,气氛已浓,“银汉迢迢暗渡”,描绘织女渡河情景便极其自然。“迢迢”二字,不只是形容银河辽阔,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也指由于长久分离而相思之情绵长。“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又同时紧扣“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那深情挚意真象长河秋水源远流长啊!接下来照理应写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了。可词人却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金”、“玉”二字,暗示相逢的可贵。连相逢时候的“风”都如“金”,“露”如“玉”,可见聚会的宝贵难得。一对久别的情侣终于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该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时刻!天上一次短暂相逢,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呀!词人用赞叹的笔调,热情歌颂了这种圣洁而永恒的理想爱情。

下片写依依惜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描绘了相逢时的情景:满腔的相思化为相逢的儿女柔情,像迢迢的银汉水温柔缠绵,绵邈深长。如今幸福真正姗姗降临,却让他们疑真疑假,似梦似幻,不正暗示他们常在梦中重温上次相逢的悲欢和想像下次相逢的快乐吗?“水”、“梦”,既实又虚,给七夕蒙上旖旎神秘的色彩,让读者为之遐思神往。“忍顾鹊桥归路”,不说不忍分离,却说不忍看鹊桥归路,连归路都不忍看,那怎么能忍心分离呢?婉转语意之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无限辛酸之泪,却更能表现彼此的留恋难舍、情深意挚。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却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掷地有声的警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何必感伤别离的愁绪,何必在乎朝暮的厮守,只要两情相印,天长地久,这样的爱情才是人间至情至爱,才能更为感天动地。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在此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化腐朽为神奇”,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之作黯然失色。

总之,这首词不仅是代表秦观艺术风格的名作,更是爱情诗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文笔婉约,角度新奇,意境别致,余味隽永。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