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有关泰州的传说和诗句

古镇黄桥,最让人心灵震撼的地方莫过于“牛皋洗马池”了。

据说当年抗金英雄牛皋将军率部到了黄桥,人疲马困。突然前面的头马兴奋地嘶鸣。疲惫的士兵定睛一看:啊,好美的一条河啊!水面轻雾袅袅,如梦如幻;碧水轻流,如丝如絮。水中游鱼,有的嬉戏追逐,如一群群冥顽的儿童;有的或沉或浮,如树枝上飞飞落落的小鸟;还有的在沉思默想,似乎在思考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河底招摇的水草,如轻柔的丝带随着流水的韵律曼舞;粒粒卵石,点缀于青沙之中,如晴朗的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两岸杨柳依依,如少女的绿裙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士兵们因此精神大振。

这时传来牛将军的命令:“就地造饭,宿营休息”。于是士兵们烧饭烧水、搭建帐篷,纷纷忙碌开来。

战马则在溪边“一”字排开,低头畅饮。饮水完毕,牛将军和士兵们各自拿出马刷,给马儿梳洗起来,从马背到马脚,从马头到马尾,洗得干干净净,梳得顺顺溜溜。梳洗之后的战马精神振奋,嘶鸣之声此起彼伏,整个河边一片欢腾。

从此这条河也就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牛皋洗马池”。

千年过去了,“牛皋洗马池”并没有什么大变,只是河边多了一块石碑。石碑正面书法家用隶书大书“抗金英雄牛皋洗马处”,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表达了书法家对牛皋将军的崇敬之情。石碑背面是用狂草疾书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书法家也是“壮怀激烈”,以狂放不羁之笔法,将牛将军的英勇豪迈之气、爱国忠贞之情、急切报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些,震撼油然而生。

千年过去了,“牛皋洗马池”的池水依旧是那么清澈,整个蓝天都融入了池水之中,白云在水中缓缓地飘流。池边的杨柳依旧是那么轻柔,那轻飏的身姿和池中飘忽的水草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画。这时阳光下那些遐想的小鱼小虾被我徘徊的身影惊动了,急忙从长满绿苔的鹅卵石中跳着游出来。我不想打破这里的宁静与安详,就让历史在这里沉睡吧。

然而就在我回头的刹那,却发现这平静的池水蓄积了太多的历史。不必说牛将军的冲天豪气和神勇威武,也不必说抗金英雄们碧血丹心和英勇忠愤;就是那些和将士们一起驰骋沙场、出生入死的马匹,和那曾经让英雄和马匹精神振奋的清甜爽口的河水,也足够让你体味历史的博大与深邃了。

诗句:“莫道江南花似锦,溱潼水国胜江南”

“水上狂欢到溱湖,百舸争流看会船”

2.泰州杂诗古诗诗意

古秦州的天水,自古以来就是达官名流光顾驻足之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走向衰败,经济遭到破坏,政治日趋黑暗,再加关中大旱,兵灾天荒,饥民饿殍遍地。目睹眼前的惨景,想想自己身处逆境,还要背负繁重的文书差役。杜甫自感实在难以支撑下去,决意弃职远行。到哪里去好呢? 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携眷西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州。杜甫将这一切用诗书的形式记载下来留给后人,这就是著名的二十首,在秦州的前后共三个月中,诗人共写出了近百首诗作,这些诗与杜圣杜甫都使天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文化色彩。

如:秦州杂诗(其一)迟回度陇怯”一联表现诗人在接近秦州时犹豫不决不敢进入的心情 ,”水落”一联描写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秦州的景象:落水的河道,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蔽的气氛中,龙即鱼龙河,发源于陇县西北,鸟鼠即鸟鼠山,在渭源县西,诗人在此以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心折指心惊,淹留指停留。秦州杂诗(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坐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叠,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像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3.描写赞美泰州的诗歌

这是我搜索到的答案,希望对你有用。

作者:zihuacun 发表日期:2009-4-26 12:33:33 阅读次数:42 编者按:整齐的语句,把泰州描述的很美。值得一提的是,还渗透进了人文。

泰州印象 南山寺闻钟鼓鸣 黄桥老镇不虚行 里下河边可撒网 水上公园会雄鹰 坡子街上逛不够 中山塔前留个影 溱潼会船号子亮 安定书院读书声 溱湖水波映蓝天 鼓楼大桥美如虹 望海楼上来远眺 桃园水榭多芳踪 耐庵著就水浒传 板桥书画竹摇风 梅兰芳曲绕梁在 白石鱼虾游不停 海军诞生堪纪念 逐鹿大洋逞英雄 垛田风光无限美 泰州处处好风情。

4.有关泰州的传说

升仙桥 泰州八字桥南边有座升仙桥,听老年人说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后来怎么叫升仙桥的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来历哩! 有一天,从玉皇宫里出来一个花子,衣裳没纽,肚子一血汩淋落,好不膻人。

爱看热闹的人都围住花子望。花子也不理会,径直往八字桥南边的桥上跑去,一头睡倒在桥顶上的土地庙里,嘴里不住地喊:“你舔我渡(肚)!你舔我渡(肚)!”望的人一个个都来了气,你肚子又是血又是脓的,哪个去舔你的肚子,顶多用个东西同你揩揩,这就是了一得的了!就在大家生气的当儿,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跑过来一条大黄狗,伸出舌头直接在花子肚子上舔,等到把血啊脓啊舔得差不多了,才摇头摆尾地从土地庙里走了出来。

有人跟在后面望,心里话,这狗子才馋哩!谁知狗子没有跑上几步,就四脚腾空,一会儿工夫就在上了天。等到望不见狗子,大家掉过头来再望望花子,花子也不见了。

这时候有人醒悟过来了:原来花子说的不是“你舔我肚”,而是“你舔我渡”。大家这才知道花子是神仙下凡,从此,大害就称这座桥叫升仙桥因为它是神仙升天的地方。

至于它原来的名字呢,隔了那么多年,人们却再也记不起来了。 泰州兴化戴南护国寺 位于兴化城东南45公里的千年古镇———戴南,镇区中心有一条东西向长约400米的老街“护国街”。

它得名于街上一座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刹———“敕封护国寺”。 这是目前兴化境内保存最为完好、最为古老的一座乡镇佛教庙宇,是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敕封护国寺始建于唐,扩建于宋,重修于明清。清《(嘉庆)东台县志》记载:该寺建于宋,是一座千年古刹。

现存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仍保持明清建筑风格。寺庙前后三进,山门殿单檐歇山屋面,四角起翘,有斗拱,门额上刻“敕封护国寺”。

相传,唐贞观十九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征东,在率亲兵巡视辽水(今辽河)入海口时,突遭高丽大将盖苏文袭击,太宗坐骑受惊迷途,后辗转迁延千里,藏匿于海滨一荒村———七星庄(即戴家泽,时属淮南道海陵县,现戴南镇。)一破败小庙中,才得以保住性命。

贞观二十年(647年)春,李世民敕令尉迟敬德于七星庄原破败小庙处监建禅寺,并亲笔题“护国寺”,以旌表“护佑大唐国”之功。该寺原弥勒韦驮神龛上方木匾镌有“上刹建自大唐”等字样。

寺内的宋、元石础门墩,鸟兽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历史的遗物,见证着寺庙的过去。

天王殿前还有一块唐王跪过的拜石,膝窝深深,虽经千年岁月风尘的洗礼,仍以醒目的痕迹,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英雄末路、铁马金戈的历史。男儿膝下有黄金,何况是当年贵为天子的唐太宗李世民!那一声轰然下跪,从历史的隧道中隐隐传来,叩击着我们的耳鼓,回眸四望,寺院无语,殿宇不言,静穆中我们感到了一种分量。

护国寺的香火能延续至今,离不开历代有识之士的呵护,对寺里的自然和文化遗存,他们可谓殚精竭虑,无所不用其极。早在北宋天圣年间,护国寺扩建时,天王殿东侧一棵皂荚树占据了地盘,为保护这棵唐代参天古皂荚树(现已不存),庙内僧人及当地群众,没有轻易砍树建殿,而是将殿宇西移2米多,形成山门殿、天王殿及大雄宝殿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的佛教寺庙建筑布局上的独特现象。

护国寺建庙保树的做法,成了千古传颂的佳话及后人学习的榜样。 。

5.描写赞美泰州的诗歌

这是我搜索到的答案,希望对你有用。

作者:zihuacun 发表日期:2009-4-26 12:33:33 阅读次数:42

编者按:整齐的语句,把泰州描述的很美。值得一提的是,还渗透进了人文。

泰州印象

南山寺闻钟鼓鸣

黄桥老镇不虚行

里下河边可撒网

水上公园会雄鹰

坡子街上逛不够

中山塔前留个影

溱潼会船号子亮

安定书院读书声

溱湖水波映蓝天

鼓楼大桥美如虹

望海楼上来远眺

桃园水榭多芳踪

耐庵著就水浒传

板桥书画竹摇风

梅兰芳曲绕梁在

白石鱼虾游不停

海军诞生堪纪念

逐鹿大洋逞英雄

垛田风光无限美

泰州处处好风情

6.泰州杂诗古诗诗意

古秦州的天水,自古以来就是达官名流光顾驻足之地。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走向衰败,经济遭到破坏,政治日趋黑暗,再加关中大旱,兵灾天荒,饥民饿殍遍地。目睹眼前的惨景,想想自己身处逆境,还要背负繁重的文书差役。

杜甫自感实在难以支撑下去,决意弃职远行。到哪里去好呢? 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携眷西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州。

杜甫将这一切用诗书的形式记载下来留给后人,这就是著名的 二十首,在秦州的前后共三个月中,诗人共写出了近百首诗作,这些诗与杜圣杜甫都使天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文化色彩。如:秦州杂诗(其一)迟回度陇怯”一联表现诗人在接近秦州时犹豫不决不敢进入的心情 ,”水落”一联描写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秦州的景象:落水的河道,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蔽的气氛中,龙即鱼龙河,发源于陇县西北,鸟鼠即鸟鼠山,在渭源县西,诗人在此以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

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心折指心惊,淹留指停留。

秦州杂诗(其七):”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

秦州城坐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叠,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

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

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

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

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

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像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

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

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

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

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

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

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

“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