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茭白的句子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

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

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

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

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

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

2.描写茭白的句子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

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

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

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

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

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

3.茭白的营养价值

茭白,别名:茭瓜、茭笋、蔬子。

系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草本植物。茭白,作为蔬菜食用的部分,为其主茎及早期分蘖,自短缩茎上拔节,抽生的花茎,因受黑粉病菌的:寄生,刺激花茎组织畸型膨大充实,形成肥嫩的肉质茎,即是茭白。

我国栽培茭白较广,南至广东、台湾,北至哈尔滨均有分布,但以长江流域以南水泽地区栽培较多,北方在湖边、沟边,及水田仅少量栽培。 因此,茭白在北方是稀有的营养价值较高的特种水生蔬菜。

一、栽培历史 茭白原产我国及东南亚,但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我国和越南,其中又以中国栽培最早。据《礼记》记载:“食蜗醢而菰羹”。

菰食就是菰米饭,可见周朝已用茭白的种子为粮食。《尔雅》记载:“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

今江东啖之甜滑。”据南宋罗愿所著《尔雅翼》解释。

“今又菰中生菌如小儿臂,尔雅谓之遽蔬者”。又说:“菰首者菰蒋三年以上,心中生薹如藕,至秋如小儿臂。

大者谓之茭首…本草所谓菰根者也,可蒸煮,亦可生食。其或有黑缕如黑点者,名‘乌郁’。

《尔雅》成书于秦汉间,可见当时除用英白种子为粮食外,已用茭白为菜。 茭白在解放前济南大明湖一带水田曾有少量栽培,是济南名菜之一。

后随城区建设占地已基本绝迹。1984年济南市政府决定开发扩大莲藕等水生菜基地,历城区华山镇挖掘和引进了茭白逐渐扩大种植。

主要在黄河小清河之间的坝于,桃园、苌庄、程庄一带水田、沟边有少量种植。 近年来,茭白种植面积逐渐发展。

品种增多。 二、品质特点 (一)营养成分及食用价值 茭白一般含有蛋白质1.4% ,脂肪0.3% ,糖3.5% ,粗纤维1.1% ,还有大量水分及无机盐等。

由于茭白在未老熟前,有机氮素是以氨基酸状态存在的,故茭白细质充实,味道清香鲜美,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 北方菱白或双季茭白品种在秋季收获,对调滴剂淡季蔬菜有一定作用。

茭白在济南有多种食用方法,其中不少列入鲁菜菜谱之中,成为宴席上的名菜佳肴。如:”糟煎茭白”、“糟煨茭白”““虾子烧茭白”、“茭白三鲜汤”等多种深受人们的喜爱。

济南虽处我国华北地区,但春、夏、秋三季的光热资源不比长江流域差多少,可满足茭白生长发育的要求。 生产实践证明:我区华山种植的茭白,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可与长江流域的茭白媲美,尤其病虫害发生少,水层易管理,因而容易实现优质丰产。

(二)形态特征 茭白成长植株,一般高1.3一2米,叶片长披形,长1-1.6米,叶鞘长0.4一0.6米,叶鞘互相抱合。 叶片与叶鞘相接处有三角形的叶枕,称“茭白眼”。

此处组织较嫩,病害容易侵入,灌水不能越过此处。茎有地上茎和地下茎之分。

地上茎呈短缩状,部分埋入土中,其上发生多数分蘖;地下茎为葡匍状,横生上中,其先端数节的芽,向地上抽生分株,为游茭。主茎及早期的分蘖,常自短缩茎上拔节,抽生花茎,但花茎因受黑穗菌的寄生和刺激,花茎不能正常开花,其先端数节畸形发展膨大充实,形成肥嫩的肉质茎,即食用茭白。

冬季地上部枯死,以根株留在地中越冬。 茭白的品种类型有单季(一熟茭)和双季茭(两熟茭)两种类型。

单季茭在春季栽植后,当年秋季收获,第二年进行分株繁殖或连续3一4年后再换田。在济南,双季茭可当年或隔年在夏季“芒种”前后和“秋分”左右两次采收。

三、栽培技术 (一)整地施基肥。 茭白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但以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而肥沃疏松的土壤为最好。

(二)适时栽植。单季茭,在春季断霜后栽植,当年秋季收获,第二年再行分株繁殖,或连续采收3一4年再换田。

行距1米, 墩距0.6米,每墩3一5株、深度7一10厘米,每亩1100一1200墩,栽后一周左右缓苗成活。 主要品种有大青秸、象牙茭等。

双季茭,一般在春季或麦季栽植,第一熟一般在秋分采收。称为秋茭。

第二熟在第二年的芒种左右采收,称为夏茭。品种有苏州的“两头早”、“腊台茭”和无锡的“中介茭”等。

(三)田间管理 1.水层管理。掌握萌芽、分蘖期宜浅,保持3一5厘米,以促分蘖和生根。

大署前应适当灌水。深10一12厘米,控制无效蘖发生,孕穗期更宜深灌,水深12一20厘米,以促茭白肥嫩,孕穗后逐渐落浅3一6厘米,最高水位不宜超过“茭白眼”。

新茭田栽植当年于分蘖前期和孕穗期分期追粪肥。 2.摘黄叶、割枯叶、疏茭墩。

生长期间一般除草3一4次。 谷雨期间疏去过密分素,小满前后停止中耕,大署后应摘黄叶1一2次,以利通风。

3.防治病虫害。小暑到处暑期间易发生锈病,发病初期可喷波美0.1一0.2度石硫合剂2一3次,效果良好。

虫害,孕茭期有螟虫危害肉质茎。可用5% 杀螟松乳油200克加水4 00一500千克泼浇。

立秋后常发 生叶蝉和蚜虫危害,可用40% 乐果乳剂1500一2000倍液喷治。 4。

适时采收。茭白孕穗后期,肉质茎显著膨大,抱茎叶鞘中 部向左右裂开,露出1-2厘米茭肉,称为“露白”是采收适期。

过期不采就会老化,肉质松软,纤维粗硬,甚至寄生的菌丝产生厚膜孢子,在茭白内发生黑点,逐渐扩大成为黑褐色不堪食用。 一般3天左右采收一次,用镰刀自茭白下3寸左右割下,保留一定叶片保鲜,捆把鲜收鲜销。

如运销外地,将。

4.茭白的品种有哪些

生产上根据茭白的采收期,将茭白分为一熟茭类和二 熟茭类。

一熟茭又称单季茭,春季栽植,每年自白露至寒 露采收一次,可连续3 ~4年,但为保持种性和获得高产, 需年年分株繁殖,其采收时正值农历八月,故又叫“八月茭”。如杭州的一点红、象牙茭,广州的大苗、软尾等。

一 熟茭要求较严格的短日条件。二熟茭又称为双季茭。

一般在春季或夏季栽植,于当年9 ~ 10月采收一次秋茭,翌 年5 ~6月第二次采收夏茭。夏茭采收时正值农历四、五 月,故又称为“四月茭”、“五月茭”、“蚕茭”。

如杭州的抒 子茭,无锡的中介茭。二熟茭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严格。

5.关于写竹的坚韧,高洁的诗句,以及翻译

古代诗歌,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翻译成现代白话,味道会变淡很多

尝试翻译如下:

题目:隐居辋川

自从辞官回归贫民生活,不再到京城为官,常常斜靠在屋檐前面的树上,远远地看着荒原上的山村。

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展翅翻飞,窜入苍茫山间, 隐士寂寞,只愿水车浇灌田园。

这首诗先写辞官归乡下,接着写所见乡村景致.最后引用战国高洁的隐士陈仲子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的隐居生活.隐含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对官场的厌倦!

呃,感觉还是没翻译好,把意境破坏了好多,个人能力有限,先将就看看!

6.朴素的美食诗词

窃以为对生活体察至细至微之人当识得美食之佳趣。

对美食的体验经历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对其背后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独特考察。倘若这个品尝美食的人有点考据癖,他定会查查什么地方出产食物的原材料,什么时候发现奇妙的烹制方法,什么人将其发扬光大。

《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一时,除去其本身拍摄美食独特视角,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它对美食背后的故事的探寻。回顾中国的古代文学,不难发现那些写出绝世佳作的大文豪们大都留心生活,而其中嗜食会食者又占了绝大多数。

可见留心生活的人自是不会放过美食的乐趣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不少描写美食的句子,笔者选取了几首写美食的古诗,研究了古诗、美食和地理背后的千丝万缕。

一、李白和雕胡饭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首诗是李白在五松山借宿一位荀姓老妇家后心怀感激之作。诗的第五第六句写到“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何为“雕胡”?雕胡指的就是茭白。茭白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中国多生长于长江湖地一带。

而五松山在什么地方呢?安徽铜陵县。铜陵在长江边上,水资源丰富,适合茭白的生长。

茭白作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味美鲜甜,口感脆嫩,是难得的美味佳品。而茭白饭则是广受欢迎的一种烹调方式。

茭白,米饭配以一点香菇外加一勺猪油就能成就一盘茭白炒饭,很家常的味道,亦是道地的江南美食。可以想象,在一个朴素的农妇之家,主人家端出这样一盘清香诱人的茭白饭,茭白映“素盘”,月光下莹莹卓辉,是何等“秀色可餐”。

无怪乎李白叹一声“三谢不能餐”。历史上除了李白还有很多人也对雕胡饭大加称颂,譬如杜甫“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又如宋玉《风赋》云:“主人之女,为臣炊雕胡之饭,烹露葵之羹”。

小小茭白能在走遍天下,尝遍四时之味的文人们的记忆之中占有如此地位,不得不说江南水土之肥,美景、美人、美食一个都不落下。二、梅尧臣和河豚鱼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梅尧臣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庖煎苟所失,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这首诗是梅尧臣在同范仲淹的一场酒宴上作的。

彼时梅尧臣刚卸任浙江建德县知县,而他的好友范仲淹时任饶州知州。范氏怀着宽慰友人的心思邀请梅尧臣同游庐山,在其款待梅尧臣的酒宴上,有一位客人讲起河豚味极鲜,勾起了范仲淹的馋虫。

梅尧臣却认为,仅仅为了享用河豚这道美味,竟要冒生命危险,是非常不值得的。即席赋诗一首,婉劝范仲淹不要冒险品尝河豚。

这首诗凑巧的让梅尧臣名满天下,而河豚竟一时有“梅河豚”之谓也。而梅的这首诗之所以一时名声大噪还得益于梅尧臣的另一位好友欧阳修的大力推荐。

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专门写到“梅圣俞尝于范希文席上赋《河豚鱼》诗云: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欧阳修说“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二句道尽了河豚妙处。

且一探其“妙”。河豚在中国多出没于沿海,江河。

在长江汛期,春夏之际易于捕捞。中国古代最早的有关食用河豚的记录是《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述“敦水”之中“多肺肺之鱼,食之杀人”的文字。

“肺肺之鱼”指的就是河豚。早在先秦之前就有人食用河豚并有致死的情况了。

待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盛产河豚,吴王将之推崇为极品美食,河豚甚至享获“西施”美名。河豚肝被称之为“西施肝”,河豚精巢被称之为“西施乳”。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大抵也正是这般豪迈的气魄才有“冒死吃河豚”的勇气罢。相比之下,尽管梅尧臣写出了形容河豚美味的绝妙佳句到底却少了那份为了美食拼命的精神气儿。

三、符曾和元宵上元竹枝词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说到元宵当是人人皆知的美食。符曾这首诗的前两句“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笔者以为写的是核桃酪汤圆。核桃酪汤圆的特点就是核桃配桂花,核桃的坚果味和桂花的清香搭配,健脑强身,是为佳品。

诗里的马家指的是京城的马思远,此家的元宵当时极为出名。元宵美名,世人皆知。

然而,元宵节与吃元宵的习俗却不是同时产生的,其间相隔了大约一千多年。元宵节是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发展和重视,关于元宵节的“发迹”民间还有诸多传说,其中东方朔和元宵姑娘的故事较富有浪漫情怀。

而人们在元宵节开始食用元宵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