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静夜诗中的”床”是指什么

李白的《静夜思》中头一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很多人似乎从未对其产生过疑问,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床榻之床。

这一点进一步搞搞清楚应该很有必要。 理解为,或者不假思索想当然地认为此处的床就是床榻之床,这首诗的画面就会让人产生某种疑惑,有种嬉戏感,与思乡之情不那么协调:飘飘欲仙如李白者,睡眼朦胧中看到床前的月光,就疑是地上霜了;或者思乡的李白睡不着,辗转反侧间看到床前的月光,就疑是地上霜了,这样未免显得不那么超凡脱俗,不那么仙,不符合李白在诗中一贯自我形象的塑造。

李白诗中的另一个床,《长干行》中“绕床弄青梅”的床,公认为井床之床,这一点应无歧义。以一个作者所用之词词义的一贯性,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似也应为井床之床。

如理解为井床之床,此诗的情景就有了变化:诗人李白因为境遇、情感、理想、思想上的问题,总是易于无眠的,这符合我们对于“诗人”这个概念的想像。既无眠,古人一般总有一个院子,或大或小,总要去走走的。

院子里一般而言有一口井,有井一般而言就有井栏,是为井床。就是床前明月光里的床。

月光撒在此处,似乎更为妥当。无眠独步,诗人一般总是低着头,因此才能先看到“床前明月光”,后“举头望明月”。

如果诗人躺在床上,先看“床前明月光”,再“举头望明月”,不说动作次序上的不自然,由于他在“床上”,举一下头就能望见明月?这非常值得怀疑。 以上确实只能算猜度,无“真凭实据”。

这里我们还有一个更“确凿”一点的“证据”,就是理解为井床后,能更加符合作品的主旨。该诗的主旨是思乡,而井的其中一个意义就是指代故乡。

明月和井,有两个抒发主旨的要素,是否使该诗的主旨表达的更为完整和彻底呢? 然而,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说,李白《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中的“白帝”被他小时候误解为身着白衣的帝王,而非白帝城,虽是误解,但增添了诗景,以致恋恋至今。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如果理解为床榻之床,较之诗人月下独步会产生一丝谐趣,弃之未免可惜。

但既然不能让白帝的误解持续下去,床之误解也应当正名,不能让诗人永远躺在床上。

2.描写”床”的古诗有哪些

1. 纳兰性德《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2. 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

3.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4. 李商隐《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5. 李白《长干行·其一》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6. 杜甫《新婚别》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7. 陶渊明《移居二首》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8.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9. 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10.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11. 薛逢 《宫词》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12.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3. 杜牧 《郡斋独酌》

我昔造其室,羽仪鸾鹤翔。交横碧流上,竹映琴书床。

出语无近俗,尧舜禹武汤。问今天子少,谁人为栋梁。

14. 史达祖《三姝媚》

烟光摇缥瓦,望晴檐多风,柳花如洒。锦瑟横床,想泪痕尘影,凤弦常下。

15. 乐府民歌《木兰辞》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关于”床”的古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以竹床则杨伯古诗代简

年代:【宋】 作者:【吴儆】

此君丘壑姿,不受世炎凉。

那知犹有用,未免斤斧伤。

矫揉加尺度,指绕百链刚。

直节甘枕藉,凛气荐冰霜。

纨扇有用舍,杞杯真贼戕。

所用已卑贱,幸升君子堂。

用之苟非人,珪璧污闺房。

君家鸿鹄群,风雨今对床。

故令厕其间,贵贱可两忘。

他时飞雪或不常,烦君拂拭悬虹梁。

除非高士延孺子,无令今年少辰真王。

北山三咏其二——觉海方丈

王安石

往来城府住山林,诸法翛然但一音。

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

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

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酬俞秀老

洒扫东庵置一床,於君独觉故情长。

有言未必输摩诘,无法何曾泥饮光。

天壤此身知共弊,江湖他日要相忘。

犹贪半偈归思索,却恐提桓妄揣量。

对客

窗壁风回午枕凉,清谈相对一胡床。

心知帝力同天地,能使人间白日长。

巫山高,十二峰。

上有往来飘忽之猨猱,下有出没瀺灂之蛟龙,

中有倚薄缥缈之神宫。神人处子冰雪容,

吸风饮露虚无中。千岁寂寞无人逢,

邂逅乃与襄王通。丹崖碧嶂深重重,

白月如日明房栊。象床玉几来自从,

锦屏翠幔金芙蓉。阳台美人多楚语,

秖有纤腰能楚舞,争吹凤管鸣鼍鼓。

那知襄王梦时事,但见朝朝暮暮长云雨。

和微之药名劝酒

赤车使者锦帐郎,从客珂马留闲坊。

紫芝眉宇倾一坐,笑语但闻鸡舌香。

药名劝酒诗实好,陟厘为我书数行。

真珠的皪鸣槽床,金罂琥珀正可尝。

史君子细看流光,莫惜觅醉衣淋浪。

独醒至死诚可伤,欢华易尽悲酸早,

人间没药能医老。

寄言歌管众少年,趁取乌头未白前。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自断此生休问天,生得胡儿拟弃捐。

一始扶床一初坐,抱携抚视皆可怜。

宁知远使问名姓,引袖拭泪悲且庆。

悲莫悲于生别离,悲在君家留二儿。

怀古二首

日密畏前境,渊明欣故园。

那知饭不赐,所喜菊犹存。

亦有床座好,但无车马喧。

谁为吾侍者,稚子候柴门。

怀古二首

长者一床室,先生三径园。

非无饭满钵,亦有酒盈樽。

不起华边坐,常开柳际门。

漫知谈实相,欲辩已忘言。

4.有床字的古诗句

《相和歌辞•箜篌引》李贺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

屈平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诚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葫,瓦甒浊醪蚁浮浮。

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被发奔流竟何如?贤兄小姑哭呜呜。《箜篌引》李贺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

屈平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诚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

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葫,瓦甒浊醪蚁浮浮。

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被发奔流竟何如,贤兄小姑哭呜呜。

《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李白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静夜思》李白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长相思》李白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馀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

《过西山施肩吾旧居》齐己大志终难起,西峰卧翠堆。床前倒秋壑,枕上过春雷。

鹤见丹成去,僧闻栗熟来。荒斋松竹老,鸾鹤自裴回。

《秋相望》元稹檐月惊残梦,浮凉满夏衾。蟏蛸低户网,萤火度墙阴。

炉暗灯光短,床空帐影深。此时相望久,高树忆横岑。

《送祁乐归河东》岑参祁乐后来秀,挺身出河东。往年诣骊山,献赋温泉宫。

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前月还长安,囊中金已空。

有时忽乘兴,画出江上峰。床头苍梧云,帘下天台松。

忽如高堂上,飒飒生清风。五月火云屯,气烧天地红。

鸟且不敢飞,子行如转蓬。少华与首阳,隔河势争雄。

新月河上出,清光满关中。置酒灞亭别,高歌披心胸。

君到故山时,为谢五老翁。《太白胡僧歌》岑参闻有胡僧在太白,兰若去天三百尺。

一持楞伽入中峰,世人难见但闻钟。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

草衣不针复不线,两耳垂肩眉覆面。此僧年几那得知,手种青松今十围。

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商山老人已曾识,愿一见之何由得。

山中有僧人不知,城里看山空黛色。《送孟孺卿落第归济阳》岑参献赋头欲白,还家衣已穿。

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客舍少乡信,床头无酒钱。

圣朝徒侧席,济上独遗贤。《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王维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

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

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谒璿上人》王维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

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

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

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

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

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郑果州相过》王维丽日照残春,初晴草木新。

床前磨镜客,树下灌园人。五马惊穷巷,双童逐老身。

中厨办粗饭,当恕阮家贫。《新嫁娘词三首》王建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题万道人禅房》张祜何处凿禅壁,西南江上峰。

残阳过远水,落叶满疏钟。世事静中去,道心尘外逢。

欲知情不动,床下虎留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促织》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赠王道者》于鹄去寻长不出,门似绝人行。

床下石苔满,屋头秋草生。学琴寒月短,写易晚窗明。

唯到黄昏后,溪中闻磬声。《哭故人》乔知之生死久离居,凄凉历旧庐。

叹兹三径断,不践十年馀。古木巢禽合,荒庭爱客疏。

匣留弹罢剑,床积读残书。玉没终无像,兰言强问虚。

平生不得意,泉路复何如。《酬张十八访宿。

5.李白静夜思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马未都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及其《新解》一文中称,李白《静夜思》诗中所描写的床是胡床,这只是一家之言。按照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历史与古人坐行姿势的变化来看,这一说法并不太符合历史的实际。

在唐代中期以前,中国古人的坐主要是一种类似今天“跪”的坐姿,这种坐姿在现代的韩国和日本仍可以看到。古人之所以采用这一坐姿,与最初的穿着分不开。汉代之前,古人所穿的是上衣下裳。裳像一条围裙,在裳里面穿的是只有两条裤管的胫衣,即所谓的“开裆裤”,目的是为了保暖腿部。古人采用跪坐的方式,主要是为了端坐,避免露出下体。在汉朝前后,人们开始穿合裆之裤,但由于习俗,依然采用那种不舒服的坐姿。踞坐(蹲坐,两足及臀部着地或物,两膝上耸)与跏趺之坐(盘腿而坐)均被认为是一种不合礼节的姿态。例如,《后汉书·鲁恭传》明确指出:“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

每一种家具形式都是当时社会生活文化的具体反映。在唐代中期椅子出现之前,伴随席地而坐而使用的传统坐具是筵、席、床、榻。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解释说:“筵亦席也,铺陈曰筵,籍之曰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床,与今天的床不同,是略微高出地面的一种坐具。西汉后期,出现了“榻”,最初与床没有分别,后来在大小上则有了变化。床逐渐向高处发展,而榻则高度基本不变。

汉朝以前,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生活中心亦围绕睡卧之地,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久而久之,社会上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人待客方式:床、榻的主要功用不是睡卧,而是待客。当时的床主要有罗汉床、架子床。罗汉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一种床,大的罗汉床可供坐卧。古人一般都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架子床是古人使用最多的床,床的四角安立柱,顶部有盖,床的三面装有围栏。

唐朝建立后,人们的起居活动中心与习俗延续前代,依然围绕床榻为核心。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床、榻为坐具的时代,榻(榻大多无围栏,又称“四面床”)和床均可以称为床。古时的床只是一个类概念,是指供人坐、卧的一切用具的统称。其中的坐具主要指榻(四面床)和罗汉床。那时的“坐”即是“跪坐”,决不是胡床之上的“垂足而坐”。

李白是唐朝前期诗人,在尚礼的古代社会中,李白不太可能违背社会习俗。马先生称,在床榻上喝酒不舒服,这显然是不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性。唐代之前,古人待客、饮酒经常在床、榻上进行,只不过这种床并非马先生理解的睡觉之床。笔者认为,李白诗中所描绘的床依然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坐具,主要是一种榻或罗汉床,可以随意放置于住所前厅或窗户旁边,而非睡觉之床。以此而解《静夜思》,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作品的内容。马先生在文章中还引用李白《长干行》中“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诗句证明自己的分析,称如果围绕顶着墙放的床,根本不能转圈。此是以今度古,当时的榻与罗汉床根本不靠墙。我们可以在唐代许多名画中清楚地看到宫女、侍从围绕着坐在床榻上的皇帝或主人在殷勤地服务着。马先生还称杜甫诗《树间》中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诗句,是对李白《静夜思》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杜甫的诗与李白诗境界不同,两人所处时代不同,不能简单类比,这样诠释《静夜思》,显然不妥。

随着宋代家具样式的变化,据记载,时至南宋之后,不少读书人已经看不懂李白的《静夜思》了。由于当时床已经成为人们真正的卧具,放置于内室,不再靠近窗户,难以看见月光,所以,有的人甚至将李白诗中的“床前”之语改写成“窗前”。

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从当时的时代出发,否则极易出现曲解与误读。这一现象在文学作品理解中经常出现。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之句,我们的语文课本和许多作品欣赏丛书在解读该句时,均解释为路人看见罗敷那么漂亮,不由自主地手捋胡须,赞叹罗敷之美。实际上,中国古代习俗以男子“蓄须”为美(至宋代才改变),该句实际是指路人在罗敷面前展现自己漂亮的胡须,暗含吸引罗敷注意、“我就是你的意中人”之意。

总之,李白《静夜思》诗中所谓“床”主要指床、榻之类的坐具,当时人们观念中的坐具并不包括胡床。

6.古诗:“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什么意思

床:五种说法。

1、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2、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窗”的通假字。

4、即坐卧的器具。 《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5、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

扩展资料: 原文 静夜思 唐朝诗人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床前明月光。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