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骚的诗句

微寒放杨柳,纤草入风骚。——唐·齐己 【闲居】

谁奋长谋平岭海,犹将馀力寄风骚。——宋·王安石 【奉招吉甫】

我不如王仪曹,爱驱烟墨追风骚;——清·汪琬 【两不如篇】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唐·杜甫 【戏为六绝句 其三】

莫厌皖山穷绝处,不妨云水助风骚。——宋·王安石 【别雷国辅之皖山】

朱弦拂宫徵,洪笔振风骚。——唐·白居易 【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

徐干仍孙见尔曹,我当千载继风骚。——明·谢榛 【送徐逸人归天台山】

乳香犹未脱,便欲领风骚。——当代·熊东遨 【咏马八题 其八 幼马】

千里得君诗挑战,夜坛谁敢将风骚。——宋·王安石 【中秋夕寄平甫诸弟】

高人初禄仕,判语亦风骚。——宋·徐玑 【送戴文子赴定海主簿】

每从公退处,杯酒接风骚。——明·顾璘 【赠枢使李竹坡四首 其一】

功利既及民,又将薄风骚。——宋·梅尧臣 【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示卷】

已知捐俗态,时许话风骚。——唐·李山甫 【病中答刘书记见赠】

永巷闲吟一径蒿,轻肥大笑事风骚。——唐·郑谷 【辇下冬暮咏怀】

宝晋云烟杂海涛,玉溪花月写风骚。——宋·杨万里 【赠剪字吴道人】

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风骚。——唐·杜甫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其一】

素居邻市井,老计托风骚。——明·谢榛 【京师大雨】

出世朝天俱未得,不妨还往有风骚。——唐·齐己 【与崔校书静话言怀】

平生怀玉雪,独立占风骚。——宋·王默 【梅花】

抱瓮灌园还顾惜,举杯邀月付风骚。——当代·陈振家 【逸怀】

秀毓楚材饶杞梓,词摛艺圃续《风》《骚》。——清·徐炘 【岳麓书院纪事 其一】

一代后先书惠化,三朝中外主风骚。——宋·张徽 【送程给事知越州】

向日春灯疑梦语,廿年文酒忆风骚。——明末清初·张穆 【彭躬庵先生还易堂寄曾青藜魏和公诸友】

品题尊月旦,坛坫盛风骚。——清·陈崇牧 【陶社落成,恭和丹翁吏部原唱,并祝颂慈、玉池两先生华诞 其一】

清谈尽名理,老句逼风骚。——宋·赵蕃 【送文叔入都兼简陈元龄周畏知文叔之弟华叔 其一】

伪体不别裁,何以亲风骚。——明末清初·钱谦益 【古诗赠新城王贻上】

天上星精钟太白,人间文格埒风骚。——宋·杨杰 【李翰林祠】

红叶寄情于岁月,白头还梦与风骚。——当代·熊东遨 【秋暮登高 其一】

以上供参考。

2.诗骚是指什么

诗骚:《诗经》、《离骚》的并称。

清 冯班 《钝吟杂录·诫子帖》:“ 子美中兴,使人见《诗》《骚》之义,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 诗骚:泛指诗歌。

唐 柳宗元 《寄韦珩》诗:“君今矻矻又窜逐,辞赋已复穷诗骚。”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文同 ﹞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

诗体: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抒情诗通过抒发诗人的感受来反映社会生活。

叙事诗以叙事和写人为主,通过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 说理诗侧重于讲道理和发议论。

“按形式分,有中华传统诗和外式诗两大类。中华传统诗有古风、格律诗(律诗和绝句,又称近体诗)、词、曲等;外式诗,习惯称“白话诗”,有十四行诗、自由诗等。”

(陈志岁《载敬堂集》) 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古体(五古)、七言古体(七古)、杂言体。 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此外,我国古诗的分类方法还很多。例如,按作者分,有苏李体、太白体等;按诗集名称分,有楚辞体(骚体)、选体(《昭明文选》)等;按作诗方法分,有柏梁体(即联句诗)、集句体、回文体等;按用途分,有试帖诗(用于科举考试,也叫“赋得体”)、字谜体等。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 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骚体,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起于战国时楚国 ,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

这类作品,富于忬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 延年 以曼声协律, 朱 马 以骚体制歌。”

郭沫若《谈诗歌问题·新诗并未抛弃中国诗歌的传统》:“由四言而骚体,由五、七而长短句,乃至由词而曲,曲再要加入衬字衬句,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先秦文学中的骚体是韵文体裁的一种,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

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后者亦被称之为“骚体赋”。

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近的一些赋。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

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

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骚体主要作家:屈原、宋玉、蔡琰。

代表作品有《九歌》、《离骚》等。屈原以前的诗歌句式,基本上是四言体。

这种句式,比起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三言句式,无疑是一大进步。就它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来说,《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民歌,可以说是达到了它的高峰。

但是,这种四言句式,毕竟节奏短促、单调呆板,容量也有限。在表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时,它的束缚和局限,就突出地显露出来了。

倒是国风中的那些杂言体,如《伐檀》、《行露》等,以及楚国、吴越民间流传的《徐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由于字句参差、节奏自由,在抒发思想感情上显出了长处。屈原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直抒己怀的抒情诗。

它们往往即眼前景,就身边事,述胸中志,表现一时、一地的某种感触和心境。反映在诗歌体制上,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

《诗经》中也有一些表现王朝先祖建功立业的史诗(如大雅《生民》、《绵》,鲁颂《阔宫》等),或反映当代政治、军事重大事件,表现朝廷近臣忧虑国事的抒情诗(如大雅《桑柔》、《抑》、小雅《六月》、《正月》等),以及某些农事诗(如豳风《七月》等),在体制上出现了向中、长篇演进的趋势。但总的来说,诗三百篇以短章为其基本体制,即使是规模最宏伟的《閟宫》,也只九章一百二十一句,四百八十四字。

七言诗的诗体出现,给春秋以来的诗歌体式带来了一次大解放。明人吴景旭说:“经之后、赋之先,天地间忽出此一种文字”,“总览斯文风格,凿空不经人道,自应别名一体,以‘骚’命之可也。”

李维桢也称赞屈原“以一人之手,创千古之业。”对屈原来说,这样高度的评价,可。

3.诗中骚怎么读

骚 sāo〈名〉

忧愁。“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如:骚屑(纷扰不安的样子;状声词,风声);骚骚(忧思郁闷的样子)。

指屈原的《离骚》的省称。如:骚雅(离骚与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骚人韵士(诗人雅士);骚经(指《离骚》);骚学(关于《楚辞》的学问)。

诗体的一种。如:骚体;骚词(骚体诗的文词);骚赋(骚体作品);骚文(骚体作品)。

泛指诗文。如:骚章(诗章);骚句(诗句);骚坛(诗坛);骚兴(诗兴);骚肠(诗肠);骚垒(诗坛);骚语(诗的语句)。

4.诗骚的总结归纳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

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

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

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

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前面说到,《诗经》可看作是“平民文学”,因此,《诗经》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与“写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便是所谓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楚辞》是文人之作,这就理所当然牵扯到文采。楚辞,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九辩》,都是意境开阔、尽显文采,且想象丰富、纵横驰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欲言此而先言它,善用比喻。

像《离骚》开篇,谈作者的显赫身世就用了整整一大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何等的大气!文中作者思绪驰骋:“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粮。为余驾飞龙兮,亲瑶象以为车。”

让飞龙为自己驾车,以象牙美玉作车,想象是何等的开阔与大胆!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用以概括楚辞的艺术特点,是极其恰当的。

作一个比较,《诗经》无论记事、写物、抒情,都是确确实实、言之有物的。楚辞看似言而无物,但无形为有形,其意蕴深远,极尽腾挪之能事。

《诗经•卫风•硕人》写美人用了这样一段话:“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蝍,齿如槬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谓美极,写实的手法也用的淋漓尽致。通过对具体物象手、肤、颈、齿、眉、目等的描写,勾勒出卫庄公夫人庄姜之美。

我们再看看楚辞中对湘夫人的描写:“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完全凸现了一个“虚”,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只是一个例子,但《诗经》与《楚辞》在艺术风格上得差异便可见一斑。 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

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

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

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

5.诗骚是指什么

诗指的是《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骚指的是屈原的《离骚》《楚辞》篇名。

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 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 《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 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 赋》,或简称《骚》。

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 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 括《楚辞》。

《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