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头饰的诗句
韦应物
1. 咏玉 乾坤百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玉器,真性一朝伤。
2. 咏水晶 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的铄愁成水。
3. 咏珊瑚 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
4. 咏琉璃 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唐—卢郊
寒溪九首 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硅,明月宝镜中,物物天照齐。
唐—王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李白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2.与古代发簪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宋代:黄庭坚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2.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溪居 唐代: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1.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译文 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
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
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赏析 这首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
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2.春望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赏析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3.溪居 译文 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
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
诗歌表面是写在此生活的惬意自适,其实是强写欢愉,将被贬的郁愤之情隐晦写出。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
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
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
“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 “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
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
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
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
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静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
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表面的平淡所蕴含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正如清代的沈德潜所说: “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这是很中肯的评价。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3.描写“女子佩戴首饰”的诗句有哪些
1、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唐朝 白居易《琵琶行》
【释义】: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2、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和乐天春词 》[ 唐 ] 刘禹锡
【释义】: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南北朝 ] 佚名
【释义】: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4、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西汉 罗敷陌上桑》,
【释义】: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长恨歌》
5、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唐朝 白居易《长恨歌》
【释义】:贵妃头上的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珍贵头饰一根根。
6、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妻
【释义】:脚下她穿着丝鞋,头上的玳瑁簪闪闪发光。
7、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点绛唇》宋 李清照
【释义】: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8、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李白《玉阶怨》
【释义】: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
9、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妻
【释义】:国古代的女子,即使再穷再贫寒,哪怕是陶瓷竹木做的荆钗陶簪,也得买上几支,清晨起来,绾起头发,对着朦胧不清的铜镜,灵巧地插上,算是一天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4.古风吊坠的诗句有那些
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2.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3.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4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5.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7.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8.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9.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0.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11.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12.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
来世你渡我,可愿? 13.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14.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5.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16.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17.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18.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19.万般故事,不过情伤;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2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2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3.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24.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2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8.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3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3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33.独看沧海化桑田,一眼望穿一千年34.倾尽天下为一笑,拱手河山讨你欢。35.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36.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37.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古风歌词1.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
2.夜 五更寒的空洞 暗哑 江山长卷 却也泛黄 被历史风化 你 我一生的牵挂 沙哑花前月下 化漫天黄沙 3.杀 为你杀为你夺天下 颠覆天下 我亦无怨 生死中挣扎4.我恨仙神何负我,苍天弃吾吾宁成魔。身凡夫却与天搏,立傲骨谁能挫。
5.我愿意为你而枯萎 不愿使你负累 爱你此生无怨无悔6.到头来算的那一卦,终是为你,覆了天下。7.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
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8.江山嘶鸣战马,怀抱中那寂静的喧哗。
风过天地肃杀,容华谢后,君临天下。登上九重宝塔,看一夜流星飒沓。
9.让鲜血在长剑上绽放 这一刻你是我一个人的王 我愿意为你 拥抱死亡10.诀别的舞蹈 我化为火中的妖 你的泪是我最美的陪葬 让我用生命 成全你的荣耀 最后一笑 灼灼桃夭11.我知道那片禁海会很危险,可我放不下对你的思念,浪如山雨如针都随风起,海的尽头住着你,天问用双手换双翼可否愿意,我放下双手去陪你。12.一十七话尽相思,书作无缘只两字。
一十九笔结心意,有缘相聚莫别离。13.谈相遇,叹相遇。
昔日遗音今朝意。怨相遇,愿相遇。
相遇展眼化别离。14.双手 交错 合十紧握 不想错过 没有你谁能读懂我寂寞 只要此刻能够留住你的拥抱 谁还在乎天荒地老15.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16.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17.梨花香 却让人心感伤 愁断肠 千杯酒解思量 莫相望 旧时人新模样 思望乡 为情伤 世间事皆无常 笑沧桑 万行泪化寒窗 勿彷徨 脱素裹着春装 忆流芳18.这一生都只为你 情愿为你画地为牢 我在牢里慢慢的变老 还给你看我幸福的笑 这一生都只为你 情愿为你画地为牢 我在牢里慢慢的变老 还对别人说着你的好。
5.梨花的古诗句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4.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东坡)
5.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6.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7.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
8.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
9.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玉蝴蝶》)
10.雪岭松边路,月订亥斥酵俪寂筹檄船漏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元 吴镇 小令《[南吕]金字经·梅边》)
6.古代美女的头饰(描写)
古代妇女的发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从历代画家 遗留下来的作品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一般妇女发型。
第二类,特定历史人物发型。如王昭君、蔡文姬等,画家 按她们不同的形象、性格安排不同的发型。
第三类,神话故事人物发型。如《八十七神仙卷》及《永 乐宫壁画》中的天女、女仙等,虽然是神化了的人物,但其发 型也还是与画家所处时代的妇女装饰式样分不开。
历代妇女发型有以下几种:(一)高髻 高臀始于汉,盛于唐、五代。髻,总发也,挽发而束之于 顶。
《辞源》 “高髻”条引《后汉书》记载:“长安语曰,城中 好高鬣四方高一尺”。高髻在汉魏时就已开始流行,魏曹植的《洛神赋》。
中就有“云髻峨峨”的诗句。至唐、五代更为盛 行,特别是晚唐,妇女竞梳高髻。
晚唐韦庄诗“高髻云鬟别样装”及《妆台记》“蜀盂抛末年,妇女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的记述,都证明中国古代妇女流行高 髻,而且从汉至唐、五代, 甚至到明代都有这种发髻和妆束。 ①②晋顾恺之画中之高髻③北魏漆画中之高髻④东汉墓画中之高髻⑤晋壁画中之高髻⑥唐刻砖之高髻⑦⑧《簪花仕女图》中之高髻⑨唐陶俑之高髻⑩《韩熙载夜宴图》中之高髻⑾⑿⒀明代之高髻(二) 灵蛇髻 灵蛇髻始于汉末,《采兰杂志>肥载“甄后(即魏曹植所赋 之“洛神”)入魏宫,宫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 髻形于前,后因效而为之,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巧;同,号灵 蛇髻,拟之者,十不得一、二”。
这就是灵蛇髻的起源。此种 蟠曲扭转的发髻饶有风韵,它运用了拧麻花的装饰规依极富 于灵活旋转的动态,因此为历代们:女画家所喜用,他们笔下的 灵蛇髻更是变化多端,奇异之极。
(三)九鬟仙髻 这种发式始于秦,以后并广为妇女(尤其是贵族妇女)使用。 《中华古今注》“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宫梳望仙九鬟 髻”。
汉时,高祖令官人梳奉圣髻,武帝令梳十二鬟髻、堕马 髻,灵帝令梳瑶台髻。《灸毂子》“汉武娜,王母降,剧山髻 皆异人间,帝令官人效之,号飞仙髻”。
此种根据神话传说兴起的套环式的大髻,为当时贵族妇女最高贵华丽的一种发式装饰。关 于鬟, 《辞源》:“鬟发为饰也”, 古诗《羽林郎》:“双鬟何窈窕,一世良 所无”,即指鬟。
九鬟是一种假发,称 为鬣(音替),即是用假发做成各式各 样的发套,发套套得越多就越高贵,并 插上珍珠、宝石等名贵装饰品。由于鬟 是假发,所以每一鬟的顶端要用金属支 柱撑起(图五)。
九鬟髻多为古代后妃 所用,以后则更广泛地作为绘画中仙女 的发型。(四)分鬓髻 (五)反绾髻 分髻髻始于汉代,反绾髻始于魏。
《古髻鬟品》:“汉元帝宫人有百合分臀 髻’,,“魏武帝有反绾髻”, 《妆台记》: “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 《辞源》: “臀发尾也,髻后垂也,亦日 燕尾”。分臀髻和反绾髻都是将发向后 梳的一种发型,并分成若干股。
反绾就是将发向后拢到一处用丝带束住。(六)螺髻 始于唐代,清代王渔洋有 词曰“青螺如髻秀堪餐”。
这种螺髻见之于唐代画最多, 它们来自唐李惠仙墓壁画中侍 女像的螺髻式样(李惠仙是武 则天的孙女,即永泰公主), 并被广泛应用于绘画和诗歌 中。唐代历史人物故事画中的 仕女发式大多为螺髻,以标志 那一历史时期仕女画的特征 。
(七)蝉鬓 始于汉代。 《古今注》:“魏文帝官人莫琼树始制为蝉鬓,望之缥缈如蝉翼然”。
古代 诗歌中有“云鬟雾鬓”的句子,形容妇女的鬓发乌黑而薄。所 以在画仕女鬓发时,不但要 染极黑的部分,还要用淡墨 逐层渲染,使之逐渐淡下 去,表现出蝉鬓薄而透明的特殊效果。
(八)堕马髻 表现出薄而透明的效果 始于汉代,《后汉书》中有“梁冀妻孙寿作堕马髻的记载,古词“倭堕低梳髻”就是描写堕马髻一类的发式。见之 于仕女画中的堕马髻有两种。
三.唐代仕女的面饰面饰主要是古代贵族妇女用来在面部的额、颊处作装饰, 称为“花子“或“靥面妆”。伊世珍《乡擐记》记载:“薛夜来(汉文帝时宫女)一夕,误触七尺水晶屏风上。
伤处如晓霞将散,自是宫人俱用胭仿画晓霞妆”。据 此可证明面饰起源于汉代。
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黥迹,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炻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辄印 面,故有月黥钱,又云妇人妆如月形,名黄星靥”。这也说明了面饰的来源。
所谓黥迹,是指古代对犯人施行的一种刑法(即在脸上烙印记)。当时有许多贵族的妻 子残酷虐待婢女.在婢女脸上烙印,为了掩盖它,3 便加以装饰,后人仿效之,逐渐形成一种面饰。
汉、唐,五代都盛行面饰,尤其是唐代更为流行。六朝梁 代名著《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尽指以黄金色的花钿贴额的面饰。
此种面饰在唐代也很流行。 古代遗留下来的仕女画,有许多在仕女的面颊上施加面饰,如敦煌1窟五代壁画《于阗公主》和16窟五代《剖议金夫人供养像》 都有面饰。
可也有不少是不加面饰的(包括贵妇人像),如130窟盛唐《乐庭环夫人供养像》壁画其中前列三个贵妇人面部都没有面饰。据此可知,除唐、五代以 外,其它朝代的仕女画几乎都没有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