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古诗要完成哪些要求

学习古诗,是为了教好古诗。语文老师如果能掌握古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就能更

好地完成古诗的教学任务。下面谈谈学习古诗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内容方面,要注意积极和消极的区别

我们学习古诗,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具体作品作具体分析,区分积极和消极的内

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古诗,要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

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

古代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里不可能一一介绍。仅就语文教材涉及的古诗而言,内容也

是多方面的。有抒发爱国热情的:如《示儿》

《春望》等;有同情劳动人民的:如《锄禾》

《江上渔者》等;有批判统治阶级的:如《出塞》

《题临安邸》等;有表现真挚情谊的: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

等;

有描绘祖国绚丽风光,

赞美祖国山川之美的:

《望

庐山瀑布》

《题西林壁》等。

二、语言方面,要注意古代和现代的区别

对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方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它

们之间的发展性和不一致性。古诗是古人用古代汉语写的。我们学习古诗,在语言方面重点

要放在古今语言的不同之处。就诗歌而言,古今语言的不同,往往表现在字义和句式两个方

面。

古汉语中的一个字,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一个词,字义问题也就是词义问题。古今字义

也是在发展演变的。古今字义不一致是学习的重点。

古今句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省略和倒装等方面。诗歌的语言要精炼,字数受限制,因而诗

句中多省略现象。古诗句式的因素主要是平仄、押韵、节奏等格律问题。

三、样式方面,要注意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散文和诗歌都是文学作品,二者是有联系的,散文诗就是二者的结合。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

文学样式,把它们的区别搞清楚,有助于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教学。

散文一般篇幅不长,形式自由,语言不受格律的限制,句子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诗歌同散

文不一样。内容的浓缩、情节的跳跃、感情的强烈、结构的严密、语言的精练和富于音乐性

等等,构成了诗歌的特点。

散文中的佳作,往往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就是结构形式比较自由。古诗的结构

形式不象散文那么自由,其中的近体诗,则有固定的结构。

四、格律方面,要注意古体和近体的区别

诗歌的格式和韵律叫格律。古诗按照格律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古体诗按照汉魏及以后

的人写的只求押韵,不求对仗,每篇句数、字数没有严格规定的诗歌,五言或七言的较多,

也有四言、六言和杂言的。近体诗指唐宋及以后的人写的律诗、绝句和排律,它的句数、字

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掌握格律对理解诗意,指导朗读都有好处。

教科书中的古诗大多数是绝句、律诗。平仄是绝句格律的主要内容。掌握了的绝句的平仄格

式,律诗的平仄格式也就能掌握。

2.古诗的基本要求有什么

1、押韵

押韵,是指每首诗的2468句,或者12468句的末尾一个字要用同一韵部的字。写格律诗通常用平水韵。首句入韵式,即第一句末尾字押韵;首句不入韵式,即第一句的末尾字不押韵。

2、把握三个字:替,对,粘

替,每句诗中的246位置的字,平仄交替。对,是指上下两分句中的24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对。粘, 上下两联之间的24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同。

3、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共八句,四联,通常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有的也称起句、承句、转句、合句。其中的颔联、颈联,也就是34句,56句。这两联要求对仗。

4、忌三平尾,三仄尾

每句诗结尾的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

5、起承转合的结构

把握以上前五点,你写的律诗或者绝句,才可以基本算作格律诗。绝句虽然只有四句,但基本规则也如此。

扩展资料:

古诗词鉴赏的要求介绍: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古诗

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

3.古诗的基本要求有什么

怎样写古诗词(初级学习版) 怎样作古诗词,是一个既简单又不太简单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只针对古诗词的结构进行解说,希望广大爱好古典诗歌的朋友能从中获益。

一、诗体关于诗歌的种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是根据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书中说法简要讲讲。古代诗歌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以外的古典诗歌通称古体诗。律诗只能押平韵,古诗则还可以押仄韵。

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

这是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这和古诗的“节奏”有关,至于古诗节奏是什么,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讲到。古风按字数分为五古、七古。

律诗也可分为五律和七律。律诗中也有长篇,称为排律。

除了五言、七言之外,古诗还有杂言体。杂言指长短句杂在一起,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杂言。

杂言诗歌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这是习惯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根据。古代诗歌还有一种绝句,过去把绝句算为律诗,但根据北师大的王力教授和楮斌杰教授的说法,作为五言四句体的绝句,应该比律诗的起源更早,所以绝句单独算一类,既包括古绝也包括律绝。

为什么叫绝句,明吴呐〈文章辩体〉引〈诗法源流〉说:“绝句者,截句也。”也就是说绝句是把诗歌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部分截取后的诗。

但是,绝句的本质是一种五言或七言四句诗体。二、律诗而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产生与初唐,一般认为他们的开创者是初唐人沈诠期和宋之问。

为什么律诗比较难做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呢?这是因为此前古代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到乐府诗歌都是合乐的,有音乐伴奏。但后来诗歌逐渐脱离音乐,这样它只能依靠自身解决音乐中的节奏和抑扬顿挫之美,这也就只能靠汉语本身的声调变化来解决了,这是律诗出现最根本的原因。

律诗的发展有两源,一是对仗的盛行,二是声调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做好律诗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诗,所以,写古典诗歌都先丛律诗开始。

由于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的特点,按照前人分析,有六大要素:1、整:每句字数整齐,或五言,或七言。2、俪: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

2、叶:指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4、韵:指古诗只能押平声韵。

5、谐:是指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6、度:指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实际上,律诗最重要的,按照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的说法,只有四个关键: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其开头两句称为首联,中间两句称为颔联,下面两句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又称尾联。

2、只能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包括句与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三、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用韵也叫“押韵”。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学过拼音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两大类。比如“公”字,拼音为“gong”,其中“g”是声母,而“ong”是韵母,押韵也就是押韵母相同的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保持诗歌声律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之美。

律诗的韵古人写律诗,是严格依照韵书来压韵的。例如清代人一般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韵书。

过去所指“诗韵”就是指这个来说的。通行的诗韵共有108韵,因为是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所撰写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过去韵书加以合并简化后列出107韵,所以这些诗韵也称“平水韵”。

后世略有增加至108韵。“平水韵”包括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律诗只能押平声韵,由于平声韵目多,又被分为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这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前面提到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至宋以后,语音变化较大,再照韵书押韵,声律反而不见得谐和,因此,今人写古诗,不一定非要依照韵书压韵。

就律诗而言,现在不但首句可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属于平声,也是可以的。四、四声、平仄、对仗四声,指汉语中的四种声调。

声调,由汉语的语音高低、升降、长短构成。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

现在的普通话,就包含阴平声(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高),阳平声(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一个低升调或低平调),去声(一个高降调)古汉语中也有四声,但与今天略有不同: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没有多大变化入声:这是个发音短促的声调。也是与今天差别最大的声调。

在普通话以。

4.写诗的要求

你单只的古诗分两种,古体诗(又称乐府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对平仄韵脚对仗要求不是很严格,比较随意。近体诗是唐代兴盛的,又分为律诗和绝句……这些都是常识了,就不多言了。

写诗是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

近体诗对格律要求较严。

学诗是很难的事,现在有些人写得所谓的藏头诗,或是其他种种”诗”,在我看来,都是对诗歌的亵渎。这些所谓的“诗”只是有古诗的空壳,丝毫没有古诗特有的美感,一律是大白话,这些都不算诗的。

诗的要求很多(宋词的要求更多!)你要是想学,那就是一辈子的功夫了。这么多东西,不能和你全都列出来的。而且网上都有,你可以搜索一下,有很多相关资料的。看你想不想学了。

5.小学要学的诗词,要多.100分,好的再加快

1-6年级古诗汇编 【小学一年级】 上册:《静夜思》李白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 】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 】 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②挑:捉.③促织:俗称蟋蟀.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②山东:指华山以东.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今天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戴着茱萸呢,可是,其中却少了我一个人!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长江畅通奔流,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东西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对峙耸出来,有一只挂着帆的小船从太阳那边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③奇:奇妙.④西子:西施.) 译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下册:《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①妆:打扮.②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译文: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好日子.②泗水:河流名.③光景:风光景物.④等闲:随意.) 译文: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①乞巧:七夕.)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②长河:银河.)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每晚孤独 小学四年级】 上册:《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③缘:因为.) 译文: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游山西村【宋】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山西。

6.

首先多读诗词找语感这个是第一步必须的,其次要懂一点诗词的不同体裁格式的知识.比如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写出来分别有什么要求.了解这个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施蛰存写的《唐诗百话》.再进一步就要具体了解诗词的格式、音律要求,可以看一下王力写的《诗词格律》.最后,最好还要有一点音韵学的知识做基础,可以随便涉猎一下古人写的音韵学的书,广韵之类的东西,因为这样写出来的诗词会比较有古典韵味(因为现代普通话很多语音跟古汉语有较大区别了,唐音算中古汉语),当然最后这一点不顾及也罢,算是比较高的要求了.。

7.帮我推荐一首古诗和一篇文章,古诗不要初中和小学学过的,最好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都城长安,你将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因离别而感到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流泪沾湿佩巾.赏析: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