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的黄鸟

《黄鸟》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点绛唇·黄鸟嘤嘤》

年代: 宋 作者: 朱淑真

黄鸟嘤嘤,晓来却听丁丁木。芳心已逐,泪眼倾珠斛。

见自无心,更调离情曲。鸳帏独,望休穷目,回首溪山绿。

《哀黄鸟》

年代: 宋 作者: 胡仲弓

怜君金缕衣,失脚蹈然机。

自是我心恻,非关物命微。

引雏谁共食,求友便忘归。

送汝入幽谷,惊魂何处飞。

《黄鸟日来啼》

年代: 明 作者: 胡宗仁

黄鸟弄美响,日啼檐间树。

檐树多佳阴,覆我庭前路。

主人懒出门,坐卧送宵曙。

若云此中非,黄鸟亦应去。

2.古诗词中的黄鸟

《黄鸟》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

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

言旋言归,复我诸兄。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

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点绛唇·黄鸟嘤嘤》年代: 宋 作者: 朱淑真黄鸟嘤嘤,晓来却听丁丁木。芳心已逐,泪眼倾珠斛。

见自无心,更调离情曲。鸳帏独,望休穷目,回首溪山绿。

《哀黄鸟》年代: 宋 作者: 胡仲弓怜君金缕衣,失脚蹈然机。自是我心恻,非关物命微。

引雏谁共食,求友便忘归。送汝入幽谷,惊魂何处飞。

《黄鸟日来啼》年代: 明 作者: 胡宗仁黄鸟弄美响,日啼檐间树。檐树多佳阴,覆我庭前路。

主人懒出门,坐卧送宵曙。若云此中非,黄鸟亦应去。

3.描写寺庙的古诗和黄雀的古诗

唐·常建《题破册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野田黄雀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4.古诗中有鸟的诗句是那些,它们有什么意义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唐·杜甫《遣兴三首》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唐·杜甫《曲江对酒》

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杜甫《薄暮》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杜甫《绝句二首》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

5.登黄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

6.崔颖写的黄雀楼全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崔颢头像 [1]晴川历历③ 汉阳树, 芳草萋萋④鹦鹉洲⑤。

日暮乡⑦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⑧。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3.返:通返,返回。 4.悠悠:飘荡的样子。

5.川:平原。 6.历历:分明的样子。

7.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8.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9.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0.乡:故乡。 11.愁:乡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白日下汉江(平原)之碧树清晰可数,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我发愁。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

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

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