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中古诗词大全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2.巜山中》的诗句

山中

[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3.《山中》的古诗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4.古诗《山中》怎么背的

《山中》王维

【作品介绍】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绝。此诗描绘了秋末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表达了诗人悲己思乡之情。

【原文】

山中

荆溪白石出⑴,天寒红叶稀⑵。

山路元无雨⑶,空翠湿人衣⑷。

【注释】

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⑵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⑶元:原,本来。

⑷“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空翠:指山间青色的潮湿的雾气。

【白话译文】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山间小路上原本并没有下雨,是那空明翠色好像沾湿人衣。

5.山中何所有古诗词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陶宏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满庭芳·己卯七月十一日得颖》

年代: 元 作者: 吴景奎

露洗新秋,天浮灏气,桐孙初长庭隅。绷裁红锦,门左记垂弧。白发萱亲笑道,于今见、四叶喜荣敷。天台路,吾儿知否,倩雁报安书。山中何所有,石田茆屋,菊径瓜区。更寒窗老砚,他日尽传渠。愿汝身如犊健,看书罢、更学把梨锄。称乡里,善人可矣,卿相又何如。

《江陵为浏阳柳氏作云山书院歌》

年代: 宋 作者: 项安世

山中何所有,云气长悠悠。

院中何所有,书册满高楼。

登楼看云复看书,千古万古同卷舒。

子于其间乐有馀,我今为子言其粗。

阴阖兮阳开,乾盖兮坤舆。

白衣兮皎皎,苍狗兮须臾。

崩腾兮龙见,消散兮户居。

如臂之屈伸,如足之疾徐。

实理谅不昧,显微同一初。

呼吸为雅颂,吁喻为典谟。

支支离离兮万物散□,翕翕绎绎兮天地交孚。

三百八十四爻兮奇与耦,二百四十有二年兮褒与诛。

目目自有条,叶叶自有株。子以为一兮粲而万有,

子以为兮垣然而一途。吾是以见云之书而书之云,

子又鸟知书非云而云非书,以此寿子身,壮作老息神不枯。

以此贻子后,博观约守世不渝。

大哉此院云所储,苟无其实名不虚。

谁其任之非子欤,一翁二季相携扶。

《山中何所有》

年代: 宋 作者: 于石

山中何所有,古松与清泉。一泓涵素月,千尺摇苍烟。

我生乏世用,乐此山林闲。临流或倚树,物我两悠然。

慎勿作梁栋,斧斤斲其天。慎勿入江海,汹涌生波澜。

流荡易忘返,正直难自全。我欲叩其理,水去松无言。

《天竺日章法师得旨还山画泉石闲斋图赠行并题》

年代: 元 作者: 王蒙

冲怀澹如水,万境犹虚空。忽闻还山诏,喜入衰颜红。

山中何所有,手种石上松。茅屋雰无人,恒有云气封。

青灯照佛龛,炉烟袅松风。砯崖喷飞泉,赴壑如撞钟。

群响自起灭,闻心本无穷。尘销诸念寂,梦觉非有踪。

九旬谈一妙,政尔开盲聋。孰持去来影,观作真实同。

去随流水远,归与云相从。无心任玄化,泊然齐始终。

秋风动江汉,波浪皆朝宗。云帆挂海月,渺渺五湖东。

6.“山中”的全诗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五绝《寻隐者不遇》写隐者远离尘俗的生活,清高悠闲,遗世独立——在松树下问童子,你的师父在哪里?童子答,我的师父到山上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在这山中,但因云深雾绕,却不知人到底在哪里。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寓问于答,本三问三答,却以一问三答简括,以答句包问句,在构思方面煞费苦心,巧于锤炼。同时,以简笔写繁情,想象丰富,清新别致。平淡中含意颇深,自然中措辞不俗。无华丽之词藻,却别具一番韵致。

7.古诗《山中》怎么背

王维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安石 山中

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

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

晚唐司空图 山中

全家与我恋孤岑,蹋得苍苔一径深。

逃难人多分隙地,放生麋大出寒林。

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昨夜前溪骤雷雨,晚晴闲步数峰吟。

北宋秘演 山中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8.古诗《山中》的意思

1、译文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2、原文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简析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表达了诗人悲己思乡之情。

9.关于山中景色的古诗

元好问的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声.

树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