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路的诗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遥瞻前方万里路,福星高照到天涯。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

空庭明月闲复闲,夜长路远山复山。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生思破红尘路,剑藏庐轩隐迷踪。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虚中 【句】 待暖还须去,门前有路岐。(《夜坐》)

徐凝 【句】 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别白公》)

刘得仁 【句】 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读书志》)

施肩吾 【句】 出路船为脚,供官本是奴。(《赠盐官主人》)

鲍溶 【句】 万里岐路多,一身天地窄。(见张为《主客图》)

卢延让 【句】 云间闹铎骡驼至,雪里残骸虎拽来。(《蜀路》)

沈彬 【句】 九衢冠盖暗争路,四海干戈多异心。(《纪事》)

颜真卿 【七言小言联句】 长路迢遥吞吐丝。颜真卿蟭螟蚊睫察难知。皎然

任玠 【梦中和句】 故国路遥归去来(山叟),春风天远望不尽。(玠)

李昂 【宫中题】 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上官昭容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懒步天台路,惟登地肺山。幽岩仙桂满,今日恣情攀。

聂夷中 【横吹曲辞·长安道】 此地无驻马,夜中犹走轮。所以路旁草,少于衣上尘。

戴叔伦 【相和歌辞·昭君词】 汉宫若远近,路在沙塞上。到死不得归,何人共南望。

李暇 【相和歌辞·怨诗三首】 别来花照路,别后露垂叶。歌舞须及时,如何坐悲妾。

张祜 【琴曲歌辞·昭君怨二首】 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举头惟见月,何处是长安。

崔国辅 【杂曲歌辞·长乐少年行】 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章台折杨柳,春草路旁情。

刘禹锡 【杂曲歌辞·纪南歌】 风烟纪南城,尘土荆门路。天寒猎兽者,走上樊姬墓。

崔国辅 【杂曲歌辞·小长干曲】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辍,知在此塘中。

元稹 【杂曲歌辞·筑城曲五解】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陈叔达 【初年】 和风起天路,严气消冰井。索索枝未柔,厌厌漏犹永。

王绩 【夜还东溪】 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王绩 【山中别李处士】 为向东溪道,人来路渐赊。山中春酒熟,何处得停家。

卢照邻 【送二兄入蜀】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张九龄 【答陆澧】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2.《七夕吟》诗句意思是什么

您好由于关于《七夕》的诗句太多了不知道你说的是那首诗,现在把所有关于七夕的诗句都发给你你看看哪一首是你需要的七夕节诗词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

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

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七夕偶题(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3.元宵节诗句和意思要元宵节的诗句和意思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

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 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

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

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 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

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 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

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

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

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

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

4.春望的意思是什么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

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句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

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 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

“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浑欲”,简直要。 “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评解 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来耐人寻味。 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其中的颈联,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文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

5.《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评论

读到一则小孩子趣话,和长安有关:晋明帝他爹晋元帝逗儿子玩,借着大臣禀事的由头问他:“你说长安和太阳哪个远?”明帝回答:“太阳远。

从没听说过人从太阳那里来。”做父亲的十分骄傲,第二天就拿来献宝,向诸大臣卖弄,活脱脱一个宠爱儿子的凡夫俗父,不象高高在上的皇帝。

而且还命人把儿子抱来当众表演。结果这孩子回答让他爹十分下不来台,小孩子这回回答:“长安远。”

不过他下面的解释让他即使日后没有别的政绩,也足够名垂千古了:“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一霎那,八个字构出一幅苍凉的图画。

思乡的游子,天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梦里思想年迈双亲和糟糠之妻,以及不解事的儿女,还有自家的菜园和田里的庄稼,双脚却总也踏不上故土;思夫的怨妇,天天看着太阳照着自己照着夫君,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梦里相逢拥泣一回回,却无法真正目睹爱人的容颜。至于寒暖饥饱,更无从知晓。

可不是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吗?可不是长安比太阳更远吗? 虽然早就知道现在的西安就是古代的长安,也早就知道它是十三个朝代的帝都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对它有了鲜明的印象乃至向往,还是从一个朋友曾经的个人资料始。这个满腹诗书的朋友用一句诗注明了自己的出身之地: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原来这姜子牙直钩钓王侯的隐逸之地,冠盖如云的京华,是他的家乡,无法不让人羡慕。这里的一砖一石,都烙上周秦的印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顶过汉唐的露水啊。

秋风起兮,落叶满天,这个大城,别有一种古往今来多少事,都付千秋一梦中的凝重和苍凉。 长安城,居不易,这里有一段佳话。

唐张固《幽闲鼓吹》云:“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轶事流传,未必属实,但却说明了一个事实:要想居留长安,需要文名才气。

换句话说:长安,是一个诗意的栖居之地。 这样的人文宝地,不出几个傲骨天成的诗人,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才会有“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半树桃花月满天。”

的诗文和人品。为了红灼灼的桃花和天上凉月,地下茅屋,轻易舍去满眼繁华和无边荣宠,这种旷达和潇洒,只有诗仙当得。

在李白眼里,长安只如一袭敝衣,一双草鞋,万千富贵,不抵手中一杯酒和满目碧桃花。 而乱离时刻,长安城一片荒凉时,手中那支笔既忠实记录史实,又深情抒发沉痛,莫过于杜甫先生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原来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现在恐怕粉渍脂污,香销玉殒;原来的连云甲第,也成了现在的破砖烂瓦。安史之乱一起,皇帝都跑掉了,达官贵人也跑掉了,剩下的百姓,成了任人宰害屠杀的羔羊。

就象老舍先生笔下写的老北京城,芦沟桥的炮声一起,百姓的灾难就来了。诗圣眼里,长安是贵人的游乐场,却是百姓的断魂乡。

当然,这长安城也是羞花美人杨玉环始承恩泽的地方,只是幸福总是太短,怨恨又嫌太长。一边是可怜的老人玄宗在寂寞的余年里锁居深宫,静数荒凉,无边思念,交付流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一边是被逼自缢做了神仙的帝王妃在天上表诉衷情:“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在美人眼里,不得再见的长安是前世今生的相思之地和永远梦得见却永远归不得的故乡。

近来读禅宗诗语,发现长安一词,还另有意象在。 “条条大路通长安”,意即修心参禅的人,不论用什么方法,或聆狮吼,或承棒喝,或柔曼接引,密潜细推,都可指证大道,见证佛光。

那么,这里的长安,和我们日常勉励别人或自己时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个意思。你看,有趣的是,长安本来就是和罗马并列,一东一西,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撕破蒙昧的两支火把,而古禅诗里,早在人们不知道罗马是何地甚至何物时,就已经把地位一样崇高的长安拿来做了象征了。

那么,求佛不得佛,参禅不明禅,不去执着心,一味生妄念的人,就是“信步入荒草,忘却长安路”了。这里,长安仍旧喻指自己精神家园。

看来,长安不仅是诗意的栖居之地,也是禅心的不二故乡。任凭东边日出西边雨,我只需水自茫茫花自红。

只要真性情不泯,就能看见城头的猎猎旌旗,在呼唤自己回家。 而我自己,虽住在长安,见过高大的城墙和但却没有见过肃立的兵马佣,只在想象里上演一幕幕宏大的场景:宽袍大袖、峨冠大带的古人,男子腰佩宝剑,气宇轩昂,有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傲气;女子蛾眉高髻,贴着花黄,披着珍珠串成的披肩,压住了轻薄的绫罗制成的衣裳想要在风中飏起的冲动,衬托出了丰腴的体态。

一群群的红男绿女,一匹匹的高头大马,一队队的士兵持戟列队而过。今夕何夕?我自己都搞不清楚了。

不过没关系,今天踏上今称做西安的长安的土地,我也觉得自己够幸运。把它当作自己心里的家园,让自己疲惫时有个可以想望的去处,不是更好吗? 但愿不象一个朋友的一系列的长安诗里说的,泣长安醉。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此诗句中的黄鹤楼什么意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 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