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人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诗集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2.关于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的诗有: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凉州词》

(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3、《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4、《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5、《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3.王之涣的诗

凉州词 唐 . 王之涣 (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又名】 《出塞》 【翻译】 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 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具体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11、何须:何必。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编辑本段]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

4.有关于王之涣的诗和刘禹锡的诗句

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秋词》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刘禹锡《乌衣巷》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刘禹锡《陋室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 刘禹锡《秋词二首》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 刘禹锡《金陵怀古》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 刘禹锡《始闻秋风》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 刘禹锡《秋风引》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刘禹锡《秋风引》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 刘禹锡《蜀先主庙》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 刘禹锡《杨柳枝 》。

5.王之涣的诗句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 王之涣《宴词》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王之涣《送别》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 王之涣《宴词》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王之涣《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 王之涣《九日送别》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6.王之涣的诗有哪些

王焕之的诗仅存六首,分别是:

1. 《登鹳雀楼》

2. 《凉州词》

3. 《横吹曲辞·出塞》

4. 《送别》

5. 《宴词》

6. 《九日送别》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7.王之涣有关的古诗有哪些

诗文作者典籍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8.2(6141人评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8.3(5020人评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凉州词二首

作者:王之涣 7.9(2029人评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送别

作者:王之涣 8.2(1200人评分)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宴词

作者:王之涣 7.9(324人评分)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

九日送别

作者:王之涣 7.5(163人评分)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8.王之涣的诗句什么诗句是爬得越高看得越的诗句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