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委屈”的诗句

1.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宋·李清照 《声声慢》

释义:。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2.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释义: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3.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一剪梅》

释义: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4.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释义: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释义: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2.委屈的诗句

古代写委屈的诗句特别多,其委屈的原因是怀才不遇,身世遭贬。最大的委屈词当是李白写的两句,第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第二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第二句出自《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翻译如下: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

共十五首组诗,此为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www.slKj.org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3.有关“委屈”的诗句有哪些

《渡江云·晴岚低楚甸》宋代: 周邦彦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赠韦侍御黄裳其一》唐代: 李白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送子通司法这官括苍》 宋代: 曹彦约

议礼蠲租两有声,老坡元不计身荣。

为民受屈今谁似,有子能传近得名。

此去掾曹我暖席,是中科律定持衡。

公馀更欲翻经藉,古道时才孰重轻。

《偈四首》宋代: 释云贲

五百生中受屈,祗缘不识个落字。

百千众中较量,祗缘不识个昧字。

都来两字淆讹,陷却多少平直。

《偈颂一百零一首》宋代: 释慧性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拈青玉峡,向焦螟眼中。

撮大地来,如粟米粒。

会则事同一家,不会则知我受屈。

4.关于被冤枉感到委屈的古诗

行 路 难①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羞直万钱③。

停杯投箸不能食④,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⑤。

闲来垂钓碧溪上⑥,忽复乘舟梦日边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⑧,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⑨,直挂云帆济沧海⑩。

[注释]

①行路难: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②金樽(zūn):金酒杯。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③玉盘:玉制的盘子。珍羞:精美的食品。羞:同“馐”。直:同“值”。

④箸(zhù):筷子。

⑤太行(háng)山名,位于山西河北交界处。

⑥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⑦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⑧歧路:叉路。

⑨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⑩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济:渡过。沧海:大海。

[解说]

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五六两句揭示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好像到处被冰雪隔绝。七八两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接下来四个短句,抒发了自己在寻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全诗感情跌荡起伏,感人至深。

5.委屈的诗句

古代写委屈的诗句特别多,其委屈的原因是怀才不遇,身世遭贬。

最大的委屈词当是李白写的两句,第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第二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第二句出自《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翻译如下: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 共十五首组诗,此为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www.slKj.org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6.形容委屈的诗词

1、《怨》 明代:冯小青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译文:化了新的妆容!却不得人欣赏,竟然和画像争论,这幅仪态妆容!在后宫中又能排到第几名?忧愁的看着水中自己纤瘦的身影,你应该怜惜我对于你的爱。 2、《怨情》 唐代: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译文: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3、《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4、《古怨别》 唐代:孟郊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译文: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

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5、《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宋代: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译文: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苹花,汀上水草。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