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平乐古诗】

清平乐·村居①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⑤溪东,中儿正织⑥鸡笼.最喜小儿无赖⑦,溪头卧剥莲蓬.注释 ①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②茅檐:指茅屋.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④相媚好:互相说喜爱要好的话.⑤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⑥织:编织.⑦无赖:这里是顽皮的意思.古词大意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译词】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面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说明】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2.求《清平乐》诗词,

清平乐 绕床饥鼠(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 清溪奔快(辛弃疾)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清平乐 候蛩凄断(张炎)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平沙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清平乐 采芳人杳(张炎)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清平乐 野花芳草(韦庄)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清平乐 雨晴烟晚(冯延己)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清平乐 红笺小字(晏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清平乐 五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清海碧.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清平乐 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 会昌(毛泽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找了几首!希望可以帮到你。

3.李白《清平乐》的古诗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李白 清平乐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惟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李白 清平乐李白 –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香凝,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寒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

4.清平乐的古诗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注释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5.李白《清平乐》的古诗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李白 清平乐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惟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李白 清平乐

李白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香凝,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寒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

6.求《清平乐》的诗词及鉴赏

清平乐(春归何处) 作者: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作品注释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简介】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简析==: 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

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此为惜春之作。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晏殊:清平乐 金风细细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首小词抒发初秋时节淡淡的哀愁,语意极含蕴,极有分寸,作者只从景物的变易和主人公细微的感觉着笔,而不正面写情,读来却使人品味到句句寓情、字字含愁。

语言清丽,风调和婉。《清平乐》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总析】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刘攽《中山诗话》说:“无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

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点象温庭筠的作品。

不过温词的华贵,大都表现在词藻上的镂金错采,故王国维以“画屏金鹧鸪”状其词风。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貌,而在于精神。

“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

7.清平乐古诗

《清平乐.村居》原文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作者

此时产生于宋代,作者是辛弃疾。

赏析

上阕写的是两位农家老夫妻在茅檐下喝酒谈天的情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作品开篇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新明快而又充满着田园色彩的大环境,一所低矮的小茅草房,紧挨着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小溪的边岸还长满了碧绿的青草。环境幽雅恬淡,令人想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品接下来些写房子的主人,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喝了点儿小酒,亲昵地坐在一起唠家常。温馨,愉悦,充满了和谐与幸福。

下阕写的是老人的三个儿子的不同情形。这是一个充满了幸福与快乐的家庭。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白描手法,直接写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正在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子;三儿子年幼调皮,只知道玩,那玩也有其独有的特点,趴在小溪的边上剥莲蓬吃呢。从短短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望见了小溪两岸绿油油的庄稼,在草地里啄食昆虫的成群的小鸡,溪头大片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场面清新,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浓郁的田园乐趣。

作品在写法上一方面是善于抓住农村生活的特征描写环境和人物,自然生动,风格朴实。另一方面是质朴的语言,简练的白描手法。作品笔墨虽少,却能做到农村生活的场景优美明晰,人物形象鲜活,自然,生动,活泼,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与作者长期深入农村生活体验民俗民风是分不开的。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