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9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文】 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1]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1]

作品译文:

意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1]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2]?

3.9月9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诗意

诗意是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相客人,每逢佳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4.9月9日忆山东兄弟第一句古诗的诗意

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独在异乡为异客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5.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关的古诗

宋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念亲人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作品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全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白话文释义: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2,赏析:“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