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晦涩难懂诗歌

楼主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楼上的回答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完全准确,因为有时候我们根本无法了解到一首作品的背景以及其写作的意义和目的。那么我们怎样去解读一首诗呢?

首先是形象的感知,即:直接的把握事物的本质思维方式。就是回到直觉和回到自身的观察,诉诸事物的本身。

然后是情感,诗歌的“情”不是快乐和痛苦,而是“使我快乐和痛苦的东西”(歌德)。一首诗如果语言含蓄,诗意隐晦。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情感基调。

再然后是误读,诗歌的误读并不是说错误的理解。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辩》中: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阅读行为就是建立读者和作者的意识交感(intersub jectivity),读者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对作品进行还原。在还原过程中可以有偏差,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继续追问……

2.急需一首讲述离别的诗,最好晦涩难懂一些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 断肠春色在江南

常建《送宇文六》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佑《夜宴南陵留别》

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其实第一首蛮不错的

如果要难懂些 后几首 也是上乘之选

3.现代诗非得晦涩难懂吗

陈歆耕 前不久,受邀为一个现代诗歌征文活动评审作品。

主办方给我和另外几位评委提供了他们初评出来的50多首诗,然后再从这些作品中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篇。按理,这事儿对任何一位有一定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来说都不算复杂,阅读量也不算大,因为总共也才几十首。

但在评审的过程中,却让我颇伤脑筋。一是很多诗句,晦涩难懂,往往反复看好几遍,也无法揣摩透其文字背后究竟深藏着什么样的诗意?紧接着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面对这类诗歌,你如何给它们打分,分出获奖的等次来? 我担心我的鉴赏能力有问题,就与另一位同样担任评委的老诗人交流看法,他是老专家,见解肯定比我精到,但他与我居然“所见略同”,也有同样的感觉。

而这些诗之所以能够在大量的来稿中进入前几十名,显然不是因为靠了什么关系的“特别照顾”,而是代表了一种普遍“晦涩”的诗风,而这种诗风也正成为大量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追求的美学趋向。难怪现在写诗的人,远远超过读诗的人。

也难怪在各大书店或网络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中,绝对寻找不到现代诗集的踪影。我觉得,这不能仅仅从读者方面找原因,把原因简单地归咎为读者不识货,或时代环境等等因素使诗歌边缘化了,恐怕不是太客观。

我们一定要反思诗歌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如果大家都以“晦涩难懂”来显示“玄奥深刻”;以“佶屈聱牙”来代替“朗朗上口”,现代诗怎么可能有什么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很难走向大众。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让我心生感慨。

报道说,日本百岁女诗人柴田丰的诗集《请不要灰心呀!》翻译成中文版,书刚刚印好,遗憾的是她还未来得及看到这本诗集就仙逝了,终年103岁。颇堪玩味的是这位曾风靡日本的长寿女诗人,92岁才开始学习写诗,写诗完全是为了充实晚年孤独而无聊的时光,居然一不小心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诗人,她的处女诗集《请不要灰心呀!》10个月销售了150万册,诗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和人生的信念,抚慰了亿万因地震海啸而伤心沉痛的人的心灵。

那么,她写的都是些什么诗呢?我这里转引其中一首,就是那首《请不要灰心呀!》,只有短短几行,明白晓畅,而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 我说/你不要唉声叹气地/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微风和阳光/并不偏心/梦/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看看我/也有过伤心往事/可我依然觉得/活着挺好//所以我说/你也不要伤心/不要气馁 这首诗通俗得连小学生也一眼能看明白,为什么却能打动那么多人的心呢?这位世纪老人一生经历了各种社会动荡,生活历尽艰辛。当她开始过上安详平静的好日子时,老伴又去世了,只得在敬老院里过着孤独的生活。

就在这时,她迷上了写诗。她哪里是写诗呢?她是用诗给自己的生命添加热量,她是用诗诉说饱尝人生沧桑后的淡然和感悟。

从照片上看,那张洒满阳光慈蔼笑容的脸,本身就是一首诗。写到这里,我突然又想起了汶川大地震后那首让亿万中国人垂泪的诗《妈妈,请拉住我的手》,同样感情浓烈而又晓畅明白。

由此我想到,无论作文或写诗,最怕的是“装”,“装”深沉,“装”高雅,“装”得像个著名诗人或作家,乃至“装”得像个大师。要写得明白,首先自己要想明白;要想明白那就要活得明白……那位92岁才开始写诗的百岁老太太的写作经历,不知能否让我们的现代诗人明白一点点写诗作文的基本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晦涩 朱光潜 我个人对于诗的显晦问题,已经写过几篇文章了,实无须再来哓舌。

现在新诗社邀我参加这次讨论,我姑且很简赅地总束鄙见,并对于从前写的文章略加补充。 首先要正名。

“晦涩”两个字加在诗传达上究竟是一个污点。诗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传达媒介的艺术。

传达的必要起于诗人心中有话不能不说,要把自己所感到的说出来让旁人也能感到。它的社会性是不能抹煞的。

一个真正的诗人没有不要求最高度的完美。所谓”完美”就是内容与形式欣合无间,所说的恰是所感的。

所以一首好诗在诗人自己的心中大概没有是晦涩的。如果一首诗对于诗人自己和对于读者都一样是晦涩,那只有两种可能,不是作者有意遮饰所传达的东西很平凡,就是他力不从心,传达的技巧幼稚。

在事实上现在有些新诗不免犯这两种毛病。我们对于技巧幼稚的还可原谅,对于”以艰深文浅陋”的应该深恶痛嫉,因为这种”沐猴而冠”的伎俩起于智识上的欺诈,让真正的新诗遭了许多不白之冤。

我们不能把“晦涩”悬为诗的一种理想。我们现在丢开坏诗不谈,单谈真正是诗的作品。

我以为与其说明白与晦涩,不如说易懂与难懂。晦涩的诗无可辩护,而难懂的诗却有理由存在。

我在《大公报》文艺栏发表的《心理上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一文里说过:凡是好诗对于能懂得的人大半是明白清楚的。这里“能懂得”三个字最吃紧。

懂得的程度随人而异。好诗有时不能叫一切人都懂得,对于不懂得的人就是不明白清楚。

所以离开读者的了解程度而言,明白清楚对于评诗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 我着重“懂”字,用意是把问题从诗的本身移到诗与读者的关系上去。

就诗的本身说,我已经说过。

4.古诗中有哪些难懂的诗句要快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第一次读到这句时,只是略微体会了其中孤独的境界,但更细致的解释就没法儿理解了

后来某一日偶然翻到《孟子.尽心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又看了下注解,才恍然大悟原诗中的艰深意境

此句喻意精妙.沧海无比深广,以至别处之水比之便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势临长江,云蒸霞蔚.宋玉在《高唐赋》中描写到:“其上独有云气,〈山卒〉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认为云是神女所化,茂如松涛,美如娇姬,气象万千.人在观其之后,就不会再留意到别处的云了.诗人用这两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至美至真,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此除爱妻之外,就再没有使自己为之动情的女子了.其情之真切,发自内心,世间少有.因而也就–有了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自己信步经过“花丛”,却懒于顾视,表示自己对其他女色已无眷恋之心.

现今,这两句已突破了悼念原意,示人以历尽沧桑之感.

附:

《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5.求一些深奥并晦涩难懂的词语(带解释)

怎么?写作文要用?率尔成章——轻率的样子熹微——天光微弱(我们老师说这个词很美)轮扁斫轮——技艺精湛解骖推食——把自己财务拿出解他人之急诛心之论——揭露别人动机的批评或深刻言论新发于硎——初露锋芒不啻——相当于渊薮——聚集的地方操觚——代他人写文章属垣有耳——隔墙有耳鹄的——箭靶 移樽就教——主动向别人求教甚嚣尘上——反动或错误言论非常嚣张颐指气使——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余勇可贾——还有力量没有用完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素不相能——长期不和睦奉为圭臬——把某些事物、言论奉为准则不虞之事——没有料想到的事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极其分明,透彻深刻。

最后还有几句话说。 1.“11447427”是将1楼的和我的复制了一下,2.“ 赌金 ”是从下面网址复制而来。

你点一下就明白了3.我是翻阅老师发的教学案,找到比较难的一个个打上去的。4.最后希望采纳。

谢谢。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