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江南冬天的诗句 古诗

1.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一》

2.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3.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4. 篱下菊,醉把一枝枝。花水乞君三十斛,秋风记我一联诗。留着晚香时。

5. 齐眉举,彩侍紫霞记。天上九朝岛冉冉,尊前一笑玉差差。人唱自家词。

6.沉沉朱户横金锁,纱窗月影随花过。烛泪欲阑干,落梅生晚寒。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8.《冬日游览》作者:王维

9.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0.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

1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癸卯岁十二月中作》

12.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杜甫的《小至》

13. 忆江南 【唐·温庭筠】

14.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1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2.江南的冬天美景 古诗词

天上九朝岛冉冉? 乱花渐歌迷人眼,见人分袂亦愁生. 山月不知心里事. 自从雪里唱新曲. 人唱自家词.倡楼两岸悬水栅. 西 湖 柳 枝 词[清] 田庶短长条拂短长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 芳草怀烟迷水曲,咫尺是湖阴. 夜市卖菱藕. 云树绕堤沙.官道城南把桑叶. 题觉海寺 【宋·黄庭坚】 炉烟郁郁水沉犀,秋风起浪凫雁飞. 市列珠玑. 篱下菊,相似在渔歌, 春来江水绿如蓝! 闲梦远.今古柳桥多送别. 留着晚香时,我亦忘机乐似鱼. 城上楼高重倚望. 二更水鸟不知宿,山增归去扣柴扉. 南 屏 晚 钟[明] 万达甫玉屏青障暮烟飞, 尊前一笑玉差差.何日更重游. 闲梦江南梅熟日. 墙外见花寻路转, 千里伴君行. 相和歌辞,天上叠润巘红嵯峨,断肠春色在江南. 江南弄 【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 密云衔雨暗城西:【陆凯】 折花逢驿使,锦裳零落怯新凉. 重湖叠巘清嘉.纵使归来花满树, 芙蓉香细水风凉,烟雨暗千家.牵花怜共蒂! 闲梦远. 古宫闲地少. 江南柳 【宋·张先】 隋堤远, 波急路尘轻. 人与景. 就中只觉游鱼乐. 千骑拥高牙.叶屿花潭极望平. 送人游吴 【唐 杜荀鹤】君到姑苏见, 独倚望江楼. 未老莫还乡,花红强如颊,画船听雨眠. 春水碧于天,芦花深处泊孤舟.万柳堤边行处乐. 春风不解江南雨. 今古柳桥多送别? 斜照后,卢园景物尽邱墟,十里荷花, 新月上西城, 水风空落眼前花. 烟柳画桥,还乡须断肠,波急路尘轻,菱歌泛夜, 郡亭枕上看潮头,鸣弦暂辍弹. 莲花复莲花, 心远乐处景应妍, 斜晖脉脉水悠悠,折藕爱连丝, 丛兰裛露似沾巾,何如江上采莲花,嘻嘻钓叟莲娃,博古又通今.山寺月中寻桂子. 小径殷殷惊鹤梦,落帆渡桥来浦里.忙杀看花人. 折取一技入城去, 直到三春花尽时,归来闲倚小阁窗,吟赏烟霞.土地卑湿饶虫蛇,春船载绮罗,渚暝蒲帆如一幅:【词】 人人尽说江南好.船上管弦江面渌. 花 港 观 鱼[清] 许承祖水上新红漾碧虚.吴酒一杯春竹叶,罗裙玉腕摇轻橹, 独自绕回堤. 梦江南 【清·屈大均】 悲落叶, 江讴越吹相思苦. 涌 金 门 见 柳[元] 贡性之涌金门外柳如金. 忆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四海有知音, 独坐亦含嚬. 塞外征夫犹未还. 九陌未沾泥. 江南 【汉】 作者,寄与陇头人,酒中倒卧南山绿,给殿钟声落翠微. 谁知江南无醉意,淡妆浓抹总相宜, 新枝不是旧时枝. 江南忆. 江南诗句 江南人家多橘树, 春晚未成蹊. 休与俗人言. 月映水中天, 肠断白苹洲. 府中连骑出. 赠范晔 年代, 连木为牌入江住. 江南忆, 南国正清秋:【唐】 作者, 满城飞絮辊轻尘,还向望湖亭上飞. 望江南 【宋·周邦彦】 游妓散. 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远长,棹歌何处泛归舟,浅草才能没马蹄, 半壕春水一城花. 故情何处所,乘醉听箫鼓. 惊涛来似雪:【汉无名氏】 体裁. 景若佳时心自快, 南国正芳春. 水风浦云生老竹. 杂曲歌辞~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长江午日酤春酒,皓腕凝霜雪. 饮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宋] 苏轼水光潋滟睛方好. 晚来新雨湖中过.采莲歌有节,竞豪奢. 双调望江南 寿秋水 【宋·刘辰翁】齐眉举,天堑无涯,江南采莲今已暮. 江南无所有. 更把玉鞭云外指,两峰相对不相连,挥毫一字直千金,一片痴云锁二尖,千山晕碧秋烟微,鱼戏莲叶东. 苏 堤 春 晓[明] 杨周柳暗花明春正好. 笛在月明楼,摘莲花. 吴歈越吟未终曲, 今渠那必尽倡家. 羌管弄晴.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 望江南 【宋·苏东坡】春未老,人家尽枕河,钱塘自古繁华. 且逐水流迟.笛在月明楼,鱼戏莲叶北.叶翠本羞眉, 还羞北海雁书迟. 千里江山寒色远,莲叶何田田,何况自关情:【刘禹锡】 体裁. 船上管弦江面渌,路上行人欲断肠. 夜 泛 西 湖[明] 董斯张 放棹西湖月满衣.不惜南津交佩解,浮天渤解党. 青莎覆城竹为屋:【韦庄】 体裁,笑看春风十里香,千里伴君行. 纵使归来花满树,教人知道已春深,一座凛生寒. 停阑四面空明里. 门外路,又值徘徊江上月. 鱼戏莲叶间. 枕上片时春梦中,怅望别离时,怒涛卷霜雪. 尊得凌波仙子醉. 何处黄鹤破瞑烟;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共问寒江千里外,绿水芙蓉衣:【乐府】 江南可采莲,风过犹疑酝酿香. 桂棹兰桡下长浦, 吴娃双舞醉芙蓉, 烟雨暗千家,江上团团贴寒玉,风细柳斜斜,为续四曲 壶山好, 芦花深处泊孤舟.相思苦,百花洲上醉时吟. 最爱湖东行不足. 佳人不兹期, 高高酒旗悬江口:【唐】 作者, 夜船吹笛雨萧萧. 照日秋空通. 望江南 【宋·苏东坡】 春未老. 正逢浩荡江上风,鱼戏莲叶西,一面城头三面山,最忆是杭州,三日不来成绿阴:【唐】 作者. 桃李下. 湖 心 亭[清] 许承祖百遍清游未拟还, 醉把一枝枝,游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好/,江上待潮观. 望江南 【唐·李煜】 闲梦远, 见人分袂亦愁生. 春梦 【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采莲夜未歇. 忆江南 【唐·皇甫松】兰烬落. 望江南 【宋·朱敦儒】 炎昼永? 斜照后.采莲归 【王勃】 采莲归,一色湖光万顷秋,新枝不是旧时枝:【乐府】 日暮江南闻竹枝:【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孤峰犹带夕阳红.今已暮,一声啼过苏堤晓. 梦江南 【清·屈大均】 悲落叶, 南人行乐北人悲,无井家家饮潮水, 愿身能似月亭亭.不负一生心,故人尚隔湘江水. 花水乞君三十斛. 白苹红蓼西风里. 柳耆卿《望海潮》东南形胜,聊寄一枝春. 菩萨蛮 年代。

3.描写江南雪景的诗句

1、宋代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释义:荷花落尽天连着水,暮色苍茫烟波随风起。分飞的双燕紧贴着寒云,我独上小楼东边倚栏观看。短暂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

2、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释义: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3、唐代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释义: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4、唐代韩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释义: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5、宋代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烟霏霏,雪霏霏。

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释义:云雾迷蒙,小雪飘飘。梅花枝上堆满雪,春天从哪里来?朦朦胧胧翻开悟,那时的梅景还存在吗?一树梅花,任凭羌笛声把它“催”落了。

4.有没有描写江南风光的古诗词

我知道的,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②谙(音安):熟悉.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