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有四字词的诗句有哪些

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走马观花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苏鳞《献范仲淹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近水楼台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曹植《白马篇》:捐躲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视死如归陶渊明《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奇文共赏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2.含有字词“见”的诗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上算是很常见的,至少我都听过 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襁褓在旧床,每见立踟蹰.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不知马骨伤寒水,唯见龙城起暮云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病中逢秋,招客夜酌 —白居易 不见诗酒客,卧来半月余.合和新药草,寻检旧方书.晚霁烟景度,早凉窗户虚.雪生衰鬓久,秋入病心初.卧簟蕲竹冷,风襟邛葛疏.夜来身校健,小饮复何如?长斋月满寄思黯 —白居易 一日不见如三月,一月相思如七年.似隔山河千里地,仍当风雨九秋天.明朝斋满相寻去,挈榼抱衾同醉眠.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3.带里的诗句

带里的诗句: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宋·苏轼

2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满江红·写怀》宋·岳飞

3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

4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 /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

5

众里寻他千百度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6

稻花香里说丰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7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8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二首》 唐 · 高适

9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长恨歌》唐·白居易

10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长恨歌》唐·白居易

11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长恨歌》唐·白居易

12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13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14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15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16

浊酒一杯家万里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17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18

千嶂里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19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20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21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 碣石篇》 汉 · 曹操

22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清平乐·村居》 宋 · 辛弃疾

23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 · 苏轼

2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 汉 · 曹操

25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 · 柳永

26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思》 唐 · 张籍

27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送友人》 唐 · 李白

2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唐 · 李白

29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唐 · 杜牧

30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唐 · 王维

……

4.带有诗的诗句有哪些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词 刘禹锡

谁将诗卷掷江流,定不与江东向流。—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歌醉中作歌 黄仲则

吟君别我诗,怅望水烟际。—–送厉图南下第归澧州 曹邺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 李白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李商隐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苦寒行 曹操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5.带有秋字的诗句

白马秋风塞外,杏花春雨江南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甫《山行》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7、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9、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12、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万山寄王五》 1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小声甘州》(网上找的)。

6.带中的诗句带“中”的诗句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游子吟】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白居易【忆江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王维【送别】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夜】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梦天】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7.【含有哲理的诗句】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题目】拟古 (明 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题目】论诗 (清 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哲理】说明世界上。

8.带好字的古诗

1、相关古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注释

⑴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3、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4、简析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