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泊船瓜洲里间的读音

(一)单从字义上看.“间”字可以读做jiàn,理解为“间隔”的间,意即“‘一水’间隔”,如果强解为此,亦可,但从全诗意境看,不妥,下文再谈.同时,“间”还可以理解为“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里”,或者“一会儿”(殷敬顺《释文》:间,少时也),读jiān,意即“走过‘一水’的工夫”或“只有‘一水’的路程”(这种说法类此我们今天“一袋烟的工夫”或者“刹那间,如何如何”),“一水”在这里应该理解为长江此岸到彼岸的最短的直线距离,这也可以从京口(今江苏镇江临江处)和瓜洲(今江苏邗江县南临江处)的地理位置上看出.那么这句诗便可以翻译为:“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工夫就到了”,或者“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距离就到了”.(二)从全诗意境考察.翻看权威宋诗工具书《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对于此诗的鉴赏文字,文中赏析“一水间”的时候说:“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王安石)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船行迅疾,顷刻就到.”这段鉴赏文字虽然没有具体说明“间”字的读音,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赏析的作者认为王安石在首句中想表达的是愉快的心情和此岸到彼岸用时短暂,细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是说“京口到瓜洲之间只有‘一水’的距离”,“路途短暂”且“心情愉悦”.如果解释为“中间隔着一条水”,整句诗意就不同了,试比较两种读音的翻译:1.读 jiān,“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工夫就到了”,或“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距离就到了”;2.读jiàn,“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一条江啊”或“京口和瓜洲之间有一条长江间隔着啊”.其中意境老师们可细细品味,后者如何能体现出诗人愉悦之情和用时短暂?并且诗人要是想说“京口和瓜洲之间间隔着一条江”的这种纯粹地理性描述的话,似也无甚意义.(三)从诗歌的平仄韵律上来考察.诗词的格律知识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说清,在此删繁就简,我们先弄清平仄、古汉语四声,以及它们跟现代汉语读音的关系,再比照律绝的固定平仄格式来套用即可.古汉语四声分“平、上(shǎng)、去、入”,其中的“平”就是平仄中的平,“上、去、入”是平仄中的仄.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古代汉语的“平”分化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即汉语拼音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古汉语的“上”对应汉语拼音第三声、“去”对应汉语拼音第四声;古汉语的“入”在现代汉语已经分化到汉语拼音的四个声调中去了,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综上简言之,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知道了基本的平仄知识,我们再来考察这首诗的每字平仄:京口瓜洲一水间——平仄平平仄仄(?平或仄)钟山只隔数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春风又绿江南岸——平平仄仄平平仄明月何时照我还——平仄平平仄仄平其中“间”字读jiān,便是平(阴平),读jiàn,便是仄(去).(“隔”在古代属于入声,是仄.)我们再来看看七言绝句的两种平仄格式:(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这两种平仄格式参见王力的《诗词格律》,字外有括号的,表示可平可仄.)所以对照本诗与七绝的平仄格式不难发现,这首七言绝句属于上述中的仄起式的一般式,直接看仄起式首句最后一字的平仄,即可知“间”字在诗中应为平声,即读阴平jiān.最后结论:体会诗人心情和全诗意境,再看七绝的格律,可以认定“间”字读音为jiān.如误读为jiàn,恐怕是还没有真正领会诗歌意境和格律知识吧.。

2.《春日》古诗带拼音怎么写

《春日》古诗拼音版:

chūn rì

春 日

shâng rì xún fāng sì shuǐ bīn,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wú biān guāng jǐng yī shí xīn,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

děng xián shí dã dōng fēng miàn,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wàn zǐ qiān hïng zǒng shì chūn。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3.关于古诗的读音(急需

“金口瓜州一水间”的“间”字的读音,一直以来就有争议。

认为“间”应读第一声的人认为:从音韵上来说这是一首格律诗,此句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间”字所在的位置必须与后面的二四句押平声韵,如果这里的“间”读第四声,就出律了,而且也犯了格律诗“三仄尾”的毛病,王安石应该不会出现这种低级失误的。

认为“间”应读第四声的人认为:从字义上来看“间”在此处应该是“间隔”的意思,句意是金口和瓜州这两个地方被长江隔开。这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用书(第十一册)”上面指出的,但“教师用书”上并没有明确说明这里应该读第几声。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正确。但在这句诗里,“间”应当读第一声而不是读第四声。因为古人写格律诗遇到多音字时处理的原则就是,字的读音要服从句子平仄的硬性要求。这种例子很多,例如“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中的“看”字应读第一声才合乎格律要求。在格律诗中,多音字的意义往往并不能决定字的读音,这点和多音字的常规有所不同。

4.诗歌《江雪》 拼音

jiāng xuě

江雪 柳宗元

qiān shān niǎo fēi jué

千 山 鸟 飞 绝 ,

wàn jìng rén zōng miè

万 径 人 踪 灭 。

gū zhōu suō lì wēng

孤 舟 蓑 笠 翁 ,

dú diào hán jiāng xuě

独 钓 寒 江 雪 。

翻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扩展资料: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76661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5.古诗所见带拼音

《suǒ jiàn 》

《所见》

zuò zhě :yuán méi

作者:袁枚

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 ,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yì yù bǔ míng chán ,hū rán bì kǒu lì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6.注音版古诗江楼有感

现代汉语拼音注音:

《jiāng lóu jiù gǎn / jiāng lóu gǎn jiù 》táng dài :zhào gǔ

《江楼旧感 / 江楼感旧》唐代:赵嘏

dú shàng jiāng lóu sī miǎo rán ,yuè guāng rú shuǐ shuǐ rú tiān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tóng lái wàng yuè rén hé chù ?fēng jǐng yī xī sì qù nián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释义:

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扩展资料: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清人所辑本事,这首诗作于作者赵嘏进士落第东归返乡之后。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濒临江边的一座楼上,眺望江上月夜的美景,进而想起去年与友人同赏的情形,兴发出物是人非之感,遂作此诗。

这是一首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全诗语言淡雅,以景寄情,情感真挚,写旧事则虚实相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登上高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江楼旧感

7.古诗 《所见》带拼音版如何写

《所见》作者:袁枚

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 ,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

2.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yì yù bǔ míng chán ,hū rán bì kǒu lì 。

1.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