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向读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非暴力沟通》强调,首先必须专注于自己的需要。下面是张承辉给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心得通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心得通用1

一、总结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习,这练习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二、“让爱融入生活”感悟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习,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

非暴力沟通读后心得通用2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后心得通用3

因为读书会要组织《非暴力沟通》专场活动的原因,这周又重新翻一遍这本书。也许是在听了很多次对它的分享,抑或上次读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和阅读的积累,尤其是这段时间在工作中出现了沟通问题的情况之下。重读这本书,发现了很多有趣且有用的细节。

第一点,是作者个人的简历。听过的分享者都极少注意到作者马歇尔卢森堡也是一位临床心理学的博士,而且是在书中也多次提及的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罗杰斯的学生。不难看出,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思想,在双方沟通之中要尊重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同时也要真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是在罗杰斯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的发展而来。此外,马歇尔强调非暴力沟通中的不带成见的观察与罗杰斯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深度倾听也是相同的方法。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非暴力沟通同样强调沟通过程人的正面性和沟通产生价值,以解决而非分析问题为导向。此外在非暴力沟通中最关键的是正确提出自己的需求和认识对方的需求,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无法真正认识到对方的需求,都会造成沟通的失败。这也是在基于另外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之上的发展。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六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因此,非暴力沟通的理论核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点,作者多次提到不能机械的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形式,而忘记了他的目的。所谓非暴力沟通的形式正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详细点说,就是不带偏见的观察,充分表达和引导对方完全表达内心感受,明确自己和对方的需要,正确提出自己的和引导对方提出请求。形式看似简单,在实践中却非常困难。主要原因大概就在于,我们过于注重非暴力沟通作为工具的形式而忘记了使用它目的。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沟通方法,它的核心仍在于沟通。人与人之间需求沟通原因是双方存在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需要达成一致或者相互理解,沟通的`过程就是交换双方的不对等的信息从而双方可以改变观念或行为。因此在使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时要时刻记住沟通的目的,不然就达不到沟通的最终结果。

第三点,作者提到了异化的沟通方式,也就是暴力的沟通方式,主要有四种形式:道德评判,对比评价,固化责任和强迫威胁,源自于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提及,但是可以从中推断出的是,非暴力沟通只适用于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双方,或者双方虽然处于不平等地位,但沟通仍然平等的。一旦双方是地位不平等的,一方统治甚至奴役另一方,那主要沟通方式便会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因为这种情况下沟通的目的要让一个人服从另外一个人的意志,服从者的个人的自由意志是被拒绝的。这是一种压倒性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命令而不是非暴力沟通中的请求。作者也多次提到非暴力沟通的应用对于家长,老师和公司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地位的优势,这些人不愿意作出请求,或者作出的请求被理解为命令。但在异化的沟通情境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要改变局面,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采取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如果也是采取暴力的方式,如拒绝和反抗,只会造成强势的一方使用暴力的程度增加,而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可以减轻暴力带来的伤害。

第四点,非暴力沟通最主要的是强调人的本体和主动性以及人的同理心,这些都是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人的感受是自己决定的,外界只能刺激和影响它。面对他人的不当的指责,我们可以下意识地感到内疚和自责或者立刻反驳对方,也可以有意识的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和发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如果采取后一种方式,我们就不会被对方的情绪牵动,而是专注于对方和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从而可以真正解决沟通的问题。另外对于很多因为社会因素,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多不得不去牺牲个人自由完成的义务,如果从主动选择的积极角度出发,我们会将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转变成是我们所自由选择和愿意的承担的事情,这样对于个人而言,同样的行为带来的幸福感会大于痛苦感。

第五点,是语言的局限性。非暴力沟通相对于暴力沟通,在语言表达上明显的更丰富和复杂。暴力沟通中的一句简单的道德评判,非暴力沟通中却要划分为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部分。而且非暴力沟通要求观察的客观与准确,感受表达的充分与完全,需要和请求提出的明确与完整。缺少其中任何一项的语言表达,都不足以成为非暴力沟通。所以,马歇尔开篇就提到,语言是窗户,也是墙。语言有它天生的局限性。例如中国人一直不喜欢直接表达感受和需求的原因,个人认为,一方面是传统文化要求谨言拒绝巧言,另一方面是我们的语言在表达感受方面缺少一种自然性。中国语言里就找不到i’m

sad 的表达。另外作者提到语言是静态的,而我们的世界是动态的,静态的语言无法与动态的世界匹配,其中也会产生很多由语言产生的问题。

最后,引用译者结语的话“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心世界,并且知道,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所表达的是,非暴力沟通的世界是一个理想的世界。非暴力沟通的世界是一个人人自由和平等的世界,但现实是到处都有压迫和统治,有压迫和统治的地方就有暴力存在,面对暴力的世界,我们可以选择以暴力的方式回击,但是结果是暴力变的更泛滥,压迫和统治也会更严重,也可以选择以非暴力的方式去应对,一方面减少暴力对我们的伤害,另一方面暴力也会因此而减少。如何应对,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终全部实现虽然是要在更大的社会层面,但是需要从每一个个人开始。正如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充满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这也是马歇尔书中隐藏的愿望。现实虽然是美好人间遥不可及,然而包括马歇尔在内每个个体追求它的过程也是同样美好和有意义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心得通用4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心得通用5

小时候犯了错,我通常是还没开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会对我说:你先别哭,好好地说,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就行了。

妈妈会说:你再哭,把事情弄成这样,还敢哭,知道错了没?!

如果说要把《非暴力沟通》用一句话总结,便是:把事情说具体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种意义层面上前,先就当下的事,有条理地表达出前因后果,再说出当下的真实感受,便是好的沟通,或者沟通的基础。

于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亲是典型家长的威严树立,奶奶引导我建立沟通的前提——真实表述事情的过程,母亲告诉我延续沟通的条件——表达感受。彼时年幼的我当然是无法将这两种沟通方式结合在一起来看,但是随着和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早年养成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得以显现,特别是在看完《非暴力沟通》后,引发了更多共鸣。

全书六百多页,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开篇讲“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爱和信任,就是打开沟通的大门,“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作者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就是爱的语言。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那么,怎么开口呢?

“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会直接下定论,而是先回到原处,尽可能地还原现场,再逐一寻找证据,通常我们所遭受的“语言暴力”后,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绪,但是为了解决暴力本身,情绪的冲动并不是答案,只是我们表达的推动力,我们需要像探案一样,首先一五一十地表达出我们听到的或者说过的语言现场。“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非暴力沟通的一方面是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是关注对方,用同样的方式,先去观察对方的言行,再以此为基础,发现对方的需求。也许心门不只一扇,我们依次打开,去互相展现,对方才能看到门后那个你的真实世界,才愿意张嘴说出爱或者有关爱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读后心得通用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