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暗喻身处艰难环境,仍顽强拼搏的诗句

竹石 (清)郑燮 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qiān 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g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rèn ěr dōng xīn nán běi fēng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一些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2.包含暗喻的诗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论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陆游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 郑思肖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寻梦》 汤显祖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 汤显祖

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

————《无题》明.冯小青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劝君休作悲秋赋,白发如星也任垂。

毕竟百年同是梦,长年何异少何为。

病煎愁绪转纷纷,百里何由说向君。

———— 以上出自《酬乐天三三首》元稹

寄李儋元锡

作者:韦应物(唐)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代白头吟》 刘希夷

3.中国古诗中有哪些含有隐喻的诗句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4.分别摘抄一句关于借喻,明喻,暗喻的诗句

借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 释义: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采用借喻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明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 释义: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采用明喻的手法,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暗喻: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青松》陈毅 释义: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

采用暗喻的手法,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5.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

送友人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踏莎行 年代:【宋】 作者:【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释: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在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

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在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

那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 。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

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是秋景,一个是春景。 “ 凭栏总是销魂处 ”,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在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 。

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 ,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

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 ,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 ,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

“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

“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在写人。

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 。“ 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 。

“ 残”即一段段烧残。“炷”指香炷,即“一炷香”的“炷”。

“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 。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但作者在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 。唯其不直说出来 ,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

“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 ,天长路远 ,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在“ 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