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稚子弄冰古诗晓是什么意思

原文: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瓈)碎地声。注释 1.【脱晓冰】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2.【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玻璃(瓈)】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4.【稚子】指幼小、天真的孩子 5【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译文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

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赏析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2.惠崇春江晓景古诗里的晓是什么意思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 [今译] 绿竹萧疏,掩映着几树桃花。一江春水,鸭子首先感到了暖意。

[赏析] 惠崇是北宋能诗善画的僧人,以工于小景见你。东坡此诗题在他的《春江晓景》画上,非但状其形,而且传其神。桃花在竹外,写出了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苏轼另外《和秦太虚梅花》一诗中也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可见是他的得意之笔。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画面上鸭子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虽然清人毛奇龄讥之为:“鹅也先知,怎只说鸭?”许多人并为此争论不休(见《渔洋诗话》),但这一名句不得不为人们所称道。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

3.古诗春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1、解释: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晓的其他意思

天明:~市。拂~。破~。报~。

知道,懂得:~畅。~得。分~。

使人知道清楚:~示。~谕。

3、《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5、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6、赏析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4.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的古诗中“晓”是什么意思

晓:天明的意思;晓出:太阳刚刚升起;解释: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我在净慈寺送林子方远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zhidao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扩展资料:

简析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回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答。

5.春晓的古诗意思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

作者孟浩然(698年—740年),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