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宋时期的诗歌文化

唐代的经济发展良好,国力强盛,因而艺术得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加上唐朝的文化氛围非常的开放和自由,很多国家的人都来大唐学习生活,也就使得文化有了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里,艺术也就能够自由健康的发展,其中诗歌就是艺术的一种很显著的表达形式。

到了宋朝,一方面是继承了唐代的繁荣,另一方面,诗歌已经差不多达到顶峰了,按照诗歌一贯的发展规律来说,人们是怕说“熟话”的,也就是说,诗歌形式成熟以后,艺术家就开始“思变”,所以唐代的五七言诗也就慢慢的在形式上发生变化,宋词开始流行。说白了,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喜欢的人多,写的人多,自然好的作品流传下来也就多。

2.唐宋诗人研究学习唐代或宋代诗、词人关于其生平经历,风格流派,诗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编辑:admin 出处:网络资源 [2004-7-3 1:45] 作者:初凤平 山东单县一中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

李白,就是盛唐诗人中杰出的一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长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达到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对唐代以及后代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韩愈就已经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代以后的很多作家,如宋代的苏轼和陆游,明代的高启,清代的龚自珍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的影响并取得不同的成就。本文试就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发表一点浅论,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

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李白的上述创作风格生动地体现在他的绝句、律诗以及乐府、歌行等诗歌中。 1、绝句。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

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第一、二句便已经把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景,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 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 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将感受与山水冥合。

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 。庐山自古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

诗人在《望庐山瀑布》中描写的只是庐山香炉峰侧的一道瀑布,但在作者笔下,庐山“紫烟”笼罩,红日映照;瀑布飞流直挂,宛若银河,何等神奇壮观,又是何等自然纯净秀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达得是多么俊雅飘逸啊! 李白的七绝是唐人七绝中的冠冕,同样,李白的五绝也堪称无人匹敌。

在盛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既真实简练又内涵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

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2、乐府诗和歌行体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

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

《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

“噫吁 ,危乎高哉!”先声夺人,凌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落天外,闻之耸人。接着追叙秦属开辟道路之苦,使蜀道之难笼罩一层浓重的神秘而雄齐的悲壮色彩。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段,具体描绘青泥岭的艰危以及悲苦的氛围、险绝的景况,令人如临其境。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

开始、中间、结尾,三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全诗句。

3.《唐宋诗词中的物候》作者从唐宋诗词中物候记载的研究中发现了哪些

物候之名称,来源甚早。《左传》中就有每逢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等节日,必须记下物候特征的记载的说法。唐代中叶诗人元稹在湖北玉泉道中所作诗有句云:“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古人最早把见霜、下雪、结冰、打雷等统称为物候。物候学与气候学虽可称为姊妹科学,但物候的观测要比气候早得多,二者的不同在于:气候学是观测和记录一个地方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幻,而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观测气候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如某地某天刮风、下雨、冷热等;而物候记录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等,则不仅反映当时的天气,而且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

我国唐宋时期的许多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收集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歌;另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透过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诗人能较好地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写成诗歌而传之后世。从自然节律的意义看,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和循环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人们,经过一个盛夏以后,就希望秋天的到来。但是,秋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众所周知,汉字的“秋”字从“禾”旁,《说文》把秋字当作禾谷熟之解。德文秋字和收获同为一个字,英文秋字的意思即是落叶(fall)。其实,秋天的物候学解释可以在我国唐宋诗人的诗词中找到答案,成语“一叶知秋”就是以生物信息反映气象信息的一个秋天来临的重要指标。“一叶知秋”是由唐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演变来的。为什么一到秋天树叶就会飘落呢?原来植物的叶表面有许多小孔,叫做气孔,有些树木的叶表面竟然有1万多个气孔。这些气孔是水汽及其他气体出入流通的门户。当秋风送爽、气温日趋下降,空气干燥时,树木中水分蒸发蒸腾很快,但树根吸收的水分远远跟不上叶表面蒸发蒸腾消耗的速度。水分、养分不足,树木本身不再进行自我调节,树叶便开始干枯。树木为了生存,叶柄和叶茎的连接处生成隔离层,再加之气温低,使叶绿素遭到破坏,叶黄素等开始活跃,树叶就会由绿变成干黄,在秋风吹动和自身重量作用下纷纷飘落了。

唐白居易十几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四句五言律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词中同样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粥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经后人查证,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原作为“春风又到江南岸”,经反复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写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就成了春天来临的重要指标之一。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然而,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的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来看,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其一,因为柳树抽青早;其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南岭的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有诗云:“漠南春色到滹沱(滹沱河,从山西流入河北),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寓意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予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地区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的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南宋诗人陆游,在76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由此可见,陆游可称得上是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4.谈谈你对唐宋诗词的见解

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学艺苑中的两朵最美的奇葩.个人认为,他有以下优点,适合也值得大家去学习:

第一,总体看,他们篇幅短、韵律强,读之朗朗上口,词句优美,比之长篇大论的古文来说,她更易于现代人接受,更能让人陶醉,而且读之品之是一种享受;

第二,自古以来的说法是“诗言志”,词发展成熟后也可以言志了,那么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情感、古人的哲学观等等,也都毫不保留地融入到了诗词之中,我们品味诗词,可以学习古人,增长智慧;

第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能不了解我们的前辈的生活,从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比如读怀古作品、读节令作品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华;

第四,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最凝练,所以作者们在遣词造句上用的功夫更多,可谓字字珠玑.长时间学习诗词,可以增加自身语言的文采和底蕴,有助于文学素养的提升;

第五,诗从诗经开始,发展到唐代最成熟,是黄金时期.词代唐末产生,到宋代为鼎盛.所以要看诗词,首选唐诗宋词,这是最精华的部分.

5.对唐宋前的诗歌鉴赏

洛神赋(三国 曹植) 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 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

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

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赏鉴: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樵(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

少聪敏,颇为曹操所宠爱。后因“性而行,不自雕励”失宠,到曹丕称帝,屡受猜忌和迫害,最后郁郁而死。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

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余”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

第四段写洛神为“群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余”对洛神的思念。 《洛神赋》最突出的特点有三: 特点一是丰富的想象。

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

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

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

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但这想象并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

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清新高洁。在对。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