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诗歌的比较有那些异同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 》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

2.中西方对诗歌的定义有什么不同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3.中外诗歌的区别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4.中西方对诗歌的定义有什么不同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5.结合作品,赏析中外诗歌的异同

国外的

法国《罗兰之歌》德国的《尼贝龙根之歌》

俄国普希金的《彼得大帝》《青铜巨人》莱蒙托夫的《战争》

希腊的荷马史诗主要是《伊利亚特》

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轻骑兵的冲锋》

中国的,推荐一部诗歌集《中国战争诗歌》是一部战争诗歌鉴赏著作。作品从先秦战争诗歌开始,以时间为经,以诗人和诗作为纬,将中国远古先秦至近代的战争诗歌给予了强烈的历史和文化观照,向读者展示了铁与火、生与死的不老军魂,引领我们以诗歌的情怀追寻永存中华民族心灵的豪壮英魂,彻底地从诗歌角度解读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6.中西诗歌各一首(外加对比)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 》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诗歌。

7.中西方诗歌意象不同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古代意象诗学与西方现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

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 1。形上路径与形下路径的不同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意象”这一概念都包含两个内容,即“意”和“象”。

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主观的“意” 要通过客观的“象”来表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方式。

“意”是目的,“象”是手段。“象”是作者为表达“意”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物或景象。

我国古典意象理论强调的是“意”,即“象外之象”,后一个“象”蕴涵着具有“形上” 特色的成分。这正是从《周易》到玄学所秉持的“象”思维的表现,是西方“意象”理论不具备的特质。

西方意象论偏重于“象”的复现,即重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因而更多“形下”的特色,更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意象是诗的本体,意象就是诗。中西方在通过“意象”表达情志的最终目标上是相似的,只是具体路径有所差别。

这正是西方人难以真正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神韵的重要原因。 2。

客观物象与主观图像不同 中国古代诗学中论及的“象”多指客观物象,而“意”均不露声色地包容在物象中。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咏物诗,都是亦物亦人,亦人亦物,都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⑦,都是物我一体,难以分解。

而西方现代意象论的意象则是融入了诗人内在情感的心理图像或主观图像。他们所选用的意象只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缺少含蓄蕴藉。

⑧意象派既非现实主义的主观反映客观,也非浪漫主义的直接表达主观,而是把主客观紧密地结合在意象之中。他们所追求的意象虽然独立鲜明,在表达上与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近似,但却缺少中国古典诗歌那种深刻的内涵,也就是韵外之韵,味外之味。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学意象生成过程中多注重体物得神、即景会心的感物传统;而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认为,诗的意象生成过程是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展示,体现的多是主观意志对自然或物象世界的渗透浸染。 3。

意象的表达方式不同 从意象形成的主客体关系来看,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虽然都强调情景交融,主客体的统一,但统一的方式有所不同。中国古典诗人更注重即兴手法:事物所激发的内心感受与所面临的客观景象契合无间,作品一气呵成。

而西方诗人在表达意象时,往往把客观事物和背景事物当做个人特殊情绪的“对应物”,用这些事物和背景来暗示情绪以避免赤裸裸的流露⑨,在个人特殊情绪早已有之的情况下寻求“对应物”。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注重主、客体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指人与宇宙同一,人可以感应和认识天道,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这种思想体现在意象创造上,即人们以自然的方式看人,以人的方式看自然,从而使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

中国古代诗人在客体上投射了自己的全部情绪,使“我”与“物”融为一体。 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注重在主、客体的对立中求统一。

受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亚里士多德的“普遍逻辑结构”理论的影响,西方人认为人是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整体,把自我与非我划分成两元,强调以自我来解释非我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对于西方人来说,物我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都是互相对立的。

意象派诗人还受到叔本华的美学观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挣扎和痛苦,而美的观照则可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达到物我合一以至忘我的境界,暂时得以解脱。”

⑩柏格森认为,“直觉” 就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11。两者的理论表明,通过对美的事物的关照和直觉这一理智的体验,西方人可以创造一种他们还很陌生的物我交融的世界,即在主客体对立的世界里创造一种短暂的主客统一。

4。朦胧意象与精确意象的不同 在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征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意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中“隐”与“秀” 统一的产物。“秀”是指“象”的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突出于外。

而“隐”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意”藏在字里行间,二是指“意”藏在“象”后,通过想象与联想可以获得多层含义。 中国古典诗歌用鲜明生动的物象(秀),暗藏含蓄而又丰富的多义外味(隐),由实到虚,虚实相生,从而获得一种朦胧之美。

意象派侧重的是象中之感,追求意象的硬朗清晰之美,强调求真求实、“精确”地描摹事物而不加任何解释或评论,创造硬朗清晰与严谨的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以神韵、意味为诗歌的终极目的,而意象派却是以意象作为最终归宿。

意象派诗人认为精确是对所写的东西高度精神专注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精神专注,对“事物”进行直接处理,杜绝抽象概念的侵入。 “精确”地呈现给读者的物体感受恰似诗人写这首诗时,物体在诗人头脑中呈现的那个样子○12。

在这种近似无预期目的的情形之下,瞬间生成的情景交融,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通过刹那间的直觉,才有所领会,而且这。

8.中外诗的区别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