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福州的诗句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 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四门学,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 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 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 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 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处繁。

2.关于福州西湖的名句(诗句)急啊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 历城(济南)人。

贺新郎

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

翆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荫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三山:指福州南门内的于山、乌山和北门内的屏山,转为福州的别称。

西湖:公元282年,晋置晋安郡,郡守严高筑子城于越王冶城之南,并凿东、西二湖。后东湖雍塞,西湖尚存。

十里水晶台榭:五代闽王所建行宫,在西湖岸边,已毁。

3.有关福州三坊七巷的古诗词

1、有关诗句:

1)南宋吕祖谦(与朱熹、张轼合称为东南三贤之一):

“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该诗选自《送朱叔赐赴福州幕府》,释义为:在福州,路上碰到是个客人,就有九个是读书人,而且多半是同学和弟兄;最让人回忆和怀想的是夜晚,街市桥边,在灯火安宁的气氛中,巷南巷北都会传出读书声。

2)清道光年间刘心香:

”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紫菱丹荔黄皮果,一路香风引酒楼。”

大意为,诗人三坊七巷回忆起了旧游此地的情形,凉风侵袭的夜晚传来了阵阵卖花声;这有很多紫菱丹荔黄皮果这些鲜美、珍贵的水果,酒香味引着诗人走向了酒楼。这首诗十分形象地描写了三坊七巷人们的市井生活。

3)民国初陈衍: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记陈衍故居(此诗让三坊七巷开始闻名)

该诗出自陈衍先生的一副对联,其中五柳孤松客指的就是陶渊;谁不知陶渊明就是五柳先生,他居住在三坊七巷是如此的闲适、宁静,这一方净土也催生了他许多的创作灵感。

扩展资料:

1、三坊七巷的形成: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三坊七巷的近代坊巷名人:

林则徐、沈葆桢、曾宗彦、严复、林旭、林长民、林觉民、冰心、陈矩孙、王冷斋、郑孝胥、陈宝琛、邓拓、甘国宝、左宗棠、郁达夫。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三坊七巷

4.赞美福州的古诗词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这具有史料价值.

5.西禅寺的经历

西禅寺的对联很多,不知道具体你想知道的是哪个,这里给你个资料,希望里面有你想要的对联,但愿能帮助你。

作为福州的五大禅寺之一,西禅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涌泉寺位于鼓山上,攀登颇感劳顿;林阳寺和崇福寺远在福州北郊,路途遥远;雪峰寺更是远在闽侯县大湖乡境地,交通不便。惟有西禅寺在市区西部怡山之畔,交通便利,闹中取静,成为福州市内的一大旅游景点。

西禅寺古老朴素,寺中的佳联妙对也不少。有的与西禅寺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风俗相联系,反映了它的文化品位。现采撷几副以资赏析。

隋替唐兴,一脉泉源通海外;梁莳宋盛,千年荔子矗庭前。

这副对联是玉佛阁的门联。上联的“隋替唐兴”是说西禅寺的历史,而“一脉泉源通海外”,是说海外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等都是西禅寺的下院,至今仍然由西禅寺派出僧人担任住持进行管理。而下联“梁莳宋盛”说的是西禅寺的荔枝产生的年代。这副对联所在的玉佛阁专为供奉海外侨胞捐赠的两尊玉雕佛像而建,佛像一为坐佛,一为卧佛。卧佛身长4米,重达10吨,为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

法界喜重新,荔子双株,香火难忘桑梓地;

慈航神普渡,槟榔一水,诗禅闲证木樨天。

这是西禅寺法堂的一副对联。上联描写了历史上寺院重建的风貌,下联则讲到西禅寺的下院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

宝刹镇怡山,溯当年初辟荆榛,七井泉源通斗极;

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磬应迦陵。

这副对联在大雄宝殿内。西禅寺位于福州西郊的怡山,故称为“宝刹镇怡山”,而“七井泉源通斗极”指的便是寺中的唐朝古井七星井。

山色湖光,荔子萌中开法席;松涛竹籁,昙花香里普慈云。

此联为寺院拜亭柱联,描写了西禅寺周围的风光,以及寺中荔枝会的传统。

前三三、后三三,问几生果果因因,实非实,花非花,有如此山中荔子;

昼七七、夜七七,看今世来来去去,闻所闻,见所见,各无隐天上木樨。

这是西禅寺经坛的对联,将佛教语汇与寺院荔枝会相结合,倒也文采飞扬,情趣盎然。

东渡结万缘,长护仁频大树;西来成一笑,正开荔子群花。

这副对联上联也写到了西禅寺在东南亚各地的下院盛况,而下联则再次提起寺院内荔枝树茂果甜的独特景象,而且遣词对仗颇有情趣,令人莞尔。

大雄宝殿的另一副对联也极有欣赏价值:

宝刹历五朝,忆当年迹著灵龟,初辟灵泉通七井;

法门超四大,看此日经驮白马,重修梵宇礼三摩。

上联写了寺院的一宝——唐代七星井,下联则一语双关地提到寺院的大门。

大雄宝殿还有一联也值得关注:

福地振禅宗,喜万卷金经,初翻竺国;

怡山开法界,与千年石鼓,共护榕城。

下联指明了西禅寺与鼓山涌泉寺一样,是榕城的名寺。

云环半岭间,飞凤落坡游禅寺;果茂一垣外,怡山啖荔入风骚。

这是寺院内的又一副妙联。上联描写了西禅寺附近的风光,下联则指出了西禅寺荔枝会诗词书画唱和成册的千古文雅兴致。

而在那座全国寺院中最大门亭的石柱上也有一副对联颇为耐人寻味:

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

此联道出了西禅寺的悠久历史。寺院自唐开光设立,而寺中的荔枝树则是宋代开始种植。这副对联字数不多,言简意赅。更为特殊的是,这副对联的创作者为清代名人周莲,撰写者是当代我省著名书法家沈觐寿先生。沈老书写此联时已是83岁高龄了。古人名句加上书法大家执笔,可谓珠联璧合、锦上添花。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