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伯兮》描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伯兮 诗经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赏析: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和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感情,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才更激起刻骨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但是,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班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特点.。
2.古文中”兮之”是什么意思
古文中的兮之是文言助词,属于感叹词,也可称之为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不做翻译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个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扩展资料:
楚辞的主要题材贡献:
1、骚体
骚体文学包括楚歌和楚赋,它们有二个共同特点:其一是以《楚辞》中作品为模拟范式,其二是“兮”的大量运用;后者构成了骚赋有别于其他作品最明显的外在标志。
项羽《垓下歌》、刘备《大风歌》、汉武《秋风辞》等帝王作品,以至整个两汉魏晋骚体都是《楚辞》的继承者。
2、赋体
赋体文学出于“楚辞”。这里的“楚辞”指屈原开创的文学形式,包括《楚辞》之前的就流行于世、有可能未进入《楚辞》的楚辞体作品。
赋体的形成前人有多说,从大的方面上讲,它与《诗经》传统、战国诸子文风、纵横家排比论辩的气势不无关系,然而最重要、最直接的渊源则是“楚辞”。
3、诗歌
《楚辞》是公认的与《诗经》并峙的一座诗的丰碑,它创造了新的诗体,对诗歌对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楚辞》开创性地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韵的体式;其次,《楚辞》丰富了诗歌的题材,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如招隐诗、游仙诗等便是直接从《楚辞》孕育出来的,政治咏怀诗等,受《楚辞》的影响亦很大。
最后,最重要的是,《楚辞》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今人视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得滋养,成了它的“苗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辞
3.《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作品内容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作品:蓼莪内容: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作品注释 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莪(音俄):莪蒿。
蔚(音卫):牡蒿。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罍耻者,刺王不使贫富均。
怙(音护):依靠。 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烈烈:艰阻貌。发发(音拨):疾貌。
榖:养。律律:同烈烈。
弗弗:风声。卒:终。
指终养父母。 【赏析】 这一首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
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遗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这是我国人民的美德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
这首诗前两章用比,表现“父母劬劳”;后两章用兴,象征自己遭遇不幸,首尾遥遥相对。中间两章一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一写父母对儿子的深爱。
全诗情真意切,表现了作者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译文: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
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受尽劳苦。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菣,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坛的耻辱。孤苦伶仃的人活著,还不如早些死去的好。
没了父亲,我依靠谁?没了母亲,我仰赖谁?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 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怀抱著我。
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 南山高耸耸,暴风阵阵起,人们没有不过好日子的,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南山高巍巍,暴风呼呼吹。人们没有不幸福的,为何只有我不得终养父母!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很细腻地传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痴情眷恋。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注释】: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 莪(音俄):莪蒿。
蔚(音卫):牡蒿。 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罍耻者,刺王不使贫富均。
怙(音护):依靠。 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烈烈:艰阻貌。 发发(音拨):疾貌。
榖:养。 律律:同烈烈。
弗弗:风声。 卒:终。
指终养父母。 【赏析】: 《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
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sicijianshang/tangqian/shijing/0673003364846316.htm。
4.诗经简兮改编
简兮
简兮简兮⑴,方将万舞⑵。日之方中(3),在前上处(4)。
硕人俣俣(5),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6)。
左手执龠(7),右手秉翟(8)。赫如渥赭(9),公言锡爵(10)。
山有榛(11),隰有苓(12)。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注释
(1)简:一说鼓声;一说形容武勇的样子。
(2)方将:将要。万舞:一种大规模的舞蹈,分为文舞、武舞。
(3)方中:正中;此处指正午
(4)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
(5)硕人:身材高大魁梧的人。俣俣(yǔ):魁梧健美。
(6)辔(pèi):马缰。组:丝织的宽带子。
(7)龠(yuè):古乐器。三孔笛。
(8)秉:持。翟(dí):野鸡的尾羽。
(9)赫:红色。渥(wò):厚。赭(zhě):赤褐色,赭石。
(10)锡:赐。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11)榛(zhēn):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
(12)隰(xí):低下的湿地。苓(líng):通“莲”。即荷花。旧有甘草、苍耳、黄药、地黄等说。
译文
鼓声咚咚响不停,万舞马上就举行。太阳恰好当头顶,他是舞列第一名。
身体壮美又魁梧,来到公庭跳万舞。力大无比如猛虎,手把缰绳像织布。
左手拿龠跳文舞,右手雉羽频挥举。脸色红润如赭土,公爷赏酒让他去。
高高山上榛树生,低湿之地长苦苓。朝思暮想竟为谁?西方美人心中萦。美人已去无踪影,远在西方难传情。
鉴赏
《简兮》一诗,由于卒章词语隐约、意象朦胧,所以全诗旨趣要眇难测。旧说是讽刺卫君不能任贤授能、使贤者居于伶官的诗,如《毛诗序》、朱熹《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吴闿生《诗义会通》等均持此说。而今人多以为《毛诗序》不足征,纷出新解。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认为是描写舞女辛酸的诗歌,翟相君《诗经新解》却考定诗中舞者为庄姜,此篇是讽谕卫庄公沉湎声色的作品。案据诗中所用“山有榛,隰有苓”这一隐语,可知有关男女情思,所以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等认为是卫国宫廷女子(贵族妇女或一般侍女)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此说可从。[1]
全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第四章,吴闿生《诗义会通》曾引旧评说“末章词微意远,缥缈无端”,这一章用朦胧的意象和晦涩的隐语将这位女性绵邈低徊的相思展示无遗。诗歌用“山有榛,隰有苓”托兴,根据《诗经》中其他七处“山有……”“隰有……”对举句式的理解,此处是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西方美人”,旧说多附和曲解,诗意因此玄之又玄。在诗中,“西方美人”乃是指舞师,其例一同于屈原用美人代指楚王。后四句若断若连,回环复沓,意味深远。“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两句是“云谁之思?西方美人”两句的扩展延伸,钟惺《评点诗经》云:“看他西方美人,美人西方,只倒转两字,而意已远,词已悲矣。”而“后一章两‘兮’字忽作变调,亦与首章首句神韵相应”(陈继揆《读诗臆补》),以“细媚淡远之笔作结,神韵绝佳”(牛运震《诗志》)。
5.诗经 中“终不离兮”出自哪篇
“终不离兮”这首诗句并非出自《诗经》,而是出自《秦时明月.诸子百家》,现代作品。
原文如下:
北岭有雁,羽若雪兮;朔风哀哀,比翼南飞;翼折雨兮,奈之若何;朔风凛凛,终不离兮。
赏析:
“北林有雁 羽若雪兮”是说北边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群大雁,羽毛像雪一样洁白。第一句抬出要描写的对象,后一句承接前一句解释说明,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朔风哀哀 比翼南飞”是说在朔风中比翼南飞。北边的大雁向南飞是很合理的,且大雁本就有南飞的习性。故应是“南飞”而非“难飞”。 “翼折雨兮 奈之若何”是说翅膀被雨水摧残,飞不了了,又该怎么办呢。“翼折雨兮”是一句省略句。省去“翼为折雨兮”的“为”字。 “折”字为“摧残”之意,正好对应雪女那句话。若为“欲折羽兮”实在不通。“朔风凛凛 ,终不离兮”是合句。总结全诗,同时也承接上句:即使你翅膀被雨水摧残,飞不了了,我也终将不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