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关于《诗经—鄘风》中讽刺艺术或讽刺内容分析的文章

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同上)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同上)的对象。笔者的看法则是“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真觉“踌躇有神”(牛运震《诗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清邓翔《诗经绎参》说此诗是东汉张衡《四愁诗》“所夺胎”,因为张氏诗中有“美人赠我金错刀(金琅玕、貂襜褕、锦绣段),何以报之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之句。邓氏持“好美善说”,故有此言。不过他所说的本篇诗作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可信的。

本诗尽情怒斥,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所谓“痛呵之词,几于裂眦”(牛运震《诗志》);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二、三句重复,末句又反诘进逼,“意在笔先,一波三折”(陈震《读诗识小录》,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

2.谁有关于《诗经—鄘风》中讽刺艺术或讽刺内容分析的文章

●《诗经鄘风》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

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

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

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

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蝃蝀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干旄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

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 思,不如我所之。 反正我是看不懂,你自己看看那一些是你需要的。

3.《史记》讽刺艺术的表现

转一篇文章供参考以讥与刺的名义对某些人物的丑恶灵魂和不良习气进行暴露和鞭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

在《诗经》和《左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诗经》中《相鼠》的《小序》说:“刺无礼也。”

《硕鼠》的《小序》说:“刺重敛也。”《伐檀》的《小序》说:“刺贪也。”

在《左传》中,我们随处可见君子们对某些腐朽贵族予以以“讥之”的言论。但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诗经》和《左传》的作者虽然在讽、刺、讥的名义下对某些人物作出了否定和批评,但这种否定和批评基本上都是一些道貌岸然、直截了当的谴责。

这种谴责有时虽然达到了十分激烈的程度,但严格地说来,它们几乎都不具有讽刺文学那种“贵在旨微而语婉”(鲁迅语)的持点。真正的讽刺文学只有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才开始出现。

特别是在《孟子》和《庄子》中,讽刺艺术已经成为作者不可缺少的表达手段之一。如《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庄子》的“儒以《诗》《礼》发塜”等,都是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例子。

到汉代,一方面继承了《诗经》、《左传》对统治集团进行直接批判,一方面又具有先秦诸子散文中那种婉曲而辛辣的讽刺特点的文学作品,我们觉得最突出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是一个有着伟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顽强的战斗精神的史学家。

他在《史记》中多次宣称,他创作《史记》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以匡世利民为宗旨的思想体系,用他的话说。即是“成一家之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继承孔子修《春秋》对各级贵族的黑暗统治进行批判的战斗传统,用他评价《春秋》的话来说即是“贬天予、退诸侯、讨大夫”。

由于《史记》是一部以当代史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史书,而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又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社会,因此,当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汉代统治集团的时候,他就不得不选择讽刺这种“旨微而语婉”的方式。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司马迁借评价《春秋》向读者暗示了自己使用讽刺手法的原因。

他说:“孔子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正是由于这种批判和讽剌,汉代有些官方学者把《史记》称之为“谤书”。

二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汉代统治集团所作的讽刺可以说是颇为全面的,概括起来大致如下几个方面: 一、讽刺了统治者们与其崇高的政治地位极不相称的十分低下的道德水准。统治者们出于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奴役广大人民的需要,他们往往把自己装扮成重仁袭义的道德君子,宣称他们地位的取得是由于他们具有合乎天意的德性。

然而,在《史记》中,司马迁以讽刺的手法逐一地撕破了这些“圣人们”的画皮。例如,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之主,曾被汉代统治者予以神化,但是,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刘邦早年游手好闲时的饮酒赖帐、起兵后打了败仗为了逃命时的抛儿弃女、入成阳后为了贪图享乐而欲长住阿房宫、与项羽交战时屡次背约以及即位后为了摆架子竟至让他的老父为他拥彗引路等等,对他的无耻行径作出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二、讽刺了汉代统治者所推行的某些腐败荒淫的内外政策以及他们某些愚蠢可笑的行为举动。例如,汉武帝刘彻,曾被誉为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在司马迁笔下,他并不显得那么英明和伟大。

在《平准书》中,司马迁讽刺了汉武帝大兴土木、修造宫室以致弄得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现实;在《大宛列传》中,司马迁讽刺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劳而无功;在《封禅书》中,司马迁讽刺了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以求长生的愚蠢行为,如此等等。 三、讽刺了汉代官僚尸位素餐、明哲保身、投机取巧、横征暴敛的种种恶习。

例如,在《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司马迁以有着“汉家儒宗”之称的叔孙通为标本,对汉代文人士大夫汲汲于功名利禄,不顾个人廉耻的恶劣品质进行了入微地剖析;在《酷吏列传》中,司马迁对那些毫无政治才能,唯以草菅人命来逢迎独裁者的官僚进行了有力地鞭挞;而在《万石君张叔列传》中,司马迁对以万石君家族为代表的汉代官僚那种为保住乌纱帽而唯唯诺诺、随波逐流的恶劣作风所作的讽刺尤为辛辣。 除上述三个方面外,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对汉代上流社会的忘恩负义、趋炎附势、不守信用、傲慢无礼等进行了讽刺,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 有必要着重分析和总结的是司马迁使用讽刺艺术的具体方法,这是司马迁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从《史记》中所有讽刺作品来看,我们将它主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让讽刺对象自我表白、现身说法,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这是《史记》讽刺艺术中最直接地暴露讽刺对象的方法。

例如,在《李斯列传》中,司马迁为了揭露和讽刺李斯贪图功名富贵的卑下人格,在文章一开头,他就给李斯安排了一处心理表白: (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在李斯看来,人格高下并不决定于道德。

4.简答题: 1.简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简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二、强烈的感情色彩,喷发式的抒情方式。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三、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四、壮美与优美的意象。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这与其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问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意象便极为阔大壮观。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那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五、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5.《诗经》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

4.四言为主的句式

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艺术成就:

1、鲜明的形象性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

思想:

1.反映劳动生产的诗篇《芣苢》劳动过程《葛覃》终年农事活动《七月》

2.反映剥削与压迫的诗篇《硕鼠》《伐檀》

3反映征徭离乱的诗篇《君子于役》《东山》

4.爱国主义的诗篇《采薇》《无衣》

5反映婚姻爱情的诗篇《氓》

6反映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讽刺诗《南山》

7祭歌史诗《民生》

6.《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树立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是开创了诗歌的艺术形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道听总集,其艺术成就可以说不可估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2、首先从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来说,《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

作者们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譬如《七月》《伐檀》《硕鼠》《君子于役》《东山》《氓》《柏舟》。

3、其次艺术表现方法方面,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兴”就是托物起兴。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

4、再者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扩展资料:

诗经的创作背景:

《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西周取代殷商,经济制度的发生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关介绍: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瞭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监”等)。

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

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著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

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

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物件。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7.诗经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在线等 急~~~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8.诗经·小雅的艺术成就

《诗经·小雅》包括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如《王风·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总而言之,《诗经··小雅》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诗经·小雅》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小雅》是中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