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古诗蜀相

1蜀相》: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应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枝叶白白的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成功而病亡军中,常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是夜,霜冷星寒,月色如洗。

他设灯拜倒,祈求上苍。

他知自己命不久矣,只求七夜祝祷,他披发仗剑,踏罡步斗,

镇压将星,然魏延飞步赶来,踏灭主灯。他弃剑长叹,‘’生死有

命不可得而禳也‘’。原来,他谋算了一生,仍是,算不过天命。

寂静的夜,偶尔听见几声虫鸣。

车轮辘辘作响,他突然想起,自己这一生。

少时立志,束发读诗书,自比与管仲乐毅,然时人莫之许也。

躬耕于南阳高卧于隆中,他守望着,冷眼旁观着这天下大事。“凤

凰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南

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宇琴书兮,以待天时‘’。若世无贤君明

主,则他宁愿终老于林泉。然而那一天,玄德来了,怀揣着他匡计

天下的希望来了。

隆中对策,他对这天下大事看得如此明白清楚,身在陇亩,却

知三分天下。刘皇叔三顾茅庐,对他而言,乃大恩。唯效犬马之劳

以相报尔。

玄德兵败长坂,至于夏口。他定计借兵东吴,与曹操并争天下

舌战群儒,自是慷慨风流,赤壁一战,巧用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七星台上借东风。

云长含恨而终,玄德急怒攻心,他又岂是不知?以大局为重,

上书以谏,奈何玄德心意坚决,不可转也。遂布八阵图,以拒东吴

玄德病卒,白帝城托孤。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企以一己之力,匡扶汉室,谋于天下。也许在那时起,他便已经

知道,这一生,他再也回不去南阳了。

渡泸水,缚藩王,识诈降,驱巨兽,七擒孟获,南方终定。

北伐中原,他上表后主刘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仲间?

精心谋划,难料马谡失街亭,大军来袭,他焚香操琴,计唱空

城,瑶琴三尺胜雄师。军法如山,他挥泪斩马谡,言过在己,他上

表请降三级。

剑阁险峻,斜谷崎岖,他制木牛流马。千军万马,明争暗斗,

尔虞我诈,谁怕?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云长去了,玄德去了,翼德去了,只剩他一人,独守着这汉室

江山。

他难道不知刘禅平庸,难堪重任?

他难道不知曹魏狼子野心,东吴虎视眈眈?他难道不知蜀汉国

运已衰,气数将尽?

他以一己之力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逆天改运于北伐

保蜀汉苟延残喘,撑过了这许多年。当年玄德三顾茅庐之恩,换

了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不负,君恩。

他老了。

当年面如冠玉的翩然少年,而今,已尘满面,鬓如霜。

车轮声仍在辘辘作响。

起风了,他忽然觉得冷。

建兴十二年秋,蜀汉丞相诸葛亮于第六次北伐积劳成疾,病死

军中,享年54岁。

将星陨落,整个三国的天空随之黯淡。

3春天到了.锦官城外的柏树葱茏而茂盛,树叶层层叠叠,遮天蔽日,只零零星星地洒下几点光辉.

这里是成都武侯祠,在郁郁葱葱的柏树之中,显出几分寂寥.一步一步踏上被野草覆盖的石砌阶梯,一片春色呈现在眼前,没有绚丽的花朵,也没有尘世的喧嚣,唯有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春天真的好美.

黄鹂的歌声隔着树叶陡然传来,美妙而空灵,诉说着一段历史,一段悲凉.心中突然一阵悸动,逝去的往事,一点一滴,浮上心头.

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诸葛亮共商统一天下的大计.春风拂过,木叶沙沙,两人的话语仿佛在耳畔回响.诸葛亮忠心耿耿,辅佐两朝君主创业治国,可是时光匆匆,岁月不饶人,出征还没有胜利,自己却先离开人世,最终没能亲眼看见最后的胜利.

忽然觉得这一幕好熟悉,功业无成,壮志未酬.黄鹂的歌声又一次在耳边响起,似乎是在预言,悲剧又将再次重现.

不经意间,悄然滑落的泪水已经打湿衣襟,抬起头来,终于看见了那只黄鹂鸟,她伴着春风,飞得好高好远……

2.杜甫诗歌为什么散文化

唐代古文运动起来,诗文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赋体也变了。像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虽然有韵而全篇散行,排偶极少,比《卜居》、《渔父》更其散文的。这称为“文体”的赋。唐、宋两代,以诗赋取士,规定程式。那种赋定为八韵,调平仄,讲对仗;制题新巧,限韵险难。这只是一种技艺罢了。这称为“律赋”。对“律赋”而言,“排体”和“文体”的赋都是“古赋”;这“古赋”的名字和“古文”的名字差不多,真正的“古”如屈、宋的辞,汉人的赋,倒是不包括在内的。赋似首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古诗散文化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沈着痛快”一派。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却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

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沈着痛快”的诗。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沈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的。

3.请将《观沧海》一诗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突入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风吹浪打,碣石山岿然不动。山高风急,激起诗人登高观海的万丈豪情。这豪情中蕴藏着诗人标领历史潮流,敢做敢为,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品格;凝铸着诗人不怕艰难险阻,傲视群雄,坚毅从容的军事家风采。满山繁茂的草木,让诗人看到了他中军帐内众多的贤能之士,勇猛之将;看到了他麾下摧枯拉朽的百万雄师;看到了屯田村落里军民欢庆丰收的热闹场面。瑟瑟的秋风,是战旗猎猎飘响;涌起的洪波,是战略决战取得胜利时,将士们冲破道道敌军防线的壮观场景。看着、想着,南征北战的艰辛;战乱不止,百姓未安,天下尚未统一的忧思;自己的作为仍有人非难、阻挠的孤愤……这时也涌上心头,诗人的思绪怎能不象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回荡激烈呢?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晚秋时节的碣石山上草木峥嵘、生机一片,得益于丰厚的水土保持。日月遨行太空、银河纵横天幕,这至大至刚、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来自于包容万物的沧海。山,雄伟不失灵秀;海,壮阔不失厚重。刚柔相济、德威并举政治谋略的施展,“唯才是举”政策的推行,不也正如这山、这海么。有山一样的品格,有海一样的胸怀,必定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